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审计优良传统、作风与精神”系列访谈:培养“明天的审计实力”——审计学历教育的第一个五年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27日】
【来源:审计署办公厅】
字号:【大】 【中】 【小】

培养“明天的审计实力”

——审计学历教育的第一个五年

□ 江 江

 

南京审计学院,我国唯一以“审计”命名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为南京财贸学院,于1987年更名。1991年该校成为审计署直属高等院校,并逐渐发展建设成为一所综合性高等院校,每年为审计系统输送专业人才。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审计院校教育走上正规化轨道,而它的创建过程也见证了审计机关成立之初,学历教育的筚路蓝缕之路。

开放式的学历教育起步

人,是一切事业的基础。万里副总理曾专有批示,“(审计)人员一定要内行,专门训练。”因此,从审计机构筹备开始就定下了基调:一要严选人才,二要狠抓教育培训工作。

审计机关成立时,队伍建设是重头戏,根据审计机关筹备组人事组负责人梁艮华回忆,在抓机构组建和试审工作的同时,教育培训工作一刻也没有落下。

办专业培训班、开展电大教育、考虑大学里应设的审计专业课,以及下一步工作规划……事情繁杂。梁艮华急切地想“找一个同志管教育”,在部队上当参谋长的马怀平因此被“相中”,转业到审计署,“马上把教育这一块给抓了起来”。

当时,学历教育还不普及,审计署选调来的干部多数是“改行”和“半路出家”,大家都急需较高层次的专业培训,提高审计理论和业务水平。

1985年底,时任审计长吕培俭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强调:“抓好审计机关的自身建设,打好基础,是关系到今后审计工作发展的重大问题……当前培训的重点应放在审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普及上,缺什么补什么,经过培训,使审计干部逐步掌握财务会计、经济管理和必要的法律知识,能够独立进行审计工作。要搞好委托办学,开展电大、函授教育,争取快出、多出人才。”

1986年前后,对于知识和文凭的渴求,整个中国迎来了电大教育的热潮。

承担培训工作的张大维,一直记得那一阶段审计署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开展远程教育,合办审计学大专班的事。“这个是当时最火的,也是规模最大、参加热情最高的(项目)”,张大维这样形容当时电大教育的盛况。

面对全社会招生的电大审计专业共13门课,由专职教员讲授包括法律法规、财务会计、审计、审计案例等在内的课程。全国有五六十个站点,每个班大约50人左右,站长都是地方审计机关负责教育培训工作的干部。马怀平回忆最后全国顺利毕业的大约有9000余人。

1988年,审计署在山东养马岛召开全国电教工作会议,吕培俭审计长强调“宁肯少上一些项目,也要把培训搞上去”。

在这一阶段,审计署采用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手段,放开手脚办学,利用电大、函授等灵活的审计学历教育方式,开创了大面积、少花钱的培训人才局面,提高了既有审计人员水平,为打造一支能适应审计工作需要的队伍打下了基础。

发展自己的审计院校

审计事业要发展,除了需提高在职干部素质,如何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也是关键所在。

审计署成立初期,国务院领导同志就曾指出,审计工作要现代化,“从现在开始就要在大专院校设立审计专业,培养审计人才。”

当时,全国没有专门培养审计人才的院校,只有为数不多的财经院校在会计学专业开设了一两门审计课。

尽管起步迟,发展“慢半拍”,但发展院校审计教育的思路,从审计机关组建伊始就没有放松过。人教局在抓选调干部工作的同时,院校教育建设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他们知道,这是整个教育的基础。要提高审计在职干部教育的起点,必须由依靠外援为主转向自力更生,自我培养为主。

发展院校教育,当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委托办学,二是创办自己的学校。

1984年底,审计署先后与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签订了委托办学的协议书,规定3所高校每年各招收4年制本科生60人。1985年,招生工作启动。4年过去,从1989年7月开始,审计署“播”下的种子逐年有“收获”——每年约有150名本科生被输送到各级审计机关。这些“学生兵”普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

利用既有院校的基础办学,比较符合审计系统当时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和经济负担能力,但对创办自己院校的努力,审计署一直不曾松懈。

1984年6月的《中国审计》曾发表人事教育局干部教育处的一篇文章。文章写到,“利用现有院校基础并不等于要放弃创办审计学院(校)的努力,一个完善的院校体系,必须有自己的一个或几个骨干学院(校),现在应积极创造条件,逐项落实院校事宜。”

马怀平回忆说,对是否建校,当时有些同事是有不同看法的。“有人说老马,我是高小生,初中都没毕业,现在工作也干得很好,为什么还要建学校?也有人说,你是败家子啊,办学得几千万,给盖个宿舍楼多好啊。”马怀平说,自己当时觉得宿舍楼是要盖的,但是也要人才。只有人才素质提高了,这事业才能兴旺。

范鹏当时是吕培俭同志的秘书,回忆创办南京审计学院的背景时说,“委托办学只是提高人员素质的问题,要解决(需要)大量人才的问题,还是要靠自己培养学生。出于这种考虑,当年联合兴办了南京审计学院。为的是解决审计人员来源不足的问题,(当时)审计后备力量非常紧缺。”

为了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办校,审计署的同志跑了很多地方,北京、河北、山东、湖北、东北……但都没协商下来。最终,建校工作得到了江苏省领导的大力支持。

南京审计学院的前身是南京财贸学院,创办于1983年,1987年更名为南京审计学院,并于9 月举行了第一届开学典礼。当年,该校属高等专科学校序列,共招收专科学生250名。

1987年9月,吕培俭审计长参加南京审计学院成立大会暨87级首届新生开学典礼。(图片由审计博物馆提供)

短短5年间,审计机关创造一切条件大力发展院校教育,为事业发展培养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既在正规院校办学,也在管理干部和职工院校设点,还由各类成人教育院校招收其他行业职工,学成后由审计机关录用。在有条件的大学中开设审计专业,没条件的就在会计学专业中加大审计课程比重定向培养……住读、走读、电大、夜大、函授、刊授,各种形式都被利用起来,形成了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的各层次结构,审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逐渐步入正轨。

1988年9月,审计署成立5年,审计院校教育系统已初具规模。全国有审计学院1所,审计中专3所,另有30多所大专院校和20多所中专设置了审计专业。5年间,共计培养大中专审计院校毕业生近2000人,当年在校生约7000人。1988年10月的《中国审计》杂志上,时任副审计长李金华撰文写道,“今天的审计教育培训工作,就是明天的审计实力。……让我们用审计教育培训的这个巨大车轮去推动审计队伍的成长壮大和审计事业的繁荣。”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