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兰州办积极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21日】
【来源:审计署兰州办】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审计署驻兰州特派办在总结历年财政审计经验的基础上,落实署领导关于实行财政审计一体化的指示精神,大胆创新,按照全办“一盘棋”的指导思想,有效整合审计资源,创新组织方式,努力构建“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方案、统一实施、统一处理”的财政审计一体化模式,积极推动财政审计项目在审计内容、组织方式、人力配备、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统筹安排和有效整合,努力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充分发挥各项审计资源的优势,推进财政审计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提高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兰州办的主要做法是: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奠定坚实的基础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加强和深化财政审计工作,落实审计工作五年发展规划提出的财政审计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克服目前财政审计力度不够、资源分散、层次不高等问题,最大程度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迫切需要,是促使财政审计从体制、安全、绩效的角度来审视国家财政运行系统,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水平的重要途径。兰州办领导高度重视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工作,多次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有关财政审计会议和署领导的讲话精神,要求全体审计人员牢固树立财政审计一体化观念。通过认真学习,办处两级领导和审计人员提高了对财政审计一体化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了全办“一盘棋”的思想。

    为加强财政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项目管理要求,建立财政审计一体化的长效工作机制,兰州办专门成立了财政审计一体化协调领导小组,由一把手担任组长,分管财政审计的办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处室的负责人为成员,统筹协调全办财政审计项目的实施方案审定、人力资源调配、审计过程控制、重大问题处理、审计报告审核等事宜。财政审计处负责组织、协调、实施和相关业务文书的审核把关等具体工作的落实和沟通。参与的资源环保审计处、行政事业审计处、外资运用审计处等相关处室的审计人员,按照审计署财政审计工作的统一部署,统一分解任务。

    对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和完善的组织机构、协调机制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培训,明确思路,努力提高财政审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根据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要求,针对全办审计人员统一调配和交流外聘人员多的实际情况,兰州办高度重视审前业务培训工作,在每个项目开始前都要专门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参与审计项目的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讲解项目的审计方案、工作要求和政策规定,使每名审计人员都能掌握审计内容和要求,从形式到内容做到统筹安排,使所有参加项目的成员不仅明确承担的单项任务要求,而且掌握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总体工作要求,增强审计人员财政审计一体化的理念。在实现具体审计目标的同时,审计人员以维护安全、揭示风险为着眼点,坚持加大力度,一手抓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线索,一手抓揭示和反映财政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管理的重大漏洞,全面提高财政审计的质量和水平。

    整合资源,统一组织,为推进财政审计一体化合理配置审计力量

    (一)统筹安排,将审计项目进行有效结合。兰州办领导班子在年初审计项目计划下达后,就着手认真分析项目构成和时间地域情况,力争科学整合审计计划,最大限度对在同一地区实施或涉及相同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项目进行有效结合,整合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审计组织方式。如根据实际情况,兰州办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和协调,将今年在甘肃省内实施的省长经济责任审计、地方财政收支审计、四项种粮农民补贴、国家发展改革委2008年度组织分配中央财政投资上下联动审计、配合财政部审计的三个专项资金审计、1000亿元中央新增投资、农村饮水安全等审计(调查)项目计划结合起来,进行统筹安排,统一召开审计进点会,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同和有力的支持配合。同时,为避免重复审计给被审计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切实减轻被审计单位的工作负担,统筹实施过程,将项目间交叉重叠的审计内容尽量只安排给一个审计组负责,力求一个被审计单位只安排同一组审计人员连续开展、负责到底,同一类型问题只查一遍,减少重复审计。另外,根据各个项目的时间要求,分缓急程度,对时间紧急的项目集中力量优先完成,实现时间的统筹安排。

    (二)统一配置,科学整合人力资源。针对近几年审计项目多、人员不足和质量要求高的实际情况,兰州办采取多种措施,统一配置人力资源,努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一是打破处室界限,全办人员根据项目重点和专业需求进行统一调配,采取“错峰”方式动态配置审计力量,根据各个项目的时间要求,分缓急程度,对时间紧急的项目集中力量优先完成,实现时间的统筹安排,突出每个阶段的中心任务。二是吸收地方审计人员到办内进行交流,通过参与审计项目达到“以审代训”的目的,一方面弥补了办内审计力量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使得办内审计人员和地方审计人员汇聚在同一审计项目下,通过一起工作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三是根据不同项目特点和需求,通过外聘行业专家和社会审计人员的方式,弥补办内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不足,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如今年就聘请了环保、工程建设等领域的多名专家参与审计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

    确保质量,信息共享,全面提升财政审计一体化的成果

    兰州办采取明确工作规范、加强业务管理等方式保证审计质量,推进财政审计“一体化”工作的有序开展。一方面狠抓审计项目实施方案、审计人员调配方案、审计工作职责、审计工作步骤和程序,对财政审计各个项目审计方案的制定、审前培训、现场审计、审计报告的出具等都进行了规范,统一部署实施。另一方面在审前培训中,明确审计工作规范和审计取证程序,强化责任意识,对审计责任进行了详细明确划分,做到责任到处室、责任到岗、责任到人,并且要求审计复核关口前移,加强审计现场复核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证审计质量。

    在财政审计一体化格局下,兰州办打破处室之间和审计组之间的界限,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全面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程度,提升审计成果水平。一是建立日常联络机制,及时沟通信息,要求各审计组按要求及时上报工作动态,及时了解各审计组项目进度、审计开展情况、审计线索、审计信息以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二是不定期召开业务碰头会,由各审计组长分别汇报工作进展情况,统筹分析,及时确定下一步工作要求和思路,使审计人员工作思路清晰明确,重点突出,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三是充分利用和挖掘已经完成的审计成果,共同对重大问题线索和共性问题等开展调查,要求各业务处室和各审计组加大深层次挖掘和综合分析力度,能够从横向和纵向去思考、分析问题,从财政体制和财政绩效的高度揭露深层次的问题,力求提高财政审计信息的开发利用水平,实现信息共享,统筹提升综合审计成果。

    创新方式,改进手段,积极谋求财政审计大格局新的增长点

    一是创新审计方式,大胆实践,积极探索重大项目跟踪审计的技术和方法。审计工作中,兰州办在坚持和完善审计调查与审计相结合、财政审计与其他专项审计相结合、预算执行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等典型审计方式的同时,认真贯彻温家宝总理要“加强重大项目跟踪审计”的指示精神,积极探索、实践和总结大型项目的跟踪审计的技术和方法,发挥了积极的审计监督作用。2008年举全办之力以最快速度成立了审计组,对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进行了跟踪审计,其后又组织人员对灾后重建工作进行了大规模的全方位跟踪审计;2009年组织了40多人对西气东输二线(西段)工程进行了跟踪审计;目前正组织60多人对国家电网公司扩大内需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审计。

    二是改进审计手段,利用优势,充分发挥计算机审计作用。随着财政管理的制度设计和技术手段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资源高度集中到财政部门,而各级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也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审计手段,充分发挥计算机审计作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审计成果。如在财政收支审计中,兰州办审计人员将财政部门国库系统和预算系统有关数据导入AO系统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审计特点,使得查看总预算会计账目简单明了,高效快捷;在国税征管质量审计和当前财政收入状况审计中,审计人员充分利用国税部门CTAIS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大量的数据检索和筛选,既掌握了总体情况,也发现了部分企业偷逃税款、个别税务局重大违规问题的线索。

    服务大局,注重问效,充分发挥财政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近两年,兰州办在财政审计工作中不断更新审计理念,充分发挥财政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在增强预见性、前瞻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动性,从党和政府工作中心和大局出发,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水平,注重从体制、安全、绩效的角度来审视国民经济运行系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8年,上报财政审计信息55期,被审计署采用14篇次; 2009年截至6月底,上报财政审计信息82期,被审计署采用15篇次。

    一是在查出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在某区财政收支情况审计调查中查出某市政府投资引入台资企业生产一年多停产,投资方涉嫌骗取银行贷款和转移资金等重大违法行为。

    二是重点反映财政体制、财政管理上存在重大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问题,深化审计批判性。重点关注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通过配合财政部审计实施上下联动关注宏观政策落实情况、分析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分析政府投资安全性等。如在某区现行财政体制运行情况审计调查中,通过揭示事权财力不匹配、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等体制机制层面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事权、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既有前瞻性又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提升了审计建设性。

    三是积极开展绩效审计,关注宏观政策落实情况。随着该办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力度的不断加大,投资项目效益审计有了很大进展。该办将重点放在揭示决策失误和工程建设等活动中的损失浪费问题,包括工程质量、资金效益、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等。在某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审计调查项目中,查出由于建设管理、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不到位,导致工程质量缺陷及隐患,建设进度缓慢、工期拖延,投资效益差,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甚至虚假配套、虚列概算、招标投标不合规,违法转包分包工程,部分建设单位财务管理混乱,涉嫌经济犯罪等8大类33个问题,向省公安厅和检察院移送违法违规线索2起,被审计署采用6篇,其中重要审计信息要目采用4篇。

    四是揭示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在支农资金审计调查中,发现因财政投入严重不足,黄河某段堤坝不能达到防洪标准;防汛抗旱监测预警系统投入不足,建设滞后,远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监测预警系统配置要求,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各类支农资金3500万元被套取、挤占、挪用,以及粮食直补政策和能繁母猪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在煤矿安全改造项目中,发现项目建设进展缓慢、投资完成率低;国债资金6871万元、中央财政贴息资金9206.78万元长期闲置等问题。在医疗废物处置和国家物资储备综合仓库某处安全改造工程项目中,发现项目准备工作不充分、建设进度迟缓等问题。上述问题被审计署采用9篇,其中被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批示7篇次。(姜文祥 李志华)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