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审计监督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李先秋(湖北省团风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4日】
字号:【大】 【中】 【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这对审计监督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审计监督在“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大局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审计作用从哪些途径去实现?是我们每个审计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笔者结合对审计工作的思考,对审计监督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实现途径,谈谈自己学习十八大报告的认识和体会。
    
    一、“五位一体”总布局对审计监督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中,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新要求。这个新要求把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提升到“政治建设”的高度来论述,把审计监督从“经济监督”提升到“权力运行监督体系”的高度来论述,充分显示了审计监督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十八大报告关于“五位一体”总布局对监督体系的新要求,具体表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
    2.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3.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
    4.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5.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审计监督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地位
    
    十八大报告把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提升到“政治建设”的高度来论述,把审计监督从“经济监督”提升到“权力运行监督”的高度来论述。这两个提升的论述,本身就明确确定了审计监督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笔者认为,审计监督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是由“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性和审计监督的职能所决定的。审计监督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防“五位一体”总布局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审计监督凭借自身的威慑作用及独立、客观、公正、超脱、涉及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诸多优势,通过督促有关方面健全制度、完善体制、规范机制,抑制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种“病害”,及时预防和预警“五位一体”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审计监督对审计对象来说就是一种威慑,对违规行为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和预警作用。同时,审计监督通过及时跟进、密切关注整个经济社会运行安全,能够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早感知风险,通过提前发出警报,防止苗头性问题转化为趋势性问题,防止违法违规意念转化为违法违规行为,防止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
    2.揭示“五位一体”总布局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体制障碍、制度缺陷、机制扭曲和管理漏洞。
    审计监督通过检查各项治理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情况,反映真实情况,揭示存在的问题,纠正对规则、秩序和决策的背离与偏差,促进各项措施落实到位;通过查错纠弊,审计通过揭露和查处违法违规、经济犯罪、损失浪费、奢侈铺张、不合理利用资源、污染环境、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主法治等行为,依法对这些行为进行惩戒;通过揭示体制障碍、制度缺陷、机制扭曲和管理漏洞,排除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种利益干扰,促进政策措施得到贯彻落实。
    3.抵御消极因素入侵和改变“五位一体”总布局。
    “五位一体”总布局运行的相关信息,是制定宏观政策和评判宏观政策效果的依据。审计机关以其独立的地位,全面完整地采集和提供相关信息,既包括微观经济单位,也包括行业领域的相关信息,为相应的决策和管理部门提供翔实、客观、全面、可靠的经济社会运行数据信息。在获取信息过程中,不仅是查明情况、揭示问题,还针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从微观到宏观、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全局、从苗头到趋势、从表象到实质,进行深层次分析、揭示和反映,调动积极因素,防止消极因素入侵整个经济社会系统,促进改革体制、健全法治、完善制度、规范机制、强化管理、防范风险,提高“五位一体”总布局运行的质量和绩效。
    预防、揭示和抵御三种表现方式,统一于审计监督实践之中,围绕“五位一体”总布局健康运行这个中心来进行。其中,揭示是基础,不揭示就不能进行抵御和预防;抵御是重点,不抵御就不会形成威慑,问题就不会得到纠正,预防也就无从谈起;预防是目的,预防是为了确保“五位一体”总布局做到万无一失,健康有序运行。
    
    三、审计监督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作用
    
    审计监督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作用,就是严肃财经纪律,规范经济秩序,营造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保障国家意志的实现,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大量的审计和审计调查活动,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决策提供第一手鲜活资料。
    审计机关是国家综合性监督的职能部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经常的、大量的、具体的对微观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的审计监督,能够真实完整地掌握宏观决策执行情况的第一手鲜活资料,大量的审计成果,实际上就是宏观决策执行情况的真实写照。通过对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弊端,提出意见和建议,作为宏观决策制定修改的依据,为制定、执行和完善宏观决策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2.通过查处违纪违规问题,维护财经法规,监督“五位一体”总布局各项政策、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在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各项政策、法规、制度过程中,审计机关可以发现和纠正各项政策、法规、制度执行不力和使用不当等问题,揭露并制止微观政治、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促进国家“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政策、法规、制度落实到位,促使微观政治、经济、社会活动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目标良好有序地运行,从而促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健康运行与协调发展。
    3.通过审计信息的综合分析运用,追踪、反馈“五位一体”总布局有关政策、法规、制度的运行效果“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与比例协调,政治社会经济生活中也必然呈现出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审计机关通过对宏观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调查,检查监督“五位一体”总布局政策和措施的贯彻执行结果,以及贯彻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国家有关机关反馈,促进国家“五位一体”总布局相关政策措施的改进与完善。
    
    四、审计作用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实现途径
    
    审计作用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实现途径,要以“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心,围绕“五大建设”,对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实施情况,对重大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改革进展,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对政府和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监督。
    1.增强宏观意识,搞好审计调查,着力反映“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深层次问题。
    审计机关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来认识审计工作在新时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准确定位审计职能,把审计监督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上,通过分析和建议,为党和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
    开展审计调查,是为“五大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对事关宏观大局、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对党政领导比较重视的热点问题,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难点问题进行审计调查,提出有建设性的审计调查报告;另一方面根据“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要求和发展趋势,对政治、经济、社会有重大影响和制约的问题进行审计调查,发挥审计监督超前的预测和指导作用。
    2.改变审计方式,创新审计理念,强化对“五位一体”总布局有重大影响事项的审计监督。
    创新审计理念,必须跳出传统审计和微观审计的方式,积极探索现代审计、宏观审计和绩效审计。预防要做到前置性,前移审计关口,对重大项目或政策实施,从一开始就介入跟踪,适时提出对策建议,避免放马后炮;揭示要坚持准确性,既要有敏感性,更要有判断力,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找到对全局对未来有根本性影响和重大危害的问题;抵御要突出建设性,既要促进查出问题的整改,还要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标本兼治的审计建议,使审计成果转化为依法治理的推动力。
    围绕经济建设,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加大完善市场体制、转变发展方式、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审计监督,重点关注财政金融运行、地方政府性债务、金融机构内部治理和监管、国有资产安全和中小企业经营风险等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促进提高经济发展活力和宏观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可靠的宏观决策信息。
    围绕政治建设,加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重点关注掌管重要部门、重要岗位、重要资金的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加大反腐力度,促进政府机构和官员依法行使权力,促进权力运行公平化、公开化、规范化,促进权力与责任相匹配。
    围绕文化建设,关注文化改革进程的审计监督,从宏观和全局的角度,分析和反映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促进提高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保障文化强国的目标实现。
    围绕社会建设,探索城乡社会保障体制的审计监督,特别是要加大基础教育、培训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险等专项资金的审计,以责任履行和责任追究为重点,将常规审计和绩效审计紧密结合,注重揭示和反映政策、制度和管理中的问题、漏洞,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促进国家改善和创新社会管理。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国土矿产资源、城市基础设施、资源和环境保护、农业农村开发等方面的审计监督,揭示和反映政策落实不到位和政策目标未实现的问题,纠正严重影响和损害人民利益的问题,查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挤占挪用国家建设资金等方面的问题,促进资源开发格局的优化,促进提高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促进生态文明制度的规范化建设。
    3.加大审计执法力度,增强审计结果公开透明度,提高审计监督权威性。
    加大审计的执法力度,要在审深审透、查清问题的基础上,依据政策,严格执法,使那些问题较多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受到处罚,杜绝屡查屡犯。要利用各种媒体途径,公开审计结果,建立问责制度。通过利用审计结果,对社会产生警示作用,增强审计执行力,提高审计公信力。当前中国欠缺的不是“如何审计”,而是审计结果“如何公开”,在审计公开化进程的同时,如何建立事前介入和事后问责的审计制度,已成为审计机关和社会公众寄予共同期望的发展方向。(李先秋)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