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内审免疫功能 提升内部审计水平——浅析经济新常态下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
杜海彬 张立华(山东省阳信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06日】
字号:【大】 【中】 【小】

2016年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向中西部和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科学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优化教育布局,努力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规模和总量逐年增大,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密切关注,使得教育经费的收支情况倍受关注。

201512月财政部下发《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和内部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充分发挥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在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经济秩序、防范经济风险、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下面就从内部审计必要性、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现状、改进内部控制审计的建议三方面进行阐述,以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

一、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是指对本系统内直属单位和各教育系统学校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独立监督、评价的行为。从教育内审工作的实践来看,内部审计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管理,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开展内部审计迎合了教育事业对教育系统校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完善中小学校内部管理的需要

目前,大多数学校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意识比较淡薄,使得管理决策的重心失衡,即便是在内控管理较出色的学校也会由于下级部门或者基层教工对内部控制认知的缺失增大了阻力。很多学校并没有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其全面性和操作性不强,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内部审计的进行能普及学校教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提高学校领导层的内控理念,增强学校基层及中高层对内控管理的重视。内部审计能洞悉内部控制环节出现的缺失,指出组织管理上的漏洞,促使学校补缺补漏,将管理做实做细。

(二)加强单位资产和经济活动管理的需要

学校物资采购、基础建设、外出活动、公务接待、食堂物资采购等经济活动都需要内部控制加以管控,形成合规的活动流程,避免随意性也就规避了部分风险。

内部审计以政策文件规定的标准来度量活动开展的合规性,分解经济开展活动中的步骤,结合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来探究活动的真实性,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可靠。内部审计能理清各项教育经费的来龙去脉,评估学校资金预算执行情况,提醒学校注意均衡各项经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内部审计能监管国有资产的处置,避免资产流失。由于教育需求,教育系统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非流动性资产也迅速增加。但是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一直是个难题。在采购、入库、保管、借用、盘点、报废等环节中频繁出现问题,内部审计也推动学校不断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三)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全面启动,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如何把经费用到实处成了学校健康发展的关键,这需要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下正常运作。而内部审计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对已发生的错误提出警示,扼制未发生的风险,防患于未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教育系统校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尚浅,对其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教育单位的一些干部、教工对新形势下为什么要加强教育内部审计的问题,仍存在不正确的认识。有人认为,学校没必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有人认为审计总在找岔子。由于存在这些错误认识,有关人员往往采取消极抵触的态度,以致给正常的审计工作带来了不少的阻力和困难。这些错误的观念,严重地阻碍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

在内部审计的现场,大多数情况是单位负责人在分管领导的陪同下出席。在审计人员询问相关事由时,也多数由分管领导来回应。单位负责人在签署审计报告意见书后,将后期整改工作就交于分管领导,这使得后期信息反馈传递速度滞缓、信息质量有所下降。

(二)内部审计的领导层次不清,内部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和有效性受限。

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特征决定其领导层次愈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和有效性才愈有保障。然而,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由单位分管财务的负责人分管的,如果是财务负责人兼管内部审计工作,那么实施内部审计就难以达到独立审计的要求,这样的监督只能是流于形式。

(三)内审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内审的要求。

内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好的专业知识,即当前的内审人员不仅要掌握审计、财务知识,更要掌握经济学及其它方面的知识。但目前,从数量上看,内审人员还不能适应教育系统审计工作的需要;从结构上来看,一方面,内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多是年龄较大财务人员,另一方面,内审人员大部分是由长期担任财会工作或纪检监察工作的人员转任或兼任,这些人员虽然具有一定的财会知识及经验或纪检监察工作阅历,但对审计工作还不胜任,而且这支队伍也不稳定。从审计人员自身来说,有的安于现状,有的对内部审计工作岗位不满意,因而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和充实审计知识。严重降低了内审工作的质量,也削弱了内审工作的力度。

(四)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导致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难以执行。

国家现行颁布的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中,除了一些行业部门制定的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外,与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相比,国家审计机关没有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定详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具体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这种法规的滞后性,导致教育系统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具体的审计工作时,显得无章可循,出具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没有法律的强制性,基本上是带有强烈的“人治”色彩,因此在执行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设的过程中,常常会遭遇到被执行部门的抵制,使审计意见和建议难以切实落到实处。

三、解决当前内部审计工作中出现问题的主要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增强内部审计的影响力,引起学校对内部审计的重视,更好地配合完成审计工作,在后期整改时自觉主动地提供反馈。另外,可以面向学校中高层领导开展审计知识的培训,在学习中了解内部审计工作,在实践中体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让领导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到审计工作中来。

(二)扩大内部审计范围。在做好各项经费使用情况审计、固定资产管理审计、基建审计的同时,注意合同管理、绩效管理、经费管理,注意观察内部控制环境,对其影响程度作出评测;了解岗位设置和人员安排,考察其合理性;秉持全面性、操作性、规范性的原则评价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协助学校完善内部管理,使审计结构更完整。

(三)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内部审计的全面和细致,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系统地掌握审计知识,还要熟知学校内部体系运作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不但要发现被审计学校的内部控制问题、提出审计意见,还要让学校真心接受审计意见,同时与学校一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教育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有针对性的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在新政策的引领下,利用先进的信息化工具,不断更新内部审计的知识与技能。

(四)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做到按章开展内部审计。坚持依法审计是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为此,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机构必须依据国家的审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的财经法规建立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按照内部审计规范所规定的程序、方法、内容等开展各项审计工作,从而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通过实施“三个结合”不断改革内部审计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一是事前审计与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即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或初始阶段;二是微观审计与在宏观方面发挥作用相结合,既从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的要求出发安排审计项目,又在审计若干具体项目后,综合加以分析,找出共同性或倾向性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规范单位财务收支行为提出建议;三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既要恰当进行处理,又要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从帮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工作等方面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使之不再有重复发生的可能。

对于中小学校来说,内部审计应由传统的“监督”职能转变成“监督与服务”职能。内部审计以监督的形式提供内向型的服务,刚柔相济助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以最大力。(杜海彬  张立华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