审计署武汉办特派员程光:推动政策措施落实 打通“最后一公里”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5日】
【来源:审计署办公厅】
字号:【大】 【中】 【小】

我们在稳增长等政策措施跟踪审计中不难发现,政策措施落实“最后一公里”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解决这些末梢堵塞问题,审计工作既要当好政策落实的督查员,督促各级主管部门和单位搞好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防止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行为;又要当好经济安全的安全员,研究改革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问题,揭示政策措施实施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打通政策措施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抓住典型,以点带面清理末梢障碍。稳增长等政策措施涉及面广、时效性强,跟踪审计要取得实效,必须在加强日常监督的基础上,抓住一批典型问题,通过以点带面起到震慑和督促作用,从而有效疏通政策落实的末梢环节,推动落实责任。如,在对简政放权政策落实情况审计中,审计发现政府部门下属单位违背国家政策直接向企业收费或利用行业协会变相收费、加重企业负担的乱作为现象,并作为典型问题向社会公告后,在当地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遏制了无视禁令变相收费的乱象,通过以点带面促进疏通政策落实的末端环节。又如,在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执行情况审计中,抓住政策执行末端的典型问题,揭示银行个别贷款利率执行标准高于合同约定标准、个别展期贷款项目未执行国家降息政策、加重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问题,促进该银行迅速组织在全省范围内对利率执行情况进行排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并进一步规范业务办理,审计工作起到打通了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效果。

自上而下,推动重大项目打通脉络。重大项目建设实施跟踪审计中,往往发现项目进展缓慢、投资完成率低等问题。究其原因,表面上看是由于资金未到位、征地拆迁纠纷等因素导致工期滞后,但深入追溯,实则是政策落实的上段或者中段发生“梗阻”,导致地方难以顺利完成项目的前期审批或者资金筹集工作。如,审计发现长江经济带战略规划实施中,纳入规划的部分重点项目推进缓慢,其中总投资达130多亿元的3座长江公路大桥项目迟迟未开工,审计向项目管理流程的上游延伸,发现该项目上报近1年多仍未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审计迅速反映了该问题,相关部委进一步强化了对这些重大项目的督办力度,促进自上而下打通政策运行脉络,解决了上述3个重点项目的审批问题,突破了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深入基层,透视民情推动政令畅通。民生政策落实不好,影响的不仅是政府公信力,更是百姓的福祉。现实中,一些民生政策往往落实到基层后就难以向前推进,这就要求审计不仅要站在源头看政策,更要深入基层反映民情,推动政策传达和执行到位。如,在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审计中,审计人员延伸到省国家级贫困县,调查发现该地区虽然按照国家计划完成了当年的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建立和运行工作,但系统内只有减贫任务完成数却没有实实在在的减贫人员信息,该项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实际并没有走完。该问题经审计反映后,相关部门和地区积极整改,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建档立卡“回头看”大走访、大督查,并配合省委专项督查组对省内四大贫困片区的32个行政村进行建档立卡情况抽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全省通报,真正确保了精准扶贫政策完全落地。

跟踪整改,促进形成长效联动机制。审计助力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是督促存在问题的单位落实责任,积极整改,并且能够举一反三。在2015年稳增长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中,审计整改情况随着审计报告一月一报,大大提高了监督的效果和力度。在这种报告模式中,审计机关创新工作机制,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调,促进形成整改的长效联动机制。如,审计机关加强与省政府政务督查室的紧密协作,共同推进审计项目整改,即省政府定期更新汇总全省整改进展情况,并于当月及时反馈,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审计监督和地方政府督查的有机结合,有效推进解决末梢堵塞。上述清理地方行业协会乱收费、督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动重点项目核准、加强精准扶贫管理等问题的整改,都是联动机制运行的结果。

适应新形势、新常态,积极探索解决政策措施落实末梢堵塞的思路方法,通过抓典型、逆向找准原因、强化监督力度和追责问责机制,着力解决好政策措施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审计机关责无旁贷。(程光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