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计之窗  >  综合文苑  >  短文诗歌 > 正文
 
佳节又重阳
 
【时间:2021年10月15日】 【来源:湖北省阳新县审计局】字号: 【大】 【中】 【小】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九九”谐音“久久”,还有长久之意。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习俗。

重阳节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如“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蜀王望蜀旧台前,九日分明见一川”“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较著名的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感情,引无数人共鸣。或许因重阳节的历史渊源、王维诗的缘故,重阳,与乡愁结下了不解之缘。离家在外的游子往往会在此时把家乡风物与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在古典的诗词里共鸣着离乡的惆怅无奈,咀嚼着桑梓情怀,还有对历史的寻觅和回望。

重阳作为文化的一种根源,深深维系着我们的情感。重阳节传承至今,又添加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等内涵,并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于重阳之日举办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感恩敬老。

小时候没有重阳的概念的,虽然生活的村庄四周皆山,可记忆中并没有在那一天专程去登山远眺,更不要说在那一天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了。赏菊倒不费力,路边一大丛一大丛的野菊花开得灿然,可它们开花也不是特意为这一天而开啊。

从什么时候开始,重阳节渐渐印象清晰起来的呢?大概是身边的长辈渐老,每到这个节点,自然而然就记得了。

中秋才过几天,公公说,村里通知他重阳节回乡喝酒。前几年开始,村里每年组织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一起过重阳节,安排酒席,还为每一位老人准备纪念品。去年公公特意回乡过重阳节,回来历数宴席上的好酒好菜,还把发的纪念品——一条围巾,拿出来翻来覆去看了又看,席间拉家常的话跟我们讲了又讲。重阳节更是一种回乡与曾经的伙伴团聚的仪式感,老人们很久之前就盼着这一天了。当他故作为难说走不开时,我们继续鼓励他:“去嘛,去嘛,去走走嘛。”他就乐呵呵地说,谁谁也要去的了。其实能让父母高兴,这也是孝顺。

不由想起自己的母亲,并不曾过重阳节,“子欲养而亲不待”,点点滴滴涌上心头。记得那年夏天,她的腿已不大能走远路,我们带她坐船游湖,沿湖许多小岛,她摇摇晃晃费力地登上,每走几步就累得不行,我们边走边歇,大家心照不宣,强颜欢笑。虽然很想为她多做一些,带她去别的地方走走看看,但那一次出游后,她就没能再出远门。想起与母亲一起度过了那些时光,有温馨,有苦涩。

小时候常常听母亲讲:“过了重阳无时节。”意思是过下一个节日就要等春节了。处在一年秋尽、行至岁末的重阳,就如经过一天运转,行至暮时的夕阳,提醒人们去关爱、去感恩、去敬重,那些一生奉献,行至晚年的老人。“百善孝为先”,尊敬长辈、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趁这节日,给父母做一顿饭菜,陪父母看一场电影,或登一次高、踏一次秋、饮一次菊花酒,让孝心不再等待,爱父母,趁现在。(张海燕)

责任编辑:何晓源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