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灾后重建跟踪审计公告结果 四川形成“地方为主体”重建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5日】
【来源:四川省审计厅】
字号:【大】 【中】 【小】

芦山地震灾后重建跟踪审计公告结果

四川形成“地方为主体”重建新模式

日前,四川发布“4.20”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阶段性跟踪审计公告。公告披露,经过探索实践,该省提练形成了一套可复制推广的“地方为主体(党政主导、灾区主体、对口援建、群团支持、社会救助)”的重建新模式。

20147月至20156月,四川各级审计机关共派出审计人员1047人次、组成189个审计组,以保障灾后恢复重建顺利推进为导向,以揭示重建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隐患和机制不健全问题为重点,对估算总投资410亿元的440个(类)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进行了跟踪审计;对估算总投资3亿元的211个已完工项目进行了竣工决(结)算审计,共核减多计的投资1607万元;组织了3次省、市、县联动互动的阶段性跟踪审计。

审计重点关注了教育、医疗卫生、交通、产业重建、地质灾害治理等行业重建推进情况,涉及项目1379个、资金377亿元;此外,还对捐赠资金、农房重建补助资金等专项资金进行专项调查,对审计发现问题建立整改台账,并对整改情况先后组织了2次专项检查,督促整改落实。审计督促建立健全规章制度47项。

审计显示,灾后恢复重建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资金保障,规范项目建设管理,不断创新举措,有力推动了恢复重建工作顺利实施。

在资金和政策保障方面,中央和省政府给予大力资金支持,中央财政计划安排重建补助资金460亿元,省财政计划筹集安排省级灾后恢复重建资金100亿元。同时,中央和省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税费减免和金融支持优惠政策。资金保障有力、政策保障到位,为迅速展开和有效推进重建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项目建设管理方面,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同步推进各行业重建进程。重建两年多来,灾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民生保障优先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序实施、产业重建势头良好、地质灾害防治成效显著,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重大成效。针对灾后重建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创新性地实行了“规划设计总负责、建设施工总承包、项目建设总管理、规划建设总督导、组织领导总指挥”的“五总”重建新模式,解决了灾区设计单位众多、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确保了建筑设计的质量和风貌协调,加快了工程进度,化解了灾区县、乡级政府面临的建设任务量大、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工程管理经验不足等实际困难。截至20156月底,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完工和投资完成额分别达74%和78%。

在职能部门履职尽责方面,灾区各级政府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制定了一系列财政、建设、国土、环保、监督等涉及重建的相关管理规定,有效地规范了建设行为,为推进依法重建、确保国家重大政策落地、构建法治社会提供了生动实践,保障了灾后恢复重建的有序推进。

审计显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力统筹下,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和援建市等各个方面紧密配合,社会各界给予了广泛关注与大力支持,经各参建单位和灾区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建立健全了领导指挥机制、工作推进机制、群众参与机制和社会协同机制,成功实践了“一市对一县”的省内对口援建机制,形成了党政主导、灾区主体、对口援建、群团支持、社会救助的灾后恢复重建大格局,探索出了一条中央统筹指导、省统一领导指挥、灾区市县具体落实的灾后恢复重建新路子。党和国家多位领导人充分肯定了该省灾后重建创新模式,并作了重要批示。中央12个部门和该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均及时对重建新机制进行系统总结,提练形成了一套可复制推广的“地方为主体”的重建新模式。

结果表明,资金管理使用和项目建设整体情况良好,审计监督中尚未发现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康东进 夏明)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