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国家审计建设性作用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孙璐(审计署哈尔滨办)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1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本文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国家审计建设作用相结合,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促进国家审计充分发挥建设性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发挥国家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发扬光大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国家审计建设性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 国家审计 以人为本 和谐 廉政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淀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它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随着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国家审计威望不断提高,国家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也在向更高层次上发展。将传统文化的道义力量、诸子百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加以提炼升华,为其在国家审计建设性作用发挥中赋予新的生命和活力,不仅能够丰富国家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内涵,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关怀人本。中国传统文化更关注人,更关心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存需要。中国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如《尚书·泰誓》中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孝经》中则借孔子的名义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孟子更是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礼记》也出现了“天下为公”的理念。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二)倡导慎独,强调内省、正己,崇尚操守、褒扬气节。慎独、内省、正己的标准,就是礼、义、廉、耻等道德规范。关于慎独,《中庸》说道:“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就是要求人们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情况下,为了求“道”而严于律己。关于内省,孔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孔子在这里告诉人们,只要经常内省并且不感到惭愧不安,就可以无忧无惧。关于正己,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操守,其具体内涵主要是指廉洁正直、守志不辱的品行。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品行,古人互相砥砺、激扬名声、躬行实践,以气节相尚,最终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气节观。孔孟所倡导的道德践行,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所实践,由此造就了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刚正之气,形成了刚直不阿、特立卓行的民族精神。
    
    (三)道德的教化。中国的道德信仰渗透到我们的角角落落,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诗经》提出“夙夜在公”,《尚书·周官》提出“以公来私民其允怀”,都提倡注重整体精神,都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思想。中华民族在自己的五千年文明史上,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坚忍不拔的民族伟力,就是因为我们民族有着一种崇高道德精神。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对于改善家庭与社会的人伦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以德治国”的古老思想,也正是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
    
    (四)追求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追求和谐,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下,提倡“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首位。《尚书》中关于尧舜禹执政理念的记载就有“协和万邦”、“咸和万民”的名言,这表明,在国家尚未形成的时候,先民就已经把和谐作为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和谐文化是人类世界的共同精神财富,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恒久价值,我们要理解它,然后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真正为构建和谐文化出力。
    
    (五)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孔子是极力提倡有为并身体力行的思想家。他一生奔波, “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结果是“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投以极度的蔑视。儒家学派的后继者们,对“有为”和“自强”的学说进一步发挥,孟子从人格修养,扩充人性中善的成份这一角度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荀子则从天人关系角度提出“制天命而胜之”的著名论断。对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做出明确表述的是《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天体运行无休无止,永远向上的规律,要求人们积极有为、勇于进取。此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便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家审计建设性作用中的体现
    
    (一)什么是国家审计建设性作用。国家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不仅在于实施监督与发现问题,提出处理处罚意见,更重要的是要针对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从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提出建议,发挥改善、加强、提高和促进的作用,规范财经秩序,提高经济效益,推进相关制度和法律、政策建设,促进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为民主法治建设服务。要积极主动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程的客观需要,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用国家审计的最新进步和最大成果,展示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最新的历史脚步,并促进民主法治建设的加速推进。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家审计建设性作用中的体现。

    1.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实现好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突出体现“以人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确保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审计的重要职责,作为国家审计就要本着国家经济不受危害的原则,密切关注经济运行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通过发现问题、处置问题和敦促整改问题把安全隐患阻止在国家经济运行体系之外,真正使国家审计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的坚固屏障。而民生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解决民生、改善民生是当今社会的最大问题,开展民生审计是时代赋予国家审计的神圣职责和使命。近几年,国家审计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民生问题,充分体现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的民本意志,实现好和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审计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倾听民声、反映民生诉求,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2.服务于国家治理,为国家体制和机制的改进完善建言献策,促进经济社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将“和谐”文化发扬光大。国家治理是指国家通过运用公共权力,制定、颁布和执行特定的政策法规,对公共事务进行指引、约束和调控,从而使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过程。国家审计对经济社会发展既有监督和制约作用,又要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促进作用。服务于国家治理的需要,要求国家审计通过对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运用公共权力的重点环节、重点事项及公共利益实现过程和结果等方面进行监督的过程中,不只是要发现问题、对发现的问题作出处罚,更重要的是要揭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体制、机制和制度的改进与完善上提出建设性的审计建议,从根本上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促进社会各方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将“和谐”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发扬光大。

    3.站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反腐倡廉的建设性作用,时刻保持“慎独、内省、正己”的审计操守。国家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是通过审计监督职能的履行来实现的。国家审计的监督性是国家审计的基本属性。充分履行国家审计的监督职能,是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基本前提和基础。国家审计的建设性只能建立在监督性的基础之上,脱离了监督性,没有充分的问题披露,建设性也会由于缺少针对性而流于空谈,也会由于缺少微观建设性而使宏观建设性黯然失色。查处大案要案明显带有时代审计的特点,它既是我国国家审计现实监督性的重要体现,也是现实建设性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更是现实建设性的重要体现,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集中体现。而能依法、充分发挥这一职责,需要审计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地位观、利益观、权力观,在实施审计中严格遵纪守法,规范自己的审计行为,一切按照法定的程序办理,不以权谋私、徇情枉法,不仅要保持客观公正的价值取向,更要有浩然正气的大无畏精神,忠于人民和国家,不计个人得失,敢于碰硬、以正压邪。

    4.不断为国家审计建设性的作用发挥开拓思路、大胆创新,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作为审计人员终身的鞭策和追求。国家审计建设性作用的提出就是对国家审计本质的一种创新和发展,将国家审计本质的查错纠弊发展到服务国家治理。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则需要审计人员怀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心,不断推动国家审计事业的发展,使得国家审计能不断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承担新使命和扮演新角色,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计算机审计等,都是在历史进程中出现的新课题,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审计将无法在时代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审计人员更是敢于担当,敢于创新,一往无前,在体现时代性、增强针对性、探索规律性下功夫,提高从国家治理角度突破问题的能力,从而推动审计事业的不断进步。

    三、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建设性作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一)紧跟社会热点问题,关注民生、倾听民意,将“以人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落到实处。温家宝总理到审计署调研时指出:“解决民生问题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审计部门要进一步关注民生和社会建设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国家审计建设作用的集中体现,就是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加强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专项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确保各项资金合理、有效使用,着力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进一步改革政府间财政关系、逐步实现公共生产要素公平分配、改革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发挥作用;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导向作用,把民生责任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对重点行业、领域、地区、部门进行深入审计和调查,了解当前收入分配的现状,关注过高收入和过低收入的行业、领域、地区、部门和阶层,促进社会公平分配;将用工制度、人员招聘、工资水平、社会保险作为审计和评价的内容,特别是新建的企业、大型商场和事业单位,新开发的市场等更应注重这方面的审计内容,为推动和扩大就业做贡献;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实现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逐步扩大养老覆盖面,促进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以改善,促进和保护中低收入家庭安居乐业做贡献,让更多的人享受改革的成果;不断加大涉农资金审计工作力度,在促进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要对建设新农村的项目、资金实行全方位的跟踪,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有效服务国家治理,深化和提升国家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层次,全方位促进社会各方面的持续和谐发展。国家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服务于国家治理在于强调一种有效性,为了实现这种有效性,国家审计应当以良好国家治理为主轴,深化有效服务国家治理的作用点。首先,应注重国家审计在公共政策方面的建设性作用,提升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效用层次。为了保证政策的有效性,从政策议程的启动,政策方案的提出,政策的执行,政策的调整,政策的延续和终结均需要分析、论证和监控。其次,注重分析公共支出和收入的规模变化,关注公共支出和收入的结构变化,通过实证和规范的分析,研究公共支出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促进政府职能范围的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合理分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第三,不断探索和加强对政府能力的测评,促进政府重视和改进自身的能力建设,在提高政府能力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提高政府运作效率和效果,实现国家和社会和谐发展。第四,在公民对审计事项参与程度方面提出民主政治建设意见,同时积极践行公民参与,探索公民参与的途径和方法,以审计的公开透明促进公民有效参与到民主政治建设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第五,加强和重视风险地预防和治理,对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提出战略及决策性建议,促进政府建立有效地风险治理机制,从而有效地防范、规避和化解风险,营造良好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发挥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廉政文化传统,增强廉政文化意识,营造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社会氛围。首先,树立依法审计、坚持原则的审计精神。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和基石。审计人员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依据《宪法》、《审计法》赋予的职责,理直气壮地开展审计监督,敢于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不怕得罪人,坚决维护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第二,树立客观公正、公平正义的审计精神。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就要有正大光明、公正无私的作风,正直坦荡、刚直不阿的气节,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的品质。要把客观公正、公平正义的精神渗透到审计执法的各个环节,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进行审计、定性、处理,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达到公平正义的目的。第三,树立清廉自守、甘于奉献的审计精神。审计人员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在全系统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四)在审计实践中弘扬积极有为、勇于进取的奋斗精神,鼓励审计人员创新思维,推动国家审计建设性作用向更高层次发展。创新是一个人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力量源泉,也是一个组织不断前进、永葆生机的不竭动力。要鼓励审计人员常怀“创新精神”和“进取心”,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首先,要创新审计理念。国家审计要发挥建设性作用,必须在审计理念上有所突破,突出审计的宏观意识和大局意识,从长远角度和战略高度为科学发展服务、为推动改革服务。其次,要创新审计模式。充分整合审计资源,合理安排审计项目计划,建立系统内部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扩大审计的覆盖面,从宏观性和整体性提出审计建议,更好地发挥了审计的建设性作用。第三,要创新审计方法。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和培养大量的创新性审计人才,提高审计人员信息化水平,并不断丰富审计人员的相关业务知识,让审计人员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第四,要创新审计内容。积极开展绩效审计,对政府公共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经常性监督,有利于推动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府,也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科学发展、节约资源能源。第五,要创新审计成果运用。加强监督审计整改的力度,跟踪审计整改全过程,通过建立机制,加强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与其他机关之间的沟通协调,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同时积极探索审计成果的外部运用。(孙璐)

    参考文献:
    1.《试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加强审计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的关系》 史宁安  2007.9.4
    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人本精神  天人合一  礼治精神》
    3.《浅议以人为本的国家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及其实现途径》  刘晓靖  审计署驻长沙特派办  2011.4.19
    4.《廉政——审计文化的灵魂》  高圣国  2007.9.13
    5.《民生审计浅谈》王广兵  2008.06.05
    6.《国家审计服务国国家治理的有效性研究》 崔振龙 王鸿 审计署审计科研2012.1.16
    7.《国家审计建设性作用的理论定位》  宫军  审计署科研所  2008.6.4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