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南京办从八个方面努力推进研究型审计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5日】
【来源:审计署南京办】
字号:【大】 【中】 【小】
    2009年以来,审计署驻南京特派员办事处着眼实现奋进腾飞的目标,全面推行研究型审计。三年来,该办9篇专题调研报告被批示、转送或纳入署综合报告,11篇论文在署统一组织的重点课题研究中获奖,6个审计项目被评为署优秀或署表彰项目。该办主要从以下八个方面推进研究型审计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机构,为研究型审计提供组织保障。作为对审计管理模式、审计方法理念的革新,在研究型审计总体思路确立伊始,该办就成立了由特派员任组长的研究型审计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审定年度项目课题计划、组织项目进度检查及报告提交前的评审,为课题研究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同时,还修订完善了本办理论研究会章程,调整充实了各处室研究小组的力量,为研究型审计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抓学习型机关创建,多形式开展干部培训,增强研究型审计的发展后劲。三年来,该办采取项目全程培训、季度集中整训、开设网上课堂、推行实务导师制等多种应用型学习培训方式,快速提升审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经常邀请专家学者来办讲授有关如何开展审计理论研究、当前审计理论前沿与热点、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等专题讲座,拓展大家的知识领域。办里还定期举办年度主题座谈会,交流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成果,讨论新形势和新难题,为大家提供了互相启发借鉴的交流平台。
    
    三是出台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研究型审计装配“动力系统”。该办将研究型审计的开展情况纳入处室和个人的年度业绩考核。如不定期通报进度完成情况;落实责任考核;强化成果考核。年终时,由领导小组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审,评选出优秀课题、优秀课题攻关标兵、优秀课题组织人等,并给予奖励,借此全面提高审计人员参与研究型审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是坚持项目审理会制度,强化对审计报告的研究分析和质量把关。根据研究型审计的要求,办里既对每一份调研报告予以审核把关,还对每一份审计报告进行审核把关。项目审理会由特派员主持,关注审计取证、底稿编制的规范性;关注审计报告的框架结构、问题定性、法规引用及文字表述;关注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的合理性;关注审计组提出的意见建议的合法合理性。实践证明,严格的审计报告审理,既提高了审计报告的质量,也为调研报告提供了真实合法的基础数据和事实证据。
    
    五是全面开展主审竞争,让更多年轻人走上舞台,使研究型审计建立在思路创新基础之上。近两年来,该办先后召开了数十场主审竞争会,上百人次参与竞争,产生了几十名主审。在准备过程中,参赛者收集资料、学习政策、创新思维、系统分析,积极打造富有个性特色的演讲方案;竞争会上,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各展所长,凡有价值有创意的思考全被吸收到审计实施方案中来,提高了方案的质量和水平。主审竞争不讲资历深浅、不论职务高低,实行能者上、优者胜,使得一大批年轻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六是将处长讲形势变成制度,加强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办党组让每位业务处长走上讲台,向全办同志系统分析各行业经济形势和政策发展走向,并提出各自的审计思路和方法对策。充分发挥业务处长在审计工作中的“排头兵”作用,推动处长主动带领大家学习新的政策和理论,并将学习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审计实践中,指导审计组对行业内宏观政策和热点信息的把握、难点环节的钻研、重点内容的剖析,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审计信息提炼的准确性。
    
    七是借助外部力量,提升研究能力。近年来,该办与多家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协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理论专长,弥补审计人员科研能力的不足。先后邀请了署审计科研所、南京大学、南京审计学院的专家学者参与了地方政府性债务、外债管理等审计项目的课题研究,还组织专家学者召开了财政审计大格局研讨会等活动,有效提高了研究型审计的质量和水平,带动提高了全办审计人员的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
    
    八是每年编制预算,提供经费保证。该办每年将理论研究经费纳入预算,与署科研所合作的课题主动争取经费支持。对于研究经费的确定与使用,该办还制定了严格的操作规程,确保课题调研资金专款专用,使研究型审计有了充分的经费保障。(任书坤)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