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形势下的财政审计发展趋势
王明珠(审计署长沙办)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04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断改进,财政审计的重点、组织模式、方法也日益发生着变化,本文主要结合财政管理体制的变化,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简要论述了财政审计特别是财政大格局审计的发展趋势。
    
    财政审计,是我国国家审计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国家审计存在的起源之一。在我国公共财政建设体系中,如何使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好的用于民生、提供公共服务,确保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实现最大的国家财政目标,让现有的财政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从审计的角度来说,严格并且行之有效的财政监督体系有利于遏制腐败,提高财政体制运转效率,从而建设一个公开透明的政府。近年来,我国财政体制、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对财政审计特别是财政大格局审计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一、 财政审计的定义
    
    财政审计指的是审计机关对政府公共财政收支的合法性、效益性以及真实性所实施和开展的审计监督工作。财政审计涵盖了多个方面,有财政预算审计、财政绩效审计、财政体制审计、财政经责审计等,它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做好财政审计工作,对于推进依法治国、促进依法行政和促使公共财政快速发展等方面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我国财政审计的发展阶段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成立以来,财政审计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近30个年头。1983 至1988 年的起步阶段,审计目的主要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标,表现为根据国家财政经济发展的需要,配合和协助财政、税务、物价部门开展“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1989 至1994 年的全面推进阶段,彻底打开了对各级财政收支进行审计的局面,实现其独立行使监督的职能;1995年至今的预算执行审计阶段,已基本形成了以财政综合预算为主线,财政部门具体组织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为主导,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为基础,其他财政收支审计为补充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体系。从2010年末开始,审计署将财政大格局审计概念引入预算执行审计中,将原先独立、分散但均属于预算执行审计的内容在同时进行审计,进一步强化了财政审计的理念,扩展了财政审计的范畴。目前,财政大格局审计已经成为国家审计的常规手段和固定项目,不论从审计实施单位还是被审计单位的角度来说,财政大格局审计更具稳定性、统筹性、宏观性。在此基础上,财政审计也在查处违法违规问题的基础上,能更多的关注财政运行体制、运行机制上存在的不足,提高审计层次,提出更具长远意义的审计建议,更好的发挥“国家治理”的作用。
    
    三、 财政领域出现的新情况
    
    纵观我国财政体制,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不少新政策、新措施付诸实践,作为监督机构,关注被审对象情况的变化,有利于改进工作做法,提出对财政审计的新建议。
    1、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
    以湖南为例,从2010 年5 月份开始,省财政直接对14个市州本级和79 个省直管县进行资金调度, 市与省直管县之间不再发生资金结算关系;2011年起,“省直管县”正式实施。目前,湖南省除个别市县外,其余市县财政管理体制直接与省财政联系,由省里直接核定收入计划,下达资金,进行调度,办理财政结算,市县的收入划解也与省里直接管理。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建立了精炼的财政管理层次、缩短了信息传递路径、扩大了财政管理宽度和幅度。
    2、 收支分类改革:
    我国于2007年起开始进行收支分类改革,一是将原一般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基金预算收入等属于政府收入范畴的各项收入统一纳入政府收入分类体系, 更加全面完整地反映收入的来源和性质; 二是支出功能分类不再按基本建设费、事业费等经费性质设置科目, 而是根据政府管理和部门预算的要求, 统一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科目, 综合反映政府职能活动; 我国目前建立的新型政府支出功能和经济分类体系清楚地反映政府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 为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增加预算的透明度和审计查证和综合分析提供了便利。
    3、 民生支出增加: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促进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此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各级政府用于民生支出的不断增加,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城乡住房、生态环境、扶贫开发、科教文化等民生重点领域成为了近几年财政支出新增长点。
    4、 信息化程度更高:
    财政领域在我国政府机构中的信息化建设程度一直位于前列。在现代财政中, 业务数据都是以电子表格的形式, 在专门的数据库中存储和管理, 各部门之间的大量数据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和传递。财政数据自身容量在不断扩充,同时信息系统的建设也日新月异,无疑扩大了审计的范围。
    
    四、 国外财政审计借鉴
    
    从上述财政发展的新形势可以看出,我国财政审计需要拓宽审计的范围与内容,提高财政审计的工作质量,增强财政资金收支的透明度。在这些方面, 一些财政审计制度较为成熟、起步时间较早的国家, 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相关经验。对这些经验加以借鉴利用, 对我国财政审计的进一步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提高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审计机构独立性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财政审计内容的可靠性。《审计法》明确规定, 我国财政审计实行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 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 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在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下, 审计机关在对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中处于从属地位, 审计的独立性不够, 审计监督职能相对弱化。审计机关在对本级财政行为的评价、问题的反映和处罚力度上存在顾虑, 难以发挥审计的职能。西方发达国家则十分重视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以美国为例, 美国国家审计体制由立法机构的审计机关和行政机构的审计机关两部分组成。前者包括美国国会所属的会计总署和各州议会、地方议会所属的审计长办公室; 后者包括联邦政府各部门设立的监察长办公室和各州政府及地方政府下设的审计局或州政府部门的监察长办公室。会计总署代表美国国会监督联邦政府各部门的合理开支及其有效执行, 评价分析各项政策的效益及对国家各方面的影响。较之美国,我国的财政审计独立性相对较弱,需要提高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强化财政审计的监督作用。
    2、扩展财政审计的工作范围
    目前,我国财政审计监督检查仅限于财税纪律、纳税情况及支出真实性等方面的监督检查, 对支出的合理性、效益性缺乏应有的监控指标。与之相比, 美国财政审计的范围就非常广泛。美国会计总署的审计范围, 除中央情报局及联邦储备委员会外, 其他任何机构都要接受审计。英国的国家审计署审计范围包括中央各部, 主要负责中央财政收支预算和执行的审计。而审计委员会负责地方政府的各部门机构的审计, 负责调查中央经济政策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审计地方政府财政收支账目和检查财政效率。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除对账目进行常规审计外,政策执行效果也是其日常监管范围,因此财政大格局审计要加大对各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 把对资金支出的绩效审计纳入日常监管范围,这是我国财政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3、丰富审计方法,规范审计手段
    我国财政审计最主要的方法是账户基础审计, 由审计人员对以资金活动为载体的银行账户进行实质性测试, 把财政资金的走向和使用范围作为审计的重点。在审计工作中常用的方法有审阅法、比较法、观察法等。这种工作方法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在应对数据量较小的审计工作时尚可满足需要, 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财政审计工作内容的不断延展与深化, 这种工作方式显然不能适应当前审计工作的需要。发达国家专门研究制订了规范化的政府财政收支处理、检查大纲, 在每年进行年度财政审计时, 各参与审计的小组据此标准化大纲和相关部门会计政策及变化作一定的修改和补充后实施,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在审计中, 计算机的应用程度较高, 从计划抽样到相关数据的采集、分析、核对等尽可能利用计算机来完成, 还将审计风险、重要性概念和统计抽样方法应用于审计之中。此外, 在审计内容、方法、组织实施和结果汇总上, 都采用系统化理论。因此, 向发达国家学习, 提高我国财政审计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并引入系统化的管理方法, 是当前财政审计应当重点改善的方面。
    
    五、 财政审计的新要求
    
    1、积极推进大格局审计模式
    财政管理体制的“扁平化”的不断推进,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推动财政审计大格局来实现。在省直管县的模式下,省级财政工作量较以往大为增加而市级财政承担的工作则有所减少,县级财政与县级政府行政对口不完全一致,因此对不同层级的财政,审计关注的重点也需要有所不同。大格局审计方式下,审计机关要对财政审计在具体审计目标、年度项目计划、各相关项目审计方案、现场审计实施组织协调、审计成果报告和信息利用等审计全过程进行统筹安排,在关注资金安全跟踪资金走向的前提下,以资金分配和资金管理为立足点,以财政政策为切入点,结合“扁平化”管理模式,提出改进财政管理方法、提高财政管理效率的建议。同时,作为审计机关,要站在宏观层面,通过对基层财政的实证审计,提出改进财政资金分散、多头管理的合理建议。
    2、关注财政资金绩效
    收支分类改革之后,跟踪与绩效审计在财政审计中的重要性日渐明显。在财政大格局中,审计组要综合分析地方收入结构合理性、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匹配程度、地方财力与上级转移支付量的对称状况、财政供给能力大小等绩效指标,重点关注财政支出安排是否与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支出结构是否有效解决了“越位”与“缺位”的矛盾;要在预算执行审计的基础上加大对财政资金支出结构的分析,为不同收支科目建立跟踪档案,连续多年观察收支分类改革效果,揭示影响改革进程的阻力和障碍,并就如何提高财政运行质量和绩效提出针对性建议。
    3、变封闭模式为开放模式
    与我国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不断增加的趋势相匹配,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需要坚持民本审计理念,问计于民,倾听社会各界群众的意见建议。如此才能体现民意,实现民利。一是在审计立项上,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站等媒体公开征集群众意见,通过网站投票收集民意,问计于民,消除“盲点”,跟踪“疑点”,关注“难点”,真正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关乎社会公平正义、人民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作为审计工作重点。二是在审计过程中,吸引群众参与。惠民政策制定是否合理、执行是否到位、效果如何,百姓最有发言权,都可以从倾听民声中感知。审计选点应多倾向基层、倾向边缘群体,为群众着想、听群众发言,收集第一手的资料。三是在结果公告上,扩大群众知情面。作为政府部门受托责任的委托方,同时作为审计责任的受托方,公众享有通过审计结果对委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通过公开民生项目的审计结果报告,使广大民众更好地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把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起来,促进被审单位进行审计整改,避免出现有整改无落实的现象,推进整改落实。
    4、 提升信息化水平
    面对财政部门较高的信息化水平,审计机关应及时更新手段,与时俱进,扩大数据采集范围,减少审计风险。一是从硬件上着手,为审计组配备必要的设备。面对海量数据,那种将数据拷贝下来再进行审计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发展要求。要在研发接口的基础上,把联网审计、远程审计提上日程,为审计组配置更为先进的装备,适应联网要求,既可以节约审计成本又能在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的审计资料。二是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提升软件竞争力。除了要求业务骨干熟悉计算机审计方法和手段外,审计机关要重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引进,组成能解决实际困难的技术小组为审计组分忧解难。术业有专攻,好的计算机人才能为审计组如虎添翼,更快更有效率的解决技术难题,并且能借他们的专业知识,提出需求,开发接口,促进联网审计和远程审计的发展。
    5、问责领导,追根溯源
    任何问题的产生必然有其责任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兴起,使得财政审计开发了新的领地。在政绩当头的时代要求下,审计机关关注领导经济责任也成为了必然趋势。地方主要党政领导和职权部门负责人掌管着重要的行政资源和经济资源,党政机关的行政成本和行政效能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经济责任绩效审计理应成为财政审计的重要内容。在关注资金走向的同时,审计机关要将行政问责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相结合,对党政机关的权力人在政策执行、资金使用、压缩行政成本、资源利用、行政效能、经济责任等方面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评价和衡量其科学履职、依法履责、权力运行效果,促使党政领导关注行政成本、谋划行政绩效、提升行政成果,以推进廉洁从政和依法行政,降低行政成本。
    
    财政审计既有悠久的历史,又面对新的挑战,各级审计机关应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和开拓性思维,主动把握近年来财政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动向、新发展,围绕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大局,从财政管理体制、制度和财政绩效高度立好项目,做好项目,在大格局审计的模式下,通过审计促进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完善。(王明珠)
    参考文献:
    1.周翠萍  中外财政制度的比较研究 [J] 科技视界 2012(12):248-249
    2.赵兴艳  国际经验对强化我国财政审计权威性的启示 [J] 会计研究2008(2):54-55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