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风险因素及对策
周菲(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13日】
字号:【大】 【中】 【小】

要:针对政府投资项目数量大、涉及面广、资金使用周期长短不一的特点,作者结合多年的跟踪审计经验,对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归纳,提出了风险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 跟踪审计 风险因素 对策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政府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重大政府投资项目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关心的热点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监督财政资金的使用,充分发挥跟踪审计的保障作用,作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对跟踪审计的风险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对策。

一、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存在的风险因素

(一)审计目标偏离,介入项目管理。审计的独立性要求审计人员通过对项目的全程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从而促进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保障项目的规范运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审计人员偏离了工作目标,过多地介入了项目管理,不仅干扰了投资项目的正常管理,而且影响了审计的公正性,从而埋下了安全隐患。

(二)审计依据不足,工作较为被动。近年来,我国虽然陆续出台了《建筑法》、《招投标法》、《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但对跟踪审计的职责、范围、内容和程序等事项都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很多情况下,审计人员苦于依据不足,对已经发现的问题不能进行共性的评价和判断,加之时而受到建设、施工、监理、材料供应等许多利益共同体的联合抵制,不仅使得审计工作处于被动状态,还要承担不小的审计风险。

(三)介入时点模糊,影响审计效果。建设项目的延续性,使其包含了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征地拆迁、招投标、合同签订、工程价款结算、竣工验收直至项目投产或使用等多个紧扣的环节。受建设单位对跟踪审计重视程度的影响,审计介入的时点也有所不同,一旦错过了前期的方案设计、可行性分析、环境论证等关键节点,不仅会导致项目实施工程中大量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的出现,还带来了相应的审计风险。

(四)审计力量不足,专业知识匮乏。跟踪审计是一项综合性和专业性都非常强的业务工作,而从事跟踪审计的审计人员往往都是财务专业,对工程方面,尤其是新型材料及新工艺知识极为缺乏,导致不能及时发现一些项目问题。同时,中介协审机构人才竞争激烈,现场协审人员知识不足及更换频繁等,也推动了审计风险的产生和扩大。

二、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明确自身工作职责,保持审计独立性。审计项目实施前,应明确划分审计与被审计单位的权、责、利,保持审计人员独立性,处理好与基建、技术、采购、财务等相关单位的协调配合关系;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建设单位管理程序是否合法、合规,可行性论证是否充分、规范,相关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及时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避免介入项目管理过程,充分发挥监督、评价的职责。

(二)制定完善制度程序,主动规避审计风险。相关部门应抓紧制定跟踪审计的适用法规和审计准则,对跟踪审计的职责、范围、内容和程序等事项做出明确规定,以便于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取证,从而保障跟踪审计工作的规范、有序、高效进行。

(三)合理定位介入时点,不断加强质量控制。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审计力量的强弱,合理确定跟踪审计工作介入时点,在保证审计延续性的基础上,前移监督关口,将审计工作渗透到项目的前期决策、设计和招投标阶段。建立跟踪审计质量控制机制,健全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检查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等制度,确保审计证据充分、审计报告真实、审计结论可靠、审计意见可行。

(四)加强审前培训力度,优化审计人员配备。加强审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定期组织参加法律法规、作业规程的学习,增强在复杂环境中发现、查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的提升,强化廉政纪律约束,使审计人员忠实履行审计职责,做到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注重吸收信誉良好、实力强大的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跟踪审计工作,充实政府审计力量。(周菲)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