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机关法治工作创新转型的实践思考
卢红柱(审计署南京办)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1日】
字号:【大】 【中】 【小】
    创新是社会进步过程中的永恒课题,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当然,创新的成本、转型的阵痛和失败的风险也是相伴这一过程而时刻存在的。审计法治工作创新转型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平稳、有序、积极、妥善地通过从“观念、思想与理论”到“制度、机制和方法”的传导路径,推进有关理念、目标、思路、措施和成效能够分层、分步、分期地得到实现和拓展。审计法治工作的创新必须紧跟形势,围绕大局,转变作风,担起责任,沿着“主动跟进、全面推进、努力促进、积极改进”的主线,抓住重点,突显亮点,以审计管理科学化、业务成果最大化的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推动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
    
    一、围绕规划要求,明确思路目标
    
    一是明确方向,形成格局。系统围绕本单位中长期发展规划,准确把握新的形势要求,确定各年度法治工作思路和具体目标,分解具体任务,落实保障措施,着力“带出队伍,创造业绩”,形成有利于推动实现奋进腾飞目标的工作格局。同时,要着眼于当前的实际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短平快的方式,使规划的目标与现实的需要相适应。
    二是找准路径,有所作为。瞄准有所作为的方向,选准有所作为的领域,找准有所作为的位置,主动加强审计法治建设工作,注重完善业务工作制度,不断规范内部管理,严格把好项目审理质量关口,创新审计业务和成果评比激励方式,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努力提高依法审计的能力和水平。这也要求我们及时细化审计法治工作分工,将审计法治工作的板块、事项,逐一切分落实到人,细化流程,严格管理,保证责任明确、有迹可循,从而夯实管理基础。
    三是着力改进,推动转型。针对审计对象、审计方式、审计技术、审计管理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推动实现突破和改进,充实和发展审计法治工作转型的框架和事业发展的创新体系,明确进一步深化审计法治工作创新转型的任务、内容和重点,不断推进审计法治工作创新转型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理论化。
    
    二、坚持管理创新,推动工作转型
    
    一是系统推进,重点突破,推动审计内容创新。创新工作是一个整体系统,突出表现在理念、机制、管理、技术、方法等多个方面的创新。当前,可结合亟待重点主抓的工作,打开突破口。如进一步推动总结和提炼行业领域的审计操作规程,形成具体的审计实务范例和专业指南;初步形成审计项目的分类管理方式、具体操作办法、质量控制要求、成果实现形式等方面的指导性意见;关注项目科学选点、细化审计目标、精编审计方案、创新技术方法、进行有限评价等关键环节;通过对体制的效率、管理的效能、资金的效益、工作的成效、政策的效用等方面的审计,促进发挥建设性作用。
    二是在线质控,审理先行,推动技术方法创新。以应用为导向不断拓展审计法治工作信息化平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审理把关的融合,推动现场管理向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为主转变。完善升级审计管理系统、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等平台,充分发挥审计专网、OA系统、AO系统、视频会商系统、移动办公和安全客户端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在审计管理中的作用,开发项目综合管理平台,及时掌握审计进展情况。通过就地现场预审理、后期报送审理和联网非现场审理的结合,促进审计机关与审计现场的“上下联动”。尝试“在线审理”,完善相关数据库建设,提高上传数据的数量和质量,并记录审计人员、审理人员的相关工作安排及完成情况,促进完善审计业务绩效管理与质量控制。
    三是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推动业务管理创新。重点围绕计划执行、质量控制、成果管理、资源整合、研究攻关,更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质量,提升管理水平。第一,探索分类管理模式。实施分阶段、分类别、分事项报告审计项目进展情况和成果,实行审计流程弹性管理,根据审计目标、审计对象规模、项目重要程度、审计难易程度优化审计流程,提高审计效率。第二,完善工作制度办法。制定规范管理类制度、操作指南类制度。业务成果管理和考核方法根据转型的思路作出调整和修订。加强审计成果的提炼、分析、整合,形成一批专题报告。针对审理发现的问题,继续修订《审计质量控制办法》,细化各环节的风险防控措施,严格底稿编制、业务会议、方案审批和一二级复核的具体标准。第三,健全业务管理体制。加强审计现场实施管理,对方案制订、证据收集、底稿编制、重要管理事项记录、评价和处理等重要环节严格控制。完善项目质量检查办法,以成果为导向,增强优秀项目评比的科学性。推动现场管理运用信息化手段,质量控制强调“符合性”和“适用性”并重。第四,改进审理程序细节。强化审理委员会和审理会议制度,深化两阶段审理办法,细化项目主审竞争工作,保证方案编制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对重点审计项目尝试招投标式竞争,进行跨处室合作。第五,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坚持以规范操作为根基,方案编制为龙头,方案执行为主线,报告质量为核心,证据支撑力为保障,目标实现度为依据,落实责任为纽带,优化质量控制体系。
    
    三、强化执行控制,确保项目质量
    
    一是学法用法,贯彻落实准则。根据审计署《“六五”普法规划》,认真贯彻本单位普法规划,做好“六五”普法开局工作,将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国家审计准则的学习宣传时刻贯穿始终。注重促进提升审计实施的能力和水平。特别要对审理规定进行微调,细化各阶段、各环节的重点,形成完整的把关链条,明确审计、审核和审理的各自责任,严格执行执法责任和过错追究制度。
    二是管控进度,改进流程管理。完善项目执行的“倒逼”机制,着手审计项目过程控制管理软件有关需求的研究工作,根据审计目标、审计对象规模、项目重要程度、审计难易程度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资源。不断深化审计现场检查制度和项目审理制度,发现问题后追根溯源,推动改进提高。
    三是保证成效,强化风险防范。提高项目组织实施与风险防范的能力。探索审理规律,尝试现场和非现场相结合,增强过程控制,实现在线审理和项目管理。高度重视审理,及时安排人员去现场检查、参加交换意见,检查方案执行情况,督促补充取证。把好关键环节,从完善取证、引用法规、调整定性、修改表述等方面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规范审理流程,对征求意见稿侧重审理证据的支撑力和底稿的规范性,对代拟稿侧重审理方案执行、反馈意见采纳、处理处罚意见、编制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推动现场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加强计算机审计环境下的质量风险控制。
    四是跟踪落实,发掘整改成果。从审计回访、整改督查、联合跟踪、落实问责等节点着手,建立审计整改检查长效机制。建立和运用“销号制”,落实专人定期对审计处理和处罚决定的执行情况、责令自行纠正事项的整改情况、改进管理和完善制度的意见的采纳情况、对移送处理书的落实情况、领导的批示落实情况等五方面进行集中跟踪检查。提请各业务处持续跟踪被审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行业修订制度、推进改革、强化管理以及执行审计决定的情况,督促案件线索的结果反馈,按规定的期限向本单位报送审计整改情况报告和证明材料,力求事事有结果、件件有落实,做到审计一个项目,规范一个系统,促进一个行业。继续加强审计成果的提炼、分析和专题整合,形成一批专题性综合报告。
    五是严格考核,强化责任意识。针对审理发现的问题,提出“质量控制的弱点在哪、原因是啥、如何控制”,发动大家从“自身素质、准则执行、审理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查找原因,寻求改进,落实有效措施。对审理和检查结果,设置8大类、61种问题和38个扣分点,据实扣分,纳入考核。在落实责任、严格管理、严格考核、严肃纪律的同时,又要实施人性化的柔性管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寓管理于关心人、教育人、激励人之中,营造良性氛围。
    
    四、做好法治服务,提供有效保障
    
    一是深化协作,查处犯罪。完善与公安、纪检、监察和银监等部门的协作机制,协助做好移送线索工作。邀请司法部门办案专家来办讲解审计证据与司法证据的异同、司法工作方式及实例等知识与经验介绍。以如何理清思路、发现案件线索、突破取证关键为重点,组织刑法知识讲解培训。
    二是上门审理,支援一线。力争在开展上门审理的同时,督促和协助查出一系列重大问题,查处和移送涉案线索。在审计实践中,加强对审计实务中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形成具有本单位特色的法治工作体系。
    三是分层完善,推进创优。对审计机关申优项目开展全覆盖、全对照、全要素的严格检查和评比,修改、补充和完善申报材料,选出具有实力和代表性的项目参评全国优秀项目。
    四是注重沟通,促进协调。注重抓好对上、对下,对内、对外以及左右、平行的及时联系与沟通。做好与上级相关部门的有效对接,积极应对,慎密思考,妥善处理,提高成效。
    五是落实专题,宣传普法。起草并执行好“六五”普法活动规划;结合“12.4”全国法治宣传日活动,发放法规汇编,推荐审计法治阅读书目;设计优化方案,争取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好审计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活动。及时高效地完成审计署关于有关法规文件修订征求意见的回复。
    六是主审竞争,完善设计。坚持独立评选,及时优化,将评分项目调整为审计业务和现场管理两大类;结合实际,灵活处理,在会议形式、竞争场所、主审类型上,做出多种尝试;强化职责,保障权益,实现主审的责权利相统一。通过深化主审竞争,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练兵与成才的平台。
    七是固本强基,提升素质。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保持审计与文化、业务与管理、素质与成果、队伍与发展的综合平衡,营造有利环境。着力提升审计法治人员的学习力、创新力和执行力,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组织。推进法治队伍专业化建设,在审理人才用养结合、能力素质综合提升、双重岗位锻炼交流、支部党建文化活动、推进业务研究工作等方面做出新探索,为实现创新转型和奋进腾飞提供支撑。(卢红柱)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