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困难及对策
陈昌满(江苏省阜宁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11日】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方面的审计主要包括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农业开发、排污费等专项资金项目的审计和审计调查,侧重于审查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揭露有无挤占挪用、虚假冒领和损失浪费专项资金等行为,仅限于审计资金管理使用和财务收支情况层面上,没有针对自然资源资产建立专门的审计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而对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之前只是经济责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实施困难的原因

考评指标体系尚不完善。一是实物量评估难,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加之已有数据不完善,可信度差,全面核实真伪难度很大;二是质量评估难,比如水资源,使用抽取样本检测结果作为评估依据,往往受样本范围和数量的影响,评估结果难以准确;三是绩效评估难,各地因自然条件和发展理念等差异,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差别较大,同时因成果见效的不同,难于判断是哪届党委政府取得的成绩。四是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不明确,所有权人权益不落实,一些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出现难以界定责任。

数据收集整理难。一是数据提取困难,目前各级主管部门掌握的一些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和数据是零散的、支离破碎的,缺乏全面性系统性,二是缺乏连续性,自然资源资产数据统计程序、技术难度大,现有数据难以满足审计需要,三是数据可信度差,自然资源资产的数量和质量计量难度大,如矿产资源蕴藏量主要基于现有技术预测,质量限于开采样本进行测定,复杂,从上至下没有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就算确定了审计的对象、内容、范围,审计结束后也不能对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审计结果难以得到应用。

专业审计人才匮乏。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审计人员的政策性、专业性水平要求较高,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审计内容,仅依靠现有的审计人员的力量难于完成,出现审计队伍人才的“短板”现象,因此加强队伍建设要摆在当前突出位置。

二、措施及对策

一是调查摸清地方现有的自然资源资产现状。由审计部门牵头组成调研组对林牧业、环保、农粮、国土、矿管、水利、经信等单位和部门涉及自然资源资产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地方自然资源资产分布和管理情况,明确所有权,形成自然资源资产数据档案,在各单位、部门之间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做好数据资料储备,便于今后更好的开展这项工作。

二是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的指标和考核体系。自然资源资产量化评估,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根据上级下达的指标任务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指标分解,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计算方法和指标体系。同时,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根本上还要从干部考核上下工夫,不少地方的发展片面地依靠自然资源,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在目前我国环境问题已到达临界点的背景下已然行不通。只有通过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资产考核体系,出台对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生态环境考核的实施细则,使领导干部在考虑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高度重视包括环境、生态、污染治理等各项指标,才能摒除过去牺牲青山绿水、片面追求GDP的做法,

三是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对象、范围和内容。要通过摸清自然资源资产的现状,结合审计的监督职能来确立审计对象、范围和内容。对涉及自然资源资产的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其领导离任时都可作为审计对象。同时要结合相关部门、单位的职能来明确审计内容,如对林业部门要着重检查其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林业建设和发展的方针政策、完成植树造林指标、森林资源管理、森林采伐监督、林权林地管理以及合理开发利用等情况;对环保部门要着重检查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监督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处理重大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监督执行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情况。对相关部门、单位的审计重点应围绕涉及现有自然资源的资产负债以及指标完成情况来实施。

四是建立科学、完善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建立审计评价体系,才能使审计结果得到有效应用,也将使领导干部在任期间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在进行重大决定时能充分考虑生态因素。可参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细化评价项目,设定评价档次,对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对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使用、科学利用等情况在审计结果报告中给予中肯的评价,也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一样归入领导干部个人档案,作为各级党委、政府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

五是制定结果运用办法,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必须要有具体可操作的措施,否则就将流于形式,可参考目前实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该制度主要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还包括后期的跟踪监测,管理上十分严格。在领导干部作出自然资源资产决策时,要先进行分析评估,提出生态保护措施,对肆意追求经济利益、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将进行终身负责、终身追责,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警示作用。(陈昌满)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