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县区审计监督效能提升的理念创新
顾学闯(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23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审计监督全覆盖已成为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新常态,县区地方审计部门直接面向人民群众,做好全覆盖审计工作,责任大,任务重。提高新常态下县区审计监督工作效能,需要从传统审计转向全方位审计监督,从微观审计转向宏观审计监督,从重资金真实性、合法性转向绩效审计监督,从单兵审计转向资源整合审计监督,以全新的审计观,提升地方审计监督效能。

[关键词]地方审计监督 效能提升 理念 创新

审计监督已成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依照法律,赋予了审计机关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职责,审计监督全覆盖已是新常态。县区处在地方治理中审计监督的前沿,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审计监督直接关系到党的群众路线实践,关系到立基于民,服务于民,取信于民。从县区地方审计监督的实践看,提升新常态下的审计监督效能,亟待加快理念创新,发挥审计监督在地方治理中的保障与基石作用。

一、转变传统审计观,实行全方位审计监督。长期以来,地方审计部门沿袭着传统的审计内容与方法,习惯于传统审计思维,审计监督的路子不宽,效果欠佳。新形势下的地方审计工作面临新挑战。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地方治理中对审计监督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国家提出审计全覆盖、审计机关当好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公共资金的守护者、权力运行的“紧箍咒”和反腐败的“利剑”的新要求。县区审计机关面对基层和广大人民群众,承担的责任大,监督的要求不断提高。新常态下,沿用传统的审计思维,已不能适应审计监督新要求,迫切需要从传统审计观转到全方位审计监督上来。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要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审计局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文件精神,通过制度创新,转变传统审计理念,实行全方位审计监督。一是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全覆盖制度。去年来,该局对全区近2000个政府投资项目进行了审计,审计节省财政建设资金10.45亿元,保证了项目投资高效运行。二是建立政府债务审计监督的制度。连续6年来坚持实行每年2次的政府债务审计监督,有效揭示了地方债务风险,保障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三是建立硬化的区本级财政预决算和同级审制度。从预算编制工作入手,提前介入,跟踪预算执行和实施过程监督,强化决算审计,重视问题整改。近几年来,与区人大财经部门联手,构建财政预算执行全覆盖监督机制。四是建立离任必审和任中审计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区审计局与区委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建立正常联系机制,作为制度安排,坚持乡镇和区部门主要负责人离任和任中审计,凡离任必审,并将审计结果进入被审计人的档案,作为提升和任用的重要依据。五是建立地方政策落实审计监督制度。紧跟地方中心工作,加强政策落实审计监督。完成了国家高新区、生态文明区创建等相关重点政策落实的跟踪审计监督。实践证明,地方审计监督要尽快转变传统审计理念,方能适应的新常态下全方位审计监督的新要求。

二、转变微观审计观,实行宏观审计监督。微观审计是地方审计的习惯思维定式,微观审计通过查账入手,发现财政财务收支中的问题,常常是“就审计而审计”。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服务“四个全面”,是审计机关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任务,必须尽快从微观审计转向宏观审计监督。

宏观审计是微观审计的对称,是社会主义国家审计机关对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进行的审计。在不断深化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后,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是为政府提供宏观经济调控不可或缺的服务。近年来,盐都区审计局“跳出审计干审计”,打破“就审计而审计”的老套做法,从微观审计中寻求向宏观审计转变的探索。一方面,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好审计监督。发挥审计优势,及时发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地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地方宏观经济决策提供服务。他们贴紧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与部署,提供公共资金、政府投资、民生工程建设等多方面的审计支持,提供风险与原因分析等相关决策参考。另一方面,增强微观审计中的宏观意识,从一个个微观审计项目中,通过解剖“麻雀”,增强审计监督人员的“共性”意识,注意寻找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倾向性、政策性的问题,为宏观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审计从具体到面上、从个别到一般、从微观到宏观的提升。去年来,该局有6项审计建议得到了上级领导批示,在全区宏观层面上发挥出了审计监督的社会效益。新常态下的审计理念,需要积极探索和引导审计人员走出偏重于微观审计的旧圈子,着眼于大局,服务于宏观,围绕中心,做出成效。

三、转变重资金真实性、合法性审计观,实行绩效审计监督。绩效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各隶属部门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及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的审计。即绩效审计是以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3E为核心的审计监督。公共资金的使用,不仅需要真实、合法,更要追求资金使用效益与效率。换言之,资金使用的真实与合法,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发展需要。新常态下的审计监督,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注重绩效审计。

新常态下的绩效审计,要以转变审计理念为先导,发现问题为重点,成果运用为核心,全面提升绩效审计效率。首先,要把绩效审计放到建立高效廉洁政府的高度来认识。建立高效廉洁政府,发挥好审计监督在反腐倡廉中的“尖兵”作用,需要转向绩效审计监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政府及其部门的重要职责,加强绩效审计能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发生,使决策更科学、更准确,经济损失会减少,社会效益会提高,有利于运用审计监督推进高效廉洁政府建立。其次,通过绩效审计能有效利用有限资源。近年来,地方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明显,公共支出比重不断上升,政府所承担的责任和范围不断扩大。然而,政府所能拥有和掌握的资源有限,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这就更加需要政府追求资源利用效益。第三,以绩效审计维护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政府受人民之托,用的是人民的钱,理所当然要为人民办事。政府负有以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使用和管理各项资源、并使资源利用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目的。实行绩效审计,更能体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宗旨。近年中,盐都区审计部门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节省了财政支出,有效保障了项目投产达效。加强经济领域的审计监督,向纪检监察部门移送经济案件10条,及时查处了违法违纪人员,发挥了审计监督的反腐败威慑作用。

四、转变单兵审计观,实行资源整合审计监督。多年来,人们都把审计工作视为审计机关单一部门的事,审计机关也侧重于单独开展审计工作。在审计全覆盖新常态下,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审计需求增长与审计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需要我们以全新思维,整合审计资源,形成全方位的审计监督力量,推进审计监督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在县区,现阶段审计机关资源紧缺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财力资源、社会资源等方面,我们应当走出审计机关的单一资源取向,整合全社会审计资源,做好审计监督全覆盖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内部资源整合,挖掘审计机关最大的审计资源潜力。通过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整合人力资源。盐都区审计局以“三严三实”教育为契机,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审计队伍,提高人员素质,使大家更加热爱审计,尽职尽责,乐于奉献。提升审计队伍技术业务能力,改变人员知识结构,培养一专多能的合格审计人才。通过审计机关内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及时调度,集中人才力量,集中力量突出完成阶段性审计监督工作。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整合技术资源。通过加快金审工程建设,改进技术设备,利用和开发信息技术,提升审计信息化水平。通过派出人员到上级机关专门进行计算机技术培训、提倡自学信息化技术,提升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全局已有10多人通过了审计署和省市审计部门信息化技术培训技能考级。在全省率先建成的“政府投资管理平台”,获得了国家著作权登记证书。开发并增加了网上报送决算资料、系列功能端口选项及汇总统计分析模块,使审计系统功能更加完备、快捷。在农村金融与政府债务等审计调查中,广泛运用和不断改进AO系统,全面提升审计调查信息化水平,使审计调查的效率更高,更具科学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要重视社会资源的整合,借助外部力量形成审计监督合力。良好的环境也是资源,要高度重视服务型机关建设,打造优质服务审计新形象,营造良好的社会审计环境。就县区而言,要整合乡镇、同级部门内审及财政、农经等财务资源,开展特定项目与内容的审计监督。要借助纪检监察、人大等力量,形成审计监督与问题整改的合力,提升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和时效性。近年来,盐都区审计局整合农村财务资源,加强内审工作,建立健全乡镇及村级财务、投资工程、经济责任等审计网络与机制;注重审计与区人大财经、纪检监察、组织部门联手,构建政府预算监督全覆盖、反腐败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体系,形成合力,强化审计整改。实行政府万元以上工程项目投资分级必审,区镇财政预算执行一年一审,村级财务两年一审,单位主要负责人离任必审和任中审计等审计全覆盖。资源的整合,理念的更新,促使新常态下审计监督有担当,能担当,审计监督全覆盖富有成效地开展。(顾学闯)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