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会基本情况规划与计划课题管理学会会议培训与学习学术交流审计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计研究  >  刊物查询 > 正文
 
2015年第四期目录、摘要
 
【时间:2016年01月26日】 字号: 【大】 【中】 【小】

 

1.以国家治理理论为基础 深化审计理论研究

                                     董大胜

2.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实现路径研究

                                     徐

3.财政审计与现代财政制度构建

     ——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分析

孙永军 余应敏

4.金融审计和区域性金融稳定研讨会综述

杨亚军

金融审计研究[三篇]

5.审计机关在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作用的机制研究               

                            审计署金融审计司课题组

6.深化改革形势下地方金融审计研究                

马青山

7.国家审计在管理区域金融风险中的功能定位及实现机制研究       

  陈献东

8.国有企业审计招标的制度安排及其优化研究      

  陈 吴卫军

9.国家审计与国有企业绩效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经验证据

  李江涛 曾昌礼

10.印度PPP基建项目审计及借鉴

         鲁心逸

11.基于迭代式聚类的审计疑点发现

      ——以上市公司财报数据为例

  杨蕴毅 孙中和

12.略论中国古代有关审计的立法

黄文德 方宝璋

13.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探讨

     ——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

徐光华

14.终极控制股东对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影响的研究

   ——基于2009-2013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

邵春燕 王配配 周愈博

15.不同视角和制度环境下非审计业务与审计质量的关系研究

李晓慧 庄飞鹏

16.审计师联结与财务报表重述的传染效应研究

徐艳萍

17.审计师特征与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

      ——基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

祝继高 王春飞 尤可畅

以国家治理理论为基础深化审计理论研究

董大胜

【摘要】 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审计工作高度重视。在审计署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级审计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审计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国家经济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我们的审计工作发展很快,迫切需要我们对审计实践进行理论总结。

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实现路径研究

【摘要】 国家审计监督的范围依据国家治理的目标和需求而设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对国家审计的外延和内涵有了新的定位。在审计实务工作中,审计的全覆盖应当是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的全覆盖,这一目标的实现面临来自审计制度体系内的诸多制约因素。结合国家审计及其实施环境的现状,通过对制约因素的深入剖析,实现国家审计监督的全覆盖,应当进一步创新审计资源整合模式、加快审计制度规范建设、探索审计"走出去"战略,并优化审计项目管理方式方法。

财政审计与现代财政制度构建

——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分析

孙永军 余应敏

【摘要】 现代财政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转型中发挥着基础作用,现代财政制度的构建对财政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财税体制还存在不足: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财政支出效益不高、税收征管水平不高、转移支付制度不能有效解决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合理。财政审计虽然在我国财税体制完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仍然不能适应构建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推动现代财政制度的构建,是财政审计发挥国家治理"免疫系统"功能的主要途径之一。首先,财政审计应该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推动绩效预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其次,加快税收征管审计发展,促进税务机关提高征管水平;再次,转移支付资金审计要聚焦资金使用效益,促进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财政审计要采取针对性的保障措施服务于财税体制改革,包括提升审计管理水平、加速推进审计信息化、吸引更多专业人才等。

金融审计和区域性金融稳定研讨会综述

杨亚军

【摘要】 为进一步发挥金融审计在促进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贯彻执行、维护区域性金融稳定、加强金融监管中的作用,中国审计学会于2015515日在青岛召开金融审计与区域性金融稳定专题研讨会。来自审计署机关、特派办,地方审计机关,高校的4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其中8篇论文的作者在研讨会上作了大会交流发言。与会同志围绕影响区域性金融稳定的因素,金融审计在促进区域性金融稳定方面的作用、实践经验及地方金融审计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审计机关如何改进金融审计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审计机关在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作用的机制研究

审计署金融审计司课题组

【摘要】 审计机关通过防范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金融风险,在宏观政府治理、中观市场治理、微观公司治理三个层面发挥预防、揭示、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以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服务于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为了在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审计机关应当从宏观视角、综合视角和动态视角三个方面来拓宽审计视野;通过加强对大型金融机构审计,强化对资本市场的审计监督,以及加强对监管部门和监管政策风险导向的审计评估来实现审计内容深化;通过整合多种审计资源,建立多层次审计项目体系,推动大数据技术应用来实现审计组织及技术创新。

深化改革形势下地方金融审计研究

马青山

【摘要】 金融审计作为金融监管的一种特殊方式,对于维持金融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金融改革特别是地方金融改革的推进,各类金融风险呈现急剧扩散态势。本文结合我国金融改革的总体目标要求,对地方金融改革创新实践进行了述评,在研究地方金融改革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审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具体实际,分析了地方金融审计在法规体系、人员力量、工作质量、与其他金融监管的关系、长效审计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隐藏的审计风险。最后,本文坚持问题导向,着重从完善法规、队伍建设、计划管理、理念创新、监管联动等方面提出加强地方金融审计工作的建议,以促进提高地方政府的金融治理水平。


国家审计在管理区域金融风险中的功能定位及实现机制研究

陈献东

【摘要】 区域金融风险介于微观个体金融机构风险和宏观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日益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有效的金融监管离不开国家审计。作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和重要保障,国家审计是加强区域金融监管的重要力量,在管理区域金融风险中以"维护区域金融安全、推动区域金融改革、促进区域金融发展"为总体目标,发挥着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这一功能定位需要通过事前预警机制、事发参与机制和事后整改机制来实现。

国有企业审计招标的制度安排

及其优化研究

吴卫军

【摘要】 国有企业审计招标制是一项与国有企业审计市场准入管制、审计师选聘权重新配置、审计合约订立过程重构以及审计师轮换要求密切结合的重大制度安排。审计招标制能够显著降低国有企业的审计费用,但其能够提高审计质量的观点则欠缺充分的理论依据与经验证据。国有企业审计招标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入围招标及其排名容易导致设租与寻租行为、招标程序设计不利于缓解招投标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评标过程存在偏重报价因素忽视质量因素的倾向、缺乏科学合理的操作性指引及必要的监督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改进或取消入围招标及其排名,优化招标程序以利于招投标双方信息的有效沟通,促使审计质量成为中标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出台审计招标的操作性指引并加强对于招投标过程的监督。


国家审计与国有企业绩效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经验证据

李江涛 曾昌礼

【摘要】 国家审计的重要职责是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它能够通过揭示、抵御与预防功能促进国有企业绩效的提升。国家审计具有腐败治理功能,不仅通过反腐为国有企业良性运行提供健康的外部环境,而且通过治理国有企业公权异化等腐败行为,促进国有企业绩效改善。实证结果表明,国家审计能够促进国有企业绩效提升,并且这种功能具有持续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国家审计的反腐功能在国有企业绩效提升过程中具有中介效应,它能够提升反腐效率,改善腐败治理效果,促进国有企业绩效提升;而且这种正向中介效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对下期国有企业绩效产生影响;同时,国家审计通过治理腐败优化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但是对经营效果影响较弱。

印度PPP基建项目审计及借鉴

鲁心逸

【摘要】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以下简称PPP)作为国家战略,对有效应对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以及长远加快国家现代化建设,均意义重大。尽快落实PPP跟踪审计是各级政府审计当前的紧要职责。作为PPP跟踪审计的国际范围良好实践,印度最高审计机关——主计审计长公署的《基建项目PPP政府审计指南》已有系统规范,并有相应实践案例。中印两国同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且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相近,从覆盖范围、监控要点、介入方式、工作流程、绩效评估和重大风险控制等方面解读其实践,分析其案例,提炼其经验,对我国有效推进PPP跟踪审计,可以得到如何面上展开、关键要素、评价完善、深入推进等方面的有益启示和借鉴。

基于迭代式聚类的审计疑点发现

——以上市公司财报数据为例

杨蕴毅 孙中和

【摘要】 数据库查询技术作为目前计算机审计的主要方法,是一种通过审计人员先验知识发现审计疑点的方法。但当缺乏相关审计知识时,便难以给出从海量数据中发现疑点的方法。为破解这一难题,提出基于迭代式聚类的审计疑点发现方法。该方法可在无先验知识的情形下,通过对审计指标的分析,将与大多数被审计对象行为明显相异的少数对象自主识别为审计疑点。利用多种非结构化信息及网络爬取技术,从140份审计报告中自动提取出高频审计问题并据此选定财务指标;归集20082012913家上市公司的财报数据,应用迭代式聚类方法,挖掘出68家疑点公司进行分析。并利用证监会等机构的非结构化网络信息,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迭代式聚类方法有助于从海量数据中自主发现审计疑点,缩小疑点筛查范围,提高审计效率。

略论中国古代有关审计的立法

黄文德 方宝璋

【摘要】 中国古代审计立法通常归附于其上级机构或职能的立法中,其主要有秦汉归属于对官吏稽查、考核的《效律》《上计律》,唐宋归附于特定机构或特别事项立法中的《比部格》《比部式》《勾账式》《磨勘法》《勘同法》《三司账法》等,元明清归属于御史监察机构的《台纲》《宪纲》和《会典》中六科、道监察御史下的立法。古代各朝代审计立法中,秦《效律》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早、最系统完整的有关审计的立法,汉唐宋有关审计立法均散佚,只剩下一些片言只语,元明清的审计立法只能成为监察立法的附属部分。古代审计立法主要规定了审计主体的职责、权限和行为准则,审计客体的责任、义务,审计内容和实施程序等,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这项工作的规范性、客观性和公允性,使审计在肃清吏治、维护封建国家经济的正常有序运行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探讨

——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

徐光华

【摘要】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将组织治理与外部治理联结的重要桥梁。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推进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将提上议事日程,理论预研和实践准备的意义十分明显。本文阐释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必要性,认为披露具有理论牵引和政策驱动作用,也是治理需求、社会期盼和内部控制建设的实践总结和发展趋势;论述了行政事业单位借鉴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三大主体合理分工与有序协同等四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提出了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架构,含信息披露的目标设定、内容安排、形式选择、时间规定、接口预留和动力接续等构件。

终极控制股东对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影响的研究

——基于2009-2013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 

邵春燕 王配配 周愈博

【摘要】 设计良好并且有效运行的内部控制是确保企业完成生产经营目标的重要基础,本文以20092013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实证检验了终极控制股东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研究表明: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现金流权与内部控制缺陷显著负相关;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两权分离度与内部控制缺陷正相关;金字塔层级与内部控制缺陷显著正相关。终极控制股东为非国有时两权分离度与内部控制缺陷正相关但不显著,终极控制股东为国有时,两权分离度与内部控制缺陷显著正相关。但终极控制股东的性质并不会导致控制权、现金流权和金字塔层级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发生大的变化。这表明提高内部控制质量需要考虑终极控制股东带来的影响。

不同视角和制度环境下非审计业务与审计质量的关系研究

李晓慧 庄飞鹏

【摘要】 本文从企业与事务所两个视角,检验现阶段非审计业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显示:从企业角度看,总体上没有发现联合购买的非审计服务规模与盈余管理为正显著相关关系,但具体到非国有控制企业和当企业处于差法制环境时二者则存在正显著相关关系;从事务所角度看,研究发现事务所非审计业务规模与客户的盈余管理为负显著相关关系,且分别在为非国有控制提供服务和处于差法制环境执业时这种关系更为显著。研究说明,目前国内事务所发展非审计业务总体上处于发挥正面作用的阶段,且制度因素与市场机制在提升审计质量方面具有相互替代作用;前鼓励拓展非审计业务符合中国国情,但也应关注其在特定环境下的消极作用。

审计师联结与财务报表重述的传染效应研究

徐艳萍

【摘要】 本文研究了聘请相同审计师的上市公司所提供的财务信息质量之间是否存在传染效应。具体而言,我们检验了与发生财务报表重述的上市公司聘请相同审计师的公司,相比聘请不同审计师的公司是否更容易发生财务报表重述。实证结果显示,与不存在审计师联结的公司相比,存在联结的公司发生财务报表重述的概率显著更高;并且这种传染效应是由于公司聘用相同的项目审计师而非复核合伙人导致。研究结果在不同的财务报表重述程度衡量标准下依然成立。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与过去两年发生财务报表重述公司聘请相同审计师的公司在当年发生财务报表重述的概率均显著偏高。

审计师特征与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

——基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

祝继高 王春飞 尤可畅

【摘要】 文章分析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审计师选择对其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四大"事务所审计的城市商业银行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更高;由于信息效应的作用,本地事务所审计的城市商业银行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更高;但是这种效应主要体现在"四大"所审计的城市商业银行中。上述结果表明,"四大"所发挥了较好的监督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城市商业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越倾向选择"四大"所审计。相比非国有城市商业银行,国有城市商业银行更倾向选择小所。如果同时考虑事务所是否为"四大"所和本地所,则城市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异地"四大"所审计。相比非国有城市商业银行,国有城市商业银行更不可能聘请异地"四大"所审计。

【关闭】    【打印】
  版权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审计学会  技术支持:审计署计算机技术中心 本站电话:010-82199820
本站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号(邮编:100086) 备案编号:京ICP备19011981号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