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研究
赵保平 吕楠(审计署太原办)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7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生态问题是当今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实现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当前,全社会各行各业都应积极探究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国家审计的角度,深入分析国家审计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并探索了具体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国家审计;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论述,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突破,是对我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对自然改造,不断加剧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环境岌岌可危。我国目前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经济增长和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果以过量的资源消耗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的增长将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保持人类社会整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其核心价值取向,遵循人、社会、自然规律,强调人类与自然界互惠互利、共生共存的关系,从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合理使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和生活环境,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改善人民生活福祉、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式。生态文明建设涉及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革,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和不断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之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我们生活的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空气污染、水源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已成为文明生活中的重大威胁。发展中的种种现象表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相比,生态文明建设一直被忽视,发展的速度和力度也相对较弱。要改善并扭转这一局面,需要我们重新思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有可能逐步减少并消除伴随物质文明建设产生的各类威胁,有效使用自然资源,切实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体现了我们党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论认识的升华。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体系、奋斗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大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实现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体现在社会物质条件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更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日益和谐。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一样,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同样举足轻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不断重视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的小康社会才能建设的更加完整,目标才能全面实现。

    二、国家审计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实现的方式和途径主要有:实施并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等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落实相关部门和领导干部责任;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完善监管体制和政策协调体制等等。上述各项内容,均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来实现。为了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生态环境建设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建设项目达到预期效益,建立健全相应的工程项目和资金监管体制、机制至关重要。国家审计是内生于国家治理系统专司监督职责行政机关,是国家重要的政治制度安排,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和资金进行审计监督,既是各级审计机关职责所在,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也是国家审计的光荣使命。

    2000年,国务院出台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近年来,审计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环境污染防治、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了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节能减排、退耕还林、土地和矿产资源等审计项目。多年来的审计结果表明,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国家审计已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促进国家资源环保政策的贯彻落实、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督促地方政府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资源环境安全等方面正在发挥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三、国家审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对策

    (一)以生态文明理念,丰富和发展科学审计理念的新内涵。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科学审计理念是刘家义审计长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总结审计实践经验、把握审计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内在规律基础上,对于“什么是审计”、“为谁审计”、“为什么审计”、“怎么审计”和“靠什么审计”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的理论思考和科学回答,是指导审计工作的重要指针和重大理论实践创新。以生态文明新理念丰富和发展科学审计理念的新内涵,就是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财政审计要关注财政支出的生态环境效益情况,金融审计信贷政策和资金投向要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企业审计要重点关注企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开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情况,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要把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方面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纳入审计范围,资源环境审计更要提高层次、加大分量、全面覆盖、深入推进,涉外资金审计要关注“走出去”和引进项目与资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以资源环境审计为主要切入点,发挥国家审计在促进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监督系统的大框架下,资源环境审计是国家审计六大板块内容的重要板块,其地位和作用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提高层次,加大分量,扩大覆盖面和监督频次。具体地讲,应围绕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资源环保政策执行、财政专项资金的筹集使用、重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以及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等内容具体展开。如在政策执行方面,重点审查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效性,国家节能减排、水资源节约、土地集约利用、矿产资源开发等资源监管政策的落实情况,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和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的有效性,审查低碳经济、节能减排措施和资源节约环保型产品有关政策的落实,审查国家生态保护与修复政策的有效性等等。在资金筹集使用方面,重点关注资源环保资金的筹集、分配和管理使用情况,揭露各类拖欠、挤占、挪用、截留、损失浪费资金,以及非法出让、转让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在重点建设项目审计中,应关注国家组织实施的资源环境保护项目的规划、论证、实施及运行效果,重点关注资源环保工程项目建设、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问题,揭示环保措施不到位、环境安全存在隐患等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

    (三)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全面融入绩效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审计监督。一是在绩效审计中,一方面审计机关应当充分依据我国现行的《审计法》、《节约能源法》、《环境保护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开展生态绩效审计,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科学的生态环境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为审计确定具体的评价目标和依据。随着绩效审计的逐步深入,国家审计更加注重对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的审查。在具体操作中就需要建立一套包含生态指标、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等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在生态指标中应包含能源利用率、原材料消耗量、废弃物排放、大气和水体质量等指标。

    二是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重点要关注资源环境保护工作问责等制度建立、执行和考核情况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的分解、落实情况。政府相关部门是否建立并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揭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类急功近利、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速度的短视行为,防止和纠正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倾向。

    三是在不直接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审计项目中,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对审计涉及的事项进行思考,站在生态发展的角度认定和评价审计事项。

    (四)注重建立审计机关与相关部门合作机制,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审计机关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调动被审计单位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建立与相关单位的合作机制,向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学习、深入沟通。比如在资源环保等专业审计项目中,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学习先进的、专业的理论知识,借鉴好的经验做法。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成果开发利用机制等,便于取得外部的支持,增强审计成果针对性、操作性,提高审计结果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可度。

    此外,各级审计机关还可以紧密围绕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生态审计的切入点,使生态审计更加符合省情、市情、县情;还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增强审计机关生态环境审计的能力,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生态审计,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赵保平  吕楠)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刘家义.以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导审计工作推动完善国家治理和促进小康社会建设[J].行政管理改革,2012,12.
    [3]尹小明.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讨[J].社会科学,2009,2.
    [4]李学军.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几点认识[J].攀登,2009,1.
    [5]黄道国.关于深化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思考[J].中国审计,2009,4.
    [6]何贤江.资源环境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对策[J].审计月刊,2012,12.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