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金显威(湖北省咸宁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27日】
字号:【大】 【中】 【小】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投资项目越来越多、投资额度越来越大、审计任务随之越来越重、审计风险越来越大。如何进一步深化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提高审计质量效益,笔者结合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政府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人员缺乏,难以达到审计全覆盖的要求。

一是受机构、编制的限制,审计人员少。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一级每年开工至少30多个项目,投资上亿元,仅仅依靠有限的几名审计人员审计,难以做到应审尽审,为保证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审计不得不作出取舍,难以对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实行全面监督。二是复合型审计人才缺乏。审计人员多是财务出身,近年虽招聘了一些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但很少能够综合运用工程、造价、财务、管理、经济、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涉及到城建交通、市政、水利、国土整治等工程领域,要求既懂工程建设全过程、又要具备审计经验,目前这方面复合型人才极其短缺,严重制约着政府投资审计;加上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施工、监理、竣工结算全过程的业务数据采集、转换难度大,对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要求越来越大,难以满足审计全覆盖和跟踪审计全过程的要求。

(二)跟踪审计不到位,审计过程全覆盖大打折扣。

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具有周期长、投资额大、控制环节多等特点,目前的政府投资审计多是事后审计,大都采取竣工决算的审计方式,主要起揭露和监督作用,对建设过程中已经造成的损失浪费,只能是事后查处,项目前期决策、立项、设计及招投标审计缺乏有相关经验的专业人才,项目实施之前阶段基本处于盲区;目前,有些项目审计在施工阶段就介入,但仍存在很多缺陷而不能弥补。

(三)审计内容不够深,绩效审计难以落实。

一直以来,审计人员往往侧重于建设项目管理、资金管理、预算执行、工程造价等方面的审计,在规范建设资金使用,遏制投资与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加强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对于投资是否合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如何,一概不管。

(四) 审计手段较落后,新型审计不适应。

近年来虽然引进了计算机辅助审计,但更多的是作为手工审计的补充,大多情况下是先以手工方式核算工程量,然后再上机套用定额。传统的看图纸、拖皮尺、手工计算工程量的方法,依然是当前审计的主要手段,使审计人员大量有效工作时间耗费在工程量的测量和计算上,更加剧了审计资源和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五)审计监督乏力,风险难以有效控制。

一是建设主管单位内控制度不严谨,没有严格按照程序办事。由于相关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程序上能省就省,现场管理不规范,管理漏洞多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建设单位工程管理、施工单位与财务管理紧密联系,没有建立完整的内控制度,没有做到上个程序制约下个程序、下个程序控制检查上个程序;即使制定了规章程序,但在实际操作中没有按照规定和程序严格监管办理。二是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审计不规范,将审计廉政风险转嫁给政府审计。少数社会中介机构审计人员出于公正性审计的习惯,对工程变更单、签证单审核时,只要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已签证的,一般均予认可,对其合理性、合法性未作进一步分析,对工程管理上的问题未作深层次的审查,不进行必要的延伸核实,产生审计风险。审计报告由审计机关出具,对外承担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的主体仍是国家审计机关。

二、政府投资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多渠道解决审计力量匮乏问题,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一是争取地方政府人财物的支持,在人员经费上加大保障力度。将扩充编制、引进投资审计人才纳入地方政府工作计划之中。同时争取地方政府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经费,用于聘用社会中介机构,引进特殊审计人才,升级抽芯机、丈量仪、计算机、工程计算软件等审计设备。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建立人才选拔、培训机制。通过岗位培训、脱产学习、以审代训、干部交流等方式,加速培养一批既懂工程、财务会计,又懂计算机技术、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投资审计人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三是公开招标,选择具有良好信誉的社会中介机构作为协审单位,协助审计机关进行投资项目审计。

(二)规范审计程序,在审计程序上做到全覆盖。

一是建立投资项目信息数据库,科学确定审计项目。每年年初,在选取审计项目之前,应先掌握本地已建和在建项目情况,建立建设项目信息数据库,尽力做到“全面审计,不留死角” ,便于领导及时掌握和科学决策。二是严格执行审计现场签证。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地下及隐蔽工程较多,施工单位往往在隐蔽工程中巧立名目、千方百计增加各种签证。因此要严格把关现场签证,全力保障资金使用安全和效益。 三是实行图纸集中会审制。造价审计的重点是准确把握图纸与实际施工的联系与差别。根据审计经验,建立健全图纸会审制,审计人员审阅图纸后,应集中会审,集思广义,快速把握图纸的准确内容和造价决算中的重点和难点,防止审计过程中多计、少计或重计工程量。四是实行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制。工程结算审计中有争议的问题很多,为规避风险,投资审计项目中不确定因素造成的难以决断的事项,必须由参审人员集体研究决定,并形成文字记录,存档保存。五是将项目主审责任制与交叉复核相结合,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项目主审责任制,即由具备工程造价资质的审计人员轮流担任重大项目的主审,并对工程造价承担全部责任,其他审计人员则配合审计资金来源、管理及使用情况,以此强化主审的直接责任;交叉复核,即由各项目主审相互交叉复核对方的项目审计资料,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化解因工作疏忽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审计风险。采取此种做法,锻炼每位审计人员投资审计工作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工作风险。

(三)全程跟踪审计,在审计过程上做到全覆盖。

彻底改变传统的竣工决算事后审计,将审计“关口”前移,做到全程跟踪审计,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把投资审计工作贯穿于可行性研究、立项、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竣工决算等建设全过程,有效渗透到投资领域的各个环节,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时堵塞漏洞,做到从源头上制止决策失误、在事中控制违规操作,于事后保证工程决算和工程款结算的真实合法,尽可能避免小问题酿成大损失,提高审计效果。

(四)积极向效益审计过渡,促进审计科学发展。

政府投资审计必须分析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否符合当地发展需要,是否具有可行性,投资规模是否在批准的预算之内,投资结构是否合理,投资项目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从长远和整体来看,是否符合绿色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科学发展的三维纲要,分析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五)改进审计手段,提高投资审计工作质量。

近年来,大批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建设项目应运而生。这些建设项目具有施工困难、结构复杂等特点,且大多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结算的方法。传统的看图纸、拖皮尺、手工计算工程量的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投资审计的需要。因此,改进审计手段,创新审计方法成为开展投资审计的现实需要,应大力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将工程算量软件、钢筋分析软件、GPS定位系统、激光测距仪等软件和设备应用到具体的审计中。(金显威)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