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重庆办四个创新助推财政审计大格局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1日】
【来源:审计署重庆办】
字号:【大】 【中】 【小】
    
    财政审计大格局是财政审计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是体现财政审计的整体性、宏观性、建设性和时效性,促进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客观需要。按照审计署统一项目计划,2010年审计署驻重庆特派办承担了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国税部门税收征管情况审计等6个财政审计大格局项目。该办将财政审计大格局作为工作重心,在总结2009年财政审计大格局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围绕“打造专业化团队、建设创新型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紧扣“提升能力年”活动主题,发扬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在组织构架、现场管理、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四个方面进一步创新,助推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顺利实施。
    创新组织构架,实现扁平化管理。重庆办在财政审计大格局工作中,打破常规的办处两级行政组织构架,构建适应项目需要的“财政审计协调领导小组——审计组”模式,实行项目牵头人负责制,实现扁平化管理,提高组织运行效率。
    一是打破办处两级的运转模式,成立以特派员任组长,其他办领导任副组长,各处室负责人、项目牵头人为成员的财政审计协调领导小组,办领导分管具体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落实办财政审计协调领导小组的决议,并与署财政审计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保证信息顺畅的上传下达。
    二是按照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项目安排,打破处室界限组建审计组,统一调配全办审计力量,有效整合审计资源,既考虑到各业务处室的行业侧重内容和工作时间,又兼顾各审计人员的专业特长,突出中心任务,保障审计组的高效运转。
    三是实行项目牵头人负责制,每个项目确定项目牵头人,对审计质量控制、OA公文处理、审计现场管理、审计项目档案等全权负责,并直接向分管项目的财政审计协调领导小组副组长报告工作。
    创新现场管理,探索多项目同步实施的管理模式。一是制定财政审计大格局实施方案,明确总体目标和工作思路,确定财政审计大格局各个项目分管办领导、牵头人、现场审计实施时间、项目人员配置,提出了增强宏观大局意识、加强协调配合的工作要求,增强工作的计划性、科学性,切实指导财政审计大格局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是每两周召开一次项目进展情况汇报会,由各项目牵头人向财政审计协调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展情况,领导小组对各审计组的工作进度、协调配合进行通盘考虑,统筹整合,形成全办一盘棋的良好布局,发挥整体合力。
    三是以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审计为中心,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财政就业补助等专项资金审计项目在对区县财力、专款规模进行综合平衡的基础上选择统一的延伸审计区县,保证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审计重点即抓转移支付结构、资金管理和政策目标,其他专项资金审计在政策效果、资金效益、预算管理等方面为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审计提供佐证,促进完善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预算执行效果。
    创新信息管理,建立电子数据整合分析平台。适应被审计单位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和计算机审计的日益推广,该办专门成立中央预算执行审计电子数据资源整合分析审计小组,建立电子数据整合分析平台,集中管理、协调各项目的电子数据资源,保证电子数据在各审计组之间的共享。通过对集成电子数据进行多角度的整体关联分析,为开展中央预算执行审计项目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不仅提高电子数据资源利用率和审计效率,而且有效服务于确定审计重点、发现审计线索和实现审计目标。如国税部门税收征管情况审计项目在审计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情况时,利用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审计组采集的社保信息,发现个别民政福利企业没有为安置的残疾职工缴纳基本医疗保险,损害残疾职工利益的问题。
    创新人才培养,积极推进争当“四手”奋发有为活动。该办响应署党组提出的立足本职建功立业,争当“四手”奋发有为活动的号召,以财政审计大格局为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专业学习能力的实战平台,落实“提升能力年”确定的各项目标,创新人才培养,将个人成长融入创先争优的工作实践,以个人的创先争优行动推动财政审计大格局。针对各处室党支部开展“四手”活动承诺确定的努力目标和具体措施,在财政审计大格局项目中,让内部管理的行家里手担当项目牵头人,培养以审计现场组织协调为核心的管理能力;让分析研究的高手担当项目主审,提升宏观思考、大局着眼的能力;让查核问题的能手担当小组负责人,提升攻坚突破、发现问题的能力;让计算机应用的强手担当计算机主审或计算机管理员,提升采集、整理、分析数据,总结提炼计算机审计成果的能力。
    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呈现在全体审计人员面前一道崭新的课题。两年来,重庆办始终坚持以创新助推财政审计大格局,通过创新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构建组织构架,完善现场管理,改进审计方法,提升审计成果,提高人员素质,通过创新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顺利推进,为全办各项工作保持领先提供不竭的动力。(杨静)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