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计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王鑫(审计署沈阳办)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3日】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实践催生审计理论,审计理论引领审计实践。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恢复建立审计制度以来,伴随着审计事业的蓬勃发展,审计理论研究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并为我国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随着国家审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审计工作所面临的新局面与新挑战在很大程度上对审计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尝试结合审计工作实践,就如何加强和创新审计理论工作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一、审计理论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审计理论实践基础较弱,不同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及交叉渗透不多,研究领域较多关注某一方面问题,整体性与系统性不强,不同“学派”间互动交流不太多。二是研究力量不足。目前国内某些审计领域的理论研究对于研究人员的理论功底、创新能力等提出了较高要求,但由于人力物力需求量较大,研究成果具有不确定性等原因,导致研究力量明显不足。三是在研究方法上,我国目前审计理论研究仍然侧重于传统的规范性研究,即依靠归纳法与演绎法,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证分析方法运用较少。

    二、审计实践对审计理论的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审计工作也处于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发展的转型期,所面临的风险呈持续扩大化趋势,审计环境的日趋复杂和审计需求类型的多元化要求审计理论进行适应性创新,许多审计工作迫切需要从理论研究上加以解决。如何应对国内外新形势、新任务,这是摆在审计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要坚持与时俱进,自我加压,自主创新,加强对当前新问题、新方法的研究,在创新中加快发展,以创新审计理论引领审计工作创新,以审计工作创新促进审计理论创新。

    三、如何加强和创新审计理论工作

    (一)应坚持的原则。一是坚持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改善民生。审计监督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担负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神圣职责和使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特别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关注社保基金、扶贫资金、农村饮水工程、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危房改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使社会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

    二是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党和政府中心工作。要立足于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加强预算执行审计、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充分发挥效益审计服务经济建设、推动宏观调控政策落实、促进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的作用。

    三是坚持树立风险审计观。随着审计内容由微观逐步走向微观与宏观并存,审计重点由真实合法逐步走向真实合法与效益并存,审计方式由个案审计逐步走向个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并存,审计结果利用由封闭逐步走向封闭与开放并存,由此而伴生的审计风险在逐步加大。审计质量的高低决定审计风险的大小,审计质量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小,反之亦然。因此,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审计,不断提高质量,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维护审计监督权威,保障审计事业健康发展。

    (二)具体措施。一是创新审计理念。理念创新是审计创新的核心。创新理念首先要“跳出审计看审计”,充分理解审计“免疫系统”的本质,明确“什么是审计”和“为什么审计”的问题。国家审计要善于以主动性来扩大发现问题的视野,以预防性来提前感受风险,以整体性来看所发现问题对全局的影响,以宏观性来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建设性来从机制体制制度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公开性来促进整改和规范。

    二是创新审计管理。首先,要提前谋划、科学立项。要增强审计项目计划的目的性,本着“全局性、典型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和征求意见,编制具有超前性、前瞻性、科学性、综合性、全面性的审计项目计划。其次,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即在坚持全面审计的前提下,要突出加强对财政预算、民生资金、投资效益和经济责任的审计,借以规范投资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完善权力制约机制,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和廉政勤政建设,确保民生工程顺利实施,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第三,要注重实效、强化整改,达到审计“查出一个问题,完善一项制度,堵塞一方漏洞”的效能,真正发挥审计的作用。

    三是创新审计方法。审计方法要逐步实现由账目基础审计为主,向账目基础审计、管理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相互交叉和并存的审计模式发展;积极推广和运用抽样审计、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先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改变以真实合法性为单一审计目标的模式,坚持各种审计类型的结合,发挥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的综合效能。(王鑫)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