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暖“三农”丨山东省审计厅:为农业农村审计插上“智慧翅膀”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当前,大数据已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驱动力量,也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农业农村审计领域,同样要强化大数据审计思维,提升运用大数据核查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推广数字化审计模式,不断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山东省审计厅牢固树立大数据审计理念,向大数据要方向、要效率、要质量,加快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农业农村数字化审计模式,为科学规范开展农业农村审计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效。
向大数据要方向
审计立项的科学性和精准性,直接关系审计工作质效。山东省审计厅在农业农村审计项目论证中强化大数据审计思维,以数据为支撑,精准识别风险隐患,使审计立项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主动预判”转变,提升立项精准性。

深研数据特征,让立项依据更科学。紧扣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系统梳理农业农村领域有关项目的历史沿革、资金规模、发展现状及管理模式,深入研究相关数据的属性特征、质量状况、关联逻辑及异常指标等,深刻把握农业生产、农村治理、农民生活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结合空间地理信息及种养、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多维数据,构建农业农村数据关联网络,深度挖掘数据中隐藏的“不合理逻辑”“异常特征”和“违规流向”,为审计项目立项提供精准、可靠的决策依据。
搭建数据平台,让立项基础更牢固。坚持“以用为本”,着力打通数据壁垒,拓宽数据获取渠道。通过对数据的清洗、标准化及整合,系统归集多类涉农数据,满足不同场景应用需求,实现数据资源的“一次归集、多维应用”。如,与省相关部门共建一体化智慧审计时空大数据平台,搭建审计数据体系,实现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上下协同、内外联动、在线作业,深度支撑农业农村审计工作。
构建分析模型,让立项方向更精准。将数据分析结果作为审计立项的前置环节和重要依据,聚焦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运用关联分析、时空比对等技术,开展数据分析,搭建资金流向追踪、项目建设质量、防返贫动态监测等大数据分析模型,逐步构建农业农村数据动态监测预警机制。通过将数据进行交叉验证、多维度风险扫描,精准识别问题线索,揭示重大问题和风险隐患,提升审计立项精准性。
向大数据要效率
农业农村领域数据量的快速增长和数据类型的日益多样,对审计监督提出新的挑战。大数据审计的广泛应用,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山东省审计机关持续提升运用智慧审计手段预警预防、风险研判、核查问题、宏观分析的能力,数据要素价值得以加速释放。
优化组织方式。坚持数据先行,积极探索以大数据应用为核心,适应信息化要求,支撑审计全覆盖的审计项目组织方式,构建“数据中心组+多个现场审计组”协同工作模式,大力推广“云端研判+实地核验”,实现非现场数据分析与现场核查有机结合,最大程度整合审计资源。在审计组内部实行审计项目主审与数据分析主审“双主审”模式,将智慧审计嵌入方案编制、项目实施、法规审理及成果开发等各环节,形成业务、数据“双核驱动”。同时,构建由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组成的农业农村领域大数据审计人才库,定期交流大数据审计路径方法,完善数据分析模型,提高数据分析质量与审计能力水平。
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创新应用无人机航拍、二维雷达检测等技术,快速精准定位疑点,有效破解农业农村领域工程设施分布范围广、踏查难度大等难题,提高审计发现问题的质效。如,在海洋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修复情况专项审计调查项目中,创新运用无人船、多波束雷达等新技术,对多家海洋牧场进行扫测,揭示存在的问题,相关成果得到省领导批示。

拓展审计监督广度。全面推行“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模式,充分发挥大数据审计优势,对审计范围内的监督对象实施数据分析,排查同类问题,消除监督盲区,拓展农业农村审计监督广度。如,在乡村建设行动相关资金和项目建设管护情况专项审计调查中,组织数据分析团队列出数据清单,对数据进行统一分析,生成疑点交由各审计组进行核实,大幅提升了全省整体工作效率。
向大数据要质量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发挥审计作用、体现审计价值、彰显审计权威的重要保障。山东省审计机关坚持向大数据要质量,做到突出重点、查深查实、深化成果、闭环管理,全面提高审计监督成效。
提升审计监督精度,审深审透重大问题。运用大数据技术从纷繁复杂的审计事项中锁定重点、把握核心,紧盯资金密集、资源集中领域,开展多维聚类分析,集中审计力量对重大线索、重要问题、重点环节查深查透,确保精准锁定疑点,深入揭示问题。积极探索重大问题审计规律,深入挖掘风险隐患共性特征,运用大数据提炼苗头性、倾向性的风险隐患和普遍性、典型性违纪违法问题的数据特征,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并推广应用,加大对农业农村领域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的揭示力度。如,在畜牧产品稳产保供相关资金专项审计调查项目中,对审计调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编制下发信息框架,指导各审计组有针对性实施审计,最终汇总形成信息,将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移送相关部门。
强化审计成果运用,提升整改效能。审计整改是审计工作的“下半篇文章”,涉及面广、链条长、环节多且复杂程度高。山东省审计厅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建设审计整改督查管理系统,规范审计项目整改销号和向被审计单位反馈认定整改结果的业务流程,建立农业农村领域问题清单,按照“见账、见物、见文件”的标准,逐项检查整改结果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推动问题立行立改的同时,与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建立乡村振兴领域监督贯通协同机制,督促主管部门加强源头治理,以点带面推动全面整改、系统整改。

实行数据闭环管理,推进全链条标准化。将大数据技术深度嵌入审计业务全流程,构建“政策法规、数据资源、分析模型、问题疑点、核查落实、整改销号、成果应用”七张清单管理体系,构建农业农村领域数据获取、数据整理、分析利用、疑点落实、情况反馈、打磨数据分析模型以及成果推广应用的闭环管理机制,以清单式管理加强对审计项目的全过程支撑保障,推动智慧审计标准化、规范化、精准化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