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化引领审计队伍建设——四川省成都高新区审计局的探索和实践
畅旭东(四川省成都高新区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30日】
【来源:四川省审计厅】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队伍建设是保障国家审计事业深入发展的根基,长期以来,基层审计队伍面临着审计力量不足、审计能力欠缺、审计考核机制不健全、审计管理缺乏行业特点等突出问题。四川省成都高新区审计局不循常规、不遛弯路,大胆创新思路方法,以政府雇员制度为依托、以审计人员职业化为引领,大力实施“人才兴审”战略,着力打造审计“尖兵”,提升审计监督能力和服务水平,成效明显。

一、以政府雇员制度为切口,开启队伍建设新模式

(一)创新机制,优化审计人员管理模式

为破解基层审计队伍面临的诸多问题,成都高新区审计局顺应发展趋势,在机构精简、编制压缩的大背景下,突破固有的审计人员管理模式,打破人员身份限制,将政府雇员制度引入审计机关,实施市场化管理,通过劳动合同来界定、规范和调整审计机关与专业审计人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审计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薪酬参照市场化的标准合理设置,着力吸引具有较高学历、较高专业技术资格和丰富工作经验的优秀审计人才,积极探索行政化管理与市场化管理相结合的审计人员管理模式。

(二)科学设置,搭建专业高效审计平台

依托招聘的审计政府雇员,按照“职能清晰、人员精干、专业高效”的原则,成都高新区在审计局下组建了“审计中心”专业化审计队伍,“审计中心”接受审计局的业务指导和日常管理,负责实施具体的审计业务。根据审计业务的性质,在审计中心下设立具体的审计部门,形成“审计局—审计中心—审计业务部门”的层级化管理体系。“审计中心”政府雇员不占用行政编制、不不担任行政职务,独立对审计事项发表专业审计意见,确保了审计队伍的高效运行。

二、以审计人员职业化为引领,激发审计队伍新活力

(一)建立“优中选优”的职业准入机制

审计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属性,只有具备审计相关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的人员才能胜任。为了从源头上确保招聘人员具有较强的审计胜任能力,成都高新区审计局根据审计业务需要,从专业、工作经历、执业资格等方面对应聘者做出硬性规定,并设置多个考察环节,多角度、深层次、广范围考察应聘者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个性特征等与审计岗位的匹配度,确保“岗得其人、人适其岗”,真正将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审计人员吸收到审计机关。目前,一批来自全球知名事务所、国内大中型事务所以及大型国有企业的高层次审计人才进入成都高新区审计队伍,而且大部分审计人员具备相关执业资格证书,共有国家注册会计师7人、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5人、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3人、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3人、国家注册税务师1人,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得以优化,实现了审计人员向审计人才的快速升级,夯实了审计事业发展根基。

(二)创新“能上能下”的岗位绩效考核体系

始终坚持以岗位管理为核心,按照“因事设岗,因岗用人”的原则,将审计岗位细分为三级八档,并明确了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根据岗位性质、责任和技术要求,安排合适的人选。把绩效考核作为落实岗位职责的重要抓手,以审计工作的完成质量和完成效率为主线,每年围绕中心工作,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将年度计划分解为季度计划,再进一步分解到岗位、落实到人头,确保每项工作有计划引领、有专人负责、有考核促进。根据各阶段审计工作的完成情况,分别设置了季度考核、季度评优、年度考核、年度评级以及年度特别贡献等多个考核层次,考核结果与薪酬挂钩、与级别调整挂钩、与人员淘汰挂钩。季度绩效考核得分90分及以上的,发放全部季度绩效工资,否则扣发一定比例的绩效工资。年度内每季度绩效考核得分均在90分以上的,方可申请上调级别;季度绩效考核得分 80分以下的,予以下调级别。年度内季度绩效考核得分80分以下累计超过2次、且调整岗位后仍不能胜任的,予以辞退。量化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审计人员起到了良性引导和持续激励的作用,消除了“过得去就行”的思想,真正形成了“公平竞争、能上能下”的审计人员岗位管理机制,“奖优罚劣、多劳多得”的审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

(三)健全“规范高效”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

目前,审计人员大都采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办法,走职务晋升路子,与审计工作的业务属性不匹配。成都高新区审计局认真结合自身实际,坚持“竞争、约束、保障”的原则,着眼有利于规范管理、有利于推动工作、有利于人文关怀三个方面,积极探索符合审计行业特点和审计工作实际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在制度制定过程中,始终邀请审计人员参与,充分征求审计人员意见,切实保障审计人员权益,大力增强审计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先后制定出台“政府雇员管理办法”,对审计人员的选聘、薪酬待遇、合同解除、职业道德等做出规定;“政府雇员级别调整细则”,对审计人员级别的上调、下调作出细化;“政府雇员绩效考核办法”,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有效避免“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慵懒现象;“政府雇员年度特别贡献考核细则”,对审计工作成效特别显著的团队和个人予以多重奖励。通过制定出台符合审计工作特点的制度办法,促进审计人员的管理更加规范高效,进一步凝聚了人心、积聚了力量,为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了良好氛围,对提升审计监督质效具有明显的促动作用。

(四)突出“干学结合”的审计人员培训模式

把历练、培养作为保持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关键,始终围绕审计中心工作,针对热点难点问题,科学安排,精心选材,坚持“请进来教、送出去学和实践中练”相结合,通过审计大讲堂、学习优秀审计案例、到知名培训学校学习等方式,提高审计人员的能力水平,拓宽审计视野。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边审计边学习,并建立定期培训例会制度,让每位审计人员走上讲台,或讲授主题、或主持话题,通过交流,实现智慧碰撞、排沙见金。采取交任务、压担子的方法,把审计人员推向审计一线,让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增强知识和才干。

(五)建立“管用长效”的职业风险防控措施

始终把廉洁从审作为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和“高压线”,对审计人员实施廉政及保密风险金管理制度,每年底以审计人员工资的一定比例计提廉政风险金,审计人员只有严格遵守各项廉政纪律及保密规定,才能按要求领取风险金。风险金提取比例随着审计人员的工作时间逐年递减,递减部份计入岗位基础工资,当年提取的风险金,隔年后方可领取。审计人员离职的,两年内未发现违反职业道德及保密要求行为的,才予以发放剩余的风险金。一旦审计人员出现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回避未回避、在被审计单位报销费用、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隐瞒不报等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将扣除风险金,并追究相关责任。通过建立管用长效的职业风险防控措施,从制度层面提升了审计人员依法从审、廉洁从审、文明从审的意识,保障了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三、以审计监督纵深化为根本,审计事业迈上新台阶

(一)局部审计向全面审计迈进

专业化审计队伍成立前,受审计力量限制,成都高新区审计局以往主要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和部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自2014年成立专业化审计队伍以来,随着审计力量的充实,预算执行审计、国有企业审计、预算绩效审计、政策措施跟踪审计、专项资金审计调查、“三公经费”检查等其他审计工作全面展开。2014年至2015年,成都高新区审计局共完成审计任务1144项,与20122013年完成912项相比,增长25.4%。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完成1115项,同比增长23.6%;财政财务类审计完成29项,是2012年和2013年完成总量的2.9倍,审计监督稳步扩展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二)查错纠弊向优化管理转变

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从单纯的离任审计逐步向任中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使监督关口前移,防止小毛病演化成大问题,使经责审计成为保护教育干部的重要抓手。在国有企业审计方面,以风险控制为导向,重点检查业务管理流程的关键环节,深入揭示经营风险、堵塞管理漏洞、提高行业竞争力,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优化企业经营管理的措施和建议,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大力开展预算绩效审计,每年从各部门年度专项经费中选择1个有代表性的专项资金进行审计考核,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专项资金审核、补贴发放等方面的问题,力促财政资金规范使用、高效管理。

(三)处理争议向深度复核转变

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领域,随着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充实,成都高新区审计局改变了以往仅限于管理中介机构和被动处理争议问题的局面,实现了处理争议向深度复核的转变。在复核中,审计政府雇员以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在外聘中介机构审计结果的基础上,通过政府雇员复核,发现违规招投标、偷工减料、非法转包、费用重复申报等多类问题,累计挽回经济损失近7000万元。

(四)“碎片化”审计向“标准化”审计过渡

随着审计队伍素质的量变和质变,成都高新区审计局结合基层审计机关审计对象相对固定、审计内容基本同质、审计程序变化不大、审计共性问题突出等特征,加强了对审计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大力开展审计“标准化建设”工作。制定了《成都高新区财政财务审计项目业务指导手册》、《成都高新区国有企业审计指南》、《成都高新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务指南》、《成都高新区工程竣工结算审计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及考核细则》、《成都高新区工程竣工决算审计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办法及考核细则》等多项指导文件和办法制度,切实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五)墨守常规向创新驱动转变

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创新是解决审计力量不足、审计深度欠缺、审计任务繁重等问题的动力源泉。随着计算机、工程等专业审计人才的加入,成都高新区审计局充分挖掘审计人员敢想敢做、大胆创新的潜力,不断加强审计能力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例如,运用计算技术,构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电子化监督平台,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从任务下达、立项、实施到资产移交等环节进行无缝隙的审计监督;运用“大数据”理念,建立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指标数据库,通过归集、整理、分析建设项目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和材料价格,形成各类建设项目的数据指标库,服务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招标控制价评审、设计方案评审、施工方案评审等工程管理环节,提高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畅旭东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