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调查巧用“七法”
陆贵龙(审计署南京办)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0日】
字号:【大】 【中】 【小】
    2011年新实施的国家审计准则,是完善我国审计法律制度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国家审计准则体系建设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准则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审计二十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将行之有效的做法确定下来,体现了很强的实用性;同时充分借鉴国际政府审计准则的内容和外国审计机关有益做法,体现了很强的国际性。它对规范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根据准则规定,在审计实施时,审计组首先应当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评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确定审计应对措施,编制审计实施方案。要根据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工作基本要求,运用审计风险理论和重要性原则,调查了解基本情况,包括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和信息系统控制情况。其次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结合适用的标准,判断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即风险领域或者风险点。第三,运用职业判断,根据可能存在问题的性质、数额及其发生的具体环境,判断其重要性,评估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即重要风险领域或者重要风险点。第四,在评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可能性的基础上,确定审计事项和审计应对措施,包括对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审计时间、执行审计的人员等,形成审计实施方案。由此可以看出,与准则实施之前的审前调查相比,调查了解涵盖了审前调查的内容,而与现场审计实施阶段相比,其最大的差别在于对问题审计的深度不同,调查了解着重于发现问题的线索和确定审计应对措施,审计实施阶段着重于落实发现问题的线索。由于着重点不一样,其使用的方法也有所差异。

    笔者经过多年的审计实践,根据中医学说“望、闻、问、切”的治疗思路,总结出了在调查了解阶段经常采用的七种方法:

    一是“收”。就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各种手段,全面收集资料。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收集电子资料。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审计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下载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进行数据转换、整理,通过电子数据的分析使用,确定审计重点,锁定审计目标。这一阶段,要根据各个行业的具体信息化程度,采取不同的信息化手段。比如投资领域业务流程很多没有实行电脑化,财务核算的电算化水平也不高,加之一个项目涉及许多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材料供应单位、监理单位,有的单位有电子数据、有的没有电子数据。为此,可根据项目特点,通过设计各种二维表格,建立原始数据库。而财政、金融等领域,信息化程度较高,可采取集中下载数据、收集信息系统内控资料等方式,全面收集相关数据资料。

    二是“听”。审计组进点到了被审计单位,要集中一定的时间听取被审计单位及其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可以采取集中听取汇报的形式,由被审计单位负责人介绍本单位的职能职责情况、机构设置情况、任务完成情况、执行政策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方面的内容。还可以根据需要采取召开小型座谈会的方式,听取有关职能部门或业务处室的同志就本单位或本部门主要业务的操作流程、执行的政策依据、涉及的具体环节进行介绍。也可以采取问卷的方法了解情况。

    三是“看”。也就是搜集查看有关审计资料,掌握总体情况。根据准则要求,调查了解基本情况时,要从单位性质、组织结构,职责范围或者经营范围、业务活动及其目标,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其执行情况,财政财务管理体制和业务管理体制,适用的业绩指标体系以及业绩评价情况,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相关信息系统及其电子数据情况,经济环境、行业状况及其他外部因素,以往接受审计和监管及其整改情况,以及需要了解的其他情况共十个方面来收集相关资料。具体到某一个行业、某一个企业、某一个项目的审计时,要制定收集资料的细化清单。一般情况下,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审计组可按照调查了解的内容,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比如在国家特重大工程项目审计中,可重点收集项目的立项报告、可研报告及批准文件、初步设计文件及批准文件、招投标文件和评标文件及其他工程资料、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行业制度和规定、财税政策法规、预算或计划、被审计单位的年度会计报表或决算报表、上报的文件及其批复、银行账户、会计账表凭证及其电子数据、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重要的会议记录等文件资料。

    四是“访”。就是根据掌握的情况和搜集到的资料,对涉及到的相关单位或有关部门单位进行延伸走访。一是走访相关部门或单位。如有针对性地走访政府职能部门,了解国家在某一方面的方针政策;走访被审计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了解上级对下级的管理情况和行业特点;走访被审计单位的交易往来单位,了解业务交易和工作往来情况。二是走访具体负责审计所涉及事项的单位,如工程建设中的设计、施工单位。调查组不能就调查的内容局限于建设单位,而是要在掌握建设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将调查建设单位与调查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材料设备单位供应结合起来,带着在建设单位掌握的相关单位的资料数据,到相关单位去核实,进一步深化调查内容,寻找相关单位之间在工程建设和管理、工程款支付及往来方面出现的漏洞,从中发现问题或线索。再如土地资源审计,不仅要走访当地政府,国土资源部门等,还要走访土地的具体申报、使用部门和单位,甚至被征地农民家中,土地现场,要运用发散性思维,就土地流转所有可能涉及到的单位和个人,都是我们审计走访调查了解的对象。

    五是“辩”。所谓辩就是对所获取的资料、掌握的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为发现问题线索和锁定审计重点找准方向,走对路子。分析既要有总体分析,也要有个别分析;既要进行不同内容和数量的结构分析,也要进行发展的趋势分析;既要进行综合分析,也要进行类别分析;对于投资项目还要对工程现场进行考察和分析,亦即进行实物量分析。不同形式的分析和分析性复核是我们审计人员智慧和经验的体现,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调查了解的质量。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去伪存真的过程,也就是运用我们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对通过“收”、“听”、“ 看”、“访”四个阶段获取的资料进行审计判断,剔除或分辨出与我们审计目标和审计内容不相关的资料,与审计重点关联性不强的资料,以及其他多余重复的资料,以便更好的为制定详细、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作准备,为下一阶段现场审计服务。

    六是“议”。召开调查了解组会议,及时将被审计单位的情况进行汇总。调查了解期间和后期,要召开调查了解组会议,审计组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情况和资料,结合项目审计的总体目标,及时进行讨论审议。一是各个小组要在掌握总体情况的基础上,对深入到有关处室或下属单位了解的政策执行情况、经营业务情况和实际操作情况进行重点分析研究,总结出审计的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确定重点和内容,经议定后形成调查了解材料。二是讨论重要性水平,评估审计风险,确定审计策略、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规划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形成会议结论和记录。三是会后,调查人员要及时将被审计单位的情况进行汇总。对各小组汇总上来的资料要进行分析梳理,进一步寻找重点问题的线索,归纳出重点问题,研讨审计方法,明确正式进点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同时绘制被审计单位工作流程图,如财务流程图、业务流程图、内部控制流程图等。根据汇总的情况,找出被审计单位应该重点关注的领域。

    七是“写”。所谓写就是将需要记录的事项和情况形成调查了解记录,该记录是准则规定的法定环节,要从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的调查了解情况、对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可能性的评估情况、确定的审计事项及其审计应对措施三个方面将上述收集整理的资料归类,形成正式记录。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对以上六种方法的总结,对整个调查了解阶段的回顾,其目的就是通过对调查事项的编制,支持编制审计实施方案,为制定详细、可操作的审计实施方案做准备。(陆贵龙)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