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本思想对国家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借鉴意义
熊 莹 (审计署武汉办)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4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发挥监督检查作用,可以从传统文化遗产中汲取精髓,借鉴传统民本思想中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理念,充分发挥审计职责,以民为本,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完善国家治理。
    关键词:审计  民本思想   国家治理
    
    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它的起源可追溯至殷商时期,至春秋战国而体系建立,秦汉以来逐步丰富完善,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成为“中国政治思想中之主流”。国家审计肩负国家经济监督重任,为更好推动完善国家治理,应当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借鉴传统民本思想在现代的积极意义,将传统智慧应用于审计工作,提升审计工作水平,更好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为推动完善国家治理发挥积极作用。
    一、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意义
    传统民本思想是指“一种重视下层民众地位和作用的政治思想。民本思想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对于国家的兴亡盛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民本思想落实到实际政治生活中,就要求统治者在执政时要重视人民的意见和愿望,所采取的政策要以爱民利民为主。”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中最早出现了“民本”一词,孟子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在民本思想上有更进一步的论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汉代贾谊则又发展认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民本思想从中华历史文化的初期就已经形成一支重要的思想脉络,贯穿历史发展长河。虽然民本思想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其局限性显而易见,但是作为政治思想文化的珍贵遗产,传统民本思想却是现代“以民为本”民生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其诸多观点理念仍对现代国家治理有借鉴意义。
    (一)仁爱人民。民本思想的构成要素之一就是对人民仁爱。齐桓公曾问管仲如何修明政事以行时于天下,管仲回答从爱民做起,这与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有相似之处。仁爱人民的思想在后世国家治理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李世民在《贞观政要》中就提出“敬社稷,保四国,慈爱万民”的主张。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的作用和地位得到重视,并以仁爱的方式加以对待,这应该说是民本思想中一个较为进步的观点。
    毛泽东同志在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就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同志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放在了首位,使仁爱人民的观念在现代政治社会中得到进一步的具体化、现实化,构建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意义转化途径,同时也使传统民本思想克服自身局限,保留了其中的精髓部分服务现代社会治理。
    (二)富民利民。民本思想的另一构成要素就是富民利民,让百姓能够富足生活,只有这样才会社会安定,国家稳固。孟子所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就是要让百姓能够正常生活,满足必要吃穿用度,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稳固治理。这与孔子“富之”的观点也是一致的。虽然孟子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难免带有时代痕迹,但是在当时能提出这样的观点让百姓生活富足,是有先进意义的。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共同富裕观点丰富发展了富民利民思想,他指出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有的日子普遍好过。”在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理论的指导下,改革开放成为国家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传统民本思想中的富民利民理念也在现代社会得到充分体现。
    (三)注重教化。教民育民是传统民本思想中的又一构成要素,是在仁爱人民、富民利民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孔子回答冉有 “既富矣,又何加焉?”的提问时说道“教之”,就是说在百姓富足之后就需要对百姓进行教导,使百姓在接受教育后懂得道理提升素质,自觉维护国家稳定安宁。孟子所言“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也是这一观点。教育百姓使百姓内心自发认可现有秩序,愿意维护这一秩序,这样社会稳定就有基础,国家长治久安才有保障。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不断提高。这是对教育人民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借鉴发展。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相当重要的一种手段,正确教育引导民众,才能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国家治理中不言而喻,正确的教导有利于人民形成共识,为共同的理想目标努力奋斗,共同推动社会发展。
    
    二、国家审计以民为本的责任体现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实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目标,从而清晰地确立了其在国家治理中的定位。”在刘家义审计长的这段话中,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审计的目标,这也正是对毛泽东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理解阐释,同样也体现出了审计所具有的以民为本的内涵。
    (一)国家审计有责任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国家安全稳定是国家治理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前提和保障。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履行好监督职责,维护国家安全稳定,正如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的讲话指出:“保障国家安全和实现社会稳定,要求国家审计关注国家安全问题”,关注国家安全问题就是要关注财政收支、资源环境、国有资产以及政策执行情况等等内容,真实揭露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隐患,规范并制约权力运行,健全并完善体制机制,维护经济运行稳定健康,为国家治理提供正确的参考意见,促进国家治理朝着科学化方向不断前进。
    (二)国家审计有责任保护人民根本利益。国家审计作为监督制约权力运行的重要措施,其独立性的特点有助于依法形式监督权力保护人民根本利益。目前,审计监督不仅关注财政收支情况,还关注体制机制问题及重大民生问题、关注资源环境问题及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这些都对保护人民利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审计推动深化了改革,优化了资源配置使用,提高了管理水平绩效并成为反腐倡廉的重要工具,种种功能作用都使审计在行使监督职权时也为人民打击了黑暗、维护了人民利益。
    (三)国家审计有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社会和谐发展是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责任,近些年来,审计的关注角度不断扩大,涉及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及资源环境等一系列民生问题,审计在这些方面的所作所为也都是致力于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不仅要有制度支持,还要有认真执行,以及及时发现漏洞缺失加以弥补修正,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监督过程中注意深入揭示体制机制问题,提出健全体制防范风险的意见建议,推动改革不断完善深入,这些都将有助于社会发展健康和谐。
    
    三、国家审计如何借鉴传统民本思想推动完善国家治理
    传统民本思想充分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为本,强调宽厚仁爱对待人民,使人民生活富足,得到教育发展,这些对于现代国家治理仍有借鉴意义。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方面负有重要责任,既要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又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还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国家审计应该借鉴传统民本思想精髓,重视人民地位作用、全力维护人民利益、加强对人民的宣传教育,从多方面入手推动完善国家治理。
    (一)重视人民地位,发挥人民作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以民为本的重要体现,人民作为国家社会的主体,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审计要发挥好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必须依靠人民的力量,在实现国家良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民作用。首先,要以人民关切为工作重点。刘家义审计长曾多次强调,“审计必须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目标”,审计工作的目标决定了审计必须时刻了解人民关心的问题,帮助人民解决突出困难。为此,审计工作要结合社会热点和矛盾焦点,及时揭露纠正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重点关注惠民富民强民政策落实情况,在房屋拆迁、土地征用、食品安全、农民工问题等方面加大审计监督检查力度,实实在在维护人民利益。其次,要强化忠诚为民的思想情怀。审计受托于民,必须要对人民负责,忠诚于民。在审计过程中要做到客观公正、廉洁自律、无私无畏,敢于坚持真理、与不法行为作斗争,始终牢记审计必须站在对人民忠诚的高度认真履行职责,这是对审计人员最基本的认识要求。最后,要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打铁还需自身硬,审计既要发挥好自身监督检查职能,同时也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实行阳光审计,提高信访举报工作水平,及时解答人民群众疑问,借助人民力量查找自身不足,加强自身建设,严格遵守各项廉政纪律,在监督中改进完善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水平,赢得人民的信任支持。
    (二)强化监督制约,维护人民利益。审计作为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为更好实现国家良治,就应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注重合理科学分配利益,尤其是注重保护人民利益。首先,应特别关注改善民生。社会民生得到改善,国家治理的基础才会稳固,各项事业发展才会动力十足,因此,审计应特别关注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和民生项目建设情况,保障民生资金按规定使用,民生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促进社会保障体制不断健全完善,提高社会管理的水平,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其次,要重点关注民主法治进程。民主法治是国家发展的制度基石,只有稳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各项政策才能更好落实执行,人民才能真正从国家社会发展中得到实惠。在这一过程中,审计应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加大揭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力度,反映贪污腐败等各类违法违规问题,将依法行政、认真履职作为监督重点,加快责任追究制的建立完善,推动建设法治政府。最后,要跟踪关注整改落实。审计查出的问题只有及时积极整改才可能最大限度减少损失、防范风险,整改落实是审计工作的最后部分,但审计成效的好坏与整改落实却关系密切,只有针对审计揭露的问题认真加以整改,堵塞漏洞,审计的价值才能最终体现,审计的目的也才能够最终实现。为此,审计应对查出的问题加强跟踪,定期回访,建立跟踪整改机制,监督检查整改效果;在整改中善于调动多方力量,形成多方参与的整改联动平台,协助做好整改工作,强化整改效果。
    (三)加强宣传教育,增进交流互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不仅需要强有力的方法,还需要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民认识,形成全社会支持审计工作的良好氛围,这对于审计更好服务国家治理是极为有利的。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审计要有主动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意识,在不泄密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宣传审计工作动态,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理解审计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使审计工作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帮助,营造有助于审计工作开展的舆论氛围。其次,要疏通沟通交流渠道。审计在维护社会经济发展,健全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审计与社会公众交流沟通的渠道有时还不够通畅,因此,要善于从多方面做好渠道疏通工作,通过审计结果公告、各类传播媒体等途径加强公众对审计工作的了解甚至参与,使公众切实感受到审计在维护人民利益方面所做的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也参与到提供审计线索、监督审计整改等一系列工作中。最后,要努力建立互动促进机制。审计应通过建立与人民群众的互动促进机制,使宣传教育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使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审计工作,这既是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同时也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形成审计工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减少审计工作阻力,提高审计工作绩效,更好地促进审计工作开展,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熊莹)
    
    参考文献:
    [1]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庞朴.中国儒学[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
    [3]刘家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的讲话[Z].2011.
    [4]王印.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政治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2.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