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环境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玉亮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5日】
字号:【大】 【中】 【小】
    我国是从90年代开始由国家审计率先开始政府环境审计,最初的审计重点是政府环保专项资金和排污费等的财务收支审计。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的政府环境审计在推动我国环保工作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环境审计的理论和实践还不够完善,审计目标不够高、审计内容狭窄,环境效益审计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环境效益审计的现状及问题,探索发展提高我国环境效益审计。
    
    一、我国环境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各界的认知度不够,还处于理论研究和探索阶段。我国环境审计起步比较晚,环境效益审计还处在理论研究和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环境理论体系,也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环境效益审计还不能够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力,所以没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从审计人员来说,也未对环境效益审计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对环境效益审计的目的、内容和审计方法理解和掌握的不够深入,基本上还是依赖于经济效益审计的思路、方法和技术,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环境效益审计的推广与深化。从与环境有关的企事业单位看,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还未真正树立环保观念,仍然单纯追求经济产出的增长,忽视对环境问题的考虑,企业管理层也只从眼前利益出发,片面追求企业利润和个人业绩最大化,使得环境效益审计也往往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挠和压力。
    (二)理论研究方法单一,缺乏系统的研究方法。审计的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主要依靠在实践中摸索经验,提炼理论知识,但环境效益审计对我们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国内没有任何理论经验可借鉴,想探索出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中,重视审计独立监督、评价职能的参与。许多国家已制定了相关的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审计规范,建立了相应的环境审计部门,培养了许多专职环境审计人员。如荷兰、挪威等欧洲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在对海洋环境的国际协议方面的审计和对固体废弃物方面的审计都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这些国家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可以说代表着一定的发展趋势。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时间较晚,尽管这些年我国与环境审计领域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多,但总的来说,交流的成果还远远不够,对国外先进的环境审计成果还没有很好的借鉴吸收,更没有让大范围的审计人员受益。
    (三)环境效益审计内容单一,缺乏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价标准。现阶段,我国开展的环境效益审计项目主要是对环保专项资金的财务收支审计和重点项目的专项审计,对效益的评价仍停留在对项目的经济性上,多数项目连最基本的污染物的排放是否超过规定的标准都未审计。对国家在国际环境保护政策公约履行、政府环境政策执行等方面的审计和评价基本是空白。所以,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仍然限于消极防范,远未起到环境效益审计依法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作用。尽管我们国家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企业会计、审计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但还没有关于环境效益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价标准。一方面缺乏环境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另一方面没有制定出对环境效益进行评价的标准。当审计人员进行环境效益审计时,只能根据现有的会计准则做出判断,势必造成审计依据的不足和判断的主观性,环境效益审计缺乏客观的依据和评价标准,使审计风险加大。另外,在环境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必然要对环境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然而面对复杂的、专业的环境问题,审计人员没有规范的标准和指标来评判环境的成本和效益,也无法进行科学的计量,最终难以形成令人信服的审计结论。
    (四)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完善,整体素质有待加强。环境审计的技术性很强,且多以定量分析为主,需要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等多方面的知识,且涉及多种环境知识,如环境经济学等,还要具备社会学、工程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由于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时间较短,目前从事环境审计的人员多以财务工程审计知识见长,对环境管理的知识与专业技术了解甚少,对环境审计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缺乏深刻理解,还缺乏与环境管理相关的业务经验以及必要的设备、技术和手段。所以,我国从事环境审计人员的资质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适应环境审计的新要求。
    
    二、我国开展环境效益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业务实干与媒介宣传相结合,努力提高环境效益审计的社会认知度。与一些发达国家比,我国的环境审计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环境保护和环境审计的意识比较薄弱。为了进一步搞好我国的环境审计,一方面要进行环境审计的大力宣传,做好舆论工作,提高人们对环境审计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加大环境领域重大问题和案件线索的查处,以扩大环境审计的影响和社会的认可度。由于保护和治理环境以及开展环境审计的基础在企业。严重的环境形势要求企业对环境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以合理规避风险,降低企业的环境责任。企业是否遵守环境法律法规制度,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对环境产生了影响,影响的程度有多大,都需要社会环境审计和内部审计来监督、评价和鉴证。所以,社会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是协同政府环境审计的两把利剑,无论是政府环境审计,还是社会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最终目标都是要实现社会、经济、人类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在当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基础上,要鼓励、扶持和培育社会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的力量,以满足社会众多企业对环境审计的需求。
    (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理论研究体系。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跨越国界的国际性问题,这需要各国协调行动。环境效益审计也是一个新兴的问题,需要建立系统的理论和一系列技术方法,而这种工作是相当复杂的,各国的经验、面临的问题不同,各国的环境审计各有所长。加强环境审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势必加快环境效益审计的先进理论和操作技术,一方面要使环保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起环境效益审计的理论框架、作业规则与报告标准,使环境效益审计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同时,建立完善的成果扩大保障措施,充分利用审计系统内部学习体系及各种宣传媒介,将理论研究成果及时向各级审计系统内专业人员共享,保证在短时间内整体提升专业素质。
    (三)拓展环境效益审计领域,加快环境会计的建立与实施。一是开展环境效益审计专项调查和环境效益全面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针对某项环境问题开展多方位、跨区域、跨行业的专项审计调查,充分发挥审计调查综合性的优势,从多角度反映和评价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项目的效益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评价环境法规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法规政策部门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与法规制度;评价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工作效率,揭示其影响工作效率的消极因素,提出改进建议;评价环境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评价环境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改善环境投资提出建设性意见。将环境效益审计结果用于经济责任审计中是将成果扩大的重要措施,既可以客观全面评价领导人的履责情况,又能从内心深处提高领导人对环境效益审计的认知度,起到有效地宣传作用。
    二是加快环境会计的建立和实施,建立和完善评价基础和标准。应当尽快建立起有关环境污染的会计记录、计量、计价、成本费用、报告等一系列要素的统一环境会计制度。但是要建立一套完善可行的环境会计制度难度很大,不可操之过急。目前可以采取过渡性措施,先从修订《企业会计准则》、增加报告环境责任内容逐渐开展和完善。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已进入会计记录的环境事项,规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详细披露;二是对未进入会计记录的环境事项,可通过专门的环境报告予以揭示。另外,还要加强环境保护系统的管理以及相关资料的管理,保证环保管理系统高效、及时运转,确保环保资料的真实有效性。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环境审计能力。环境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审计,而且不同类型的环境保护工作其业务流程和业务管理工具有很大的差异,审计人员往往只是在大体上有所了解,但对有关管理细节和具体流程并不熟悉,对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指标更是知之甚少。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环境审计能力。一是建立由审计署、环境保护部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使审计人员能从更高层次多角度了解有关环境保护的宏观政策与审计目标,培养审计人员的宏观环保意识和环保审计的职业判断能力;二是聘用环保部门的专家,培训审计人员关于环境保护中的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必要时直接聘请专家参与环境审计项目;三是开展联合审计,审计机关应联合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单位,如环保管理部门、法律部门、司法部门和研究机构组成联合审计组,开展环境审计,不仅提高审计效率,同时锻炼了审计队伍,为建立一支复合型的环境审计队伍奠定基础。(高玉亮)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