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质量
杨小玲 杨辉(审计署沈阳办)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26日】
字号:【大】 【中】 【小】
    风险在审计过程中无处不在,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会有与此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审计署2004年发布的《审计机关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评价准则》专门就审计风险作出规定。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引入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指导思想。因此,探讨审计风险的源头,防范审计风险,从而提高审计质量,对于审计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审计风险的内涵

    一般来说,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审计人员的意志为转移,审计活动自始至终存在着审计风险并且具有潜在性、偶然性、可控性等特点。《审计机关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评价准则》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为“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作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它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3个部分构成。固有风险是假设在没有内部控制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相应的会计处理发生差错的可能性。固有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环境,以及该类会计事项或业务的性质有关。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相应的会计处理发生差错不能被内部控制防止或纠正的可能性。控制风险与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有关。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进行实质性测试不能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差错的可能性。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相互联系,审计人员应当将两者进行综合评估,并据以作为评估检查风险的基础。

    二、审计风险的源头

    凡事有因必有果,对于审计风险而言,同样如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每个审计项目都有产生风险的可能性,如何才能有效地防范风险是每个审计单位所探讨的问题,从源头上了解审计风险的产生,才能防范风险。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现代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范围的拓宽。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国内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同时也使审计对象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随着受托责任的发展,审计范畴不断扩展,其服务领域从最初财务报表的验证和管理咨询扩展到相关工程质量的审计、风险评估等。审计范围的扩展给审计职业带来新的风险和压力。虽然“金审工程”促进了审计信息化发展,给工作带来了方便,但仍满足不了现阶段审计范围拓宽的需求。

    二是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道德水平。审计活动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动,它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税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相关的政策理论水平。如果审计人员达不到这样的素质,就很难对会计资料反映的经济活动做出科学的判断,审计风险也就在所难免了。同时审计风险也与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工作的责任心有关,如,缺乏谨慎的工作态度和高度责任心,盲目接受委托,未严格按照最新《国家审计准则》执行公务,擅自缩小审计范围,简化审计程序等。对职业关注缺乏热情也是产生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

    三是现有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现有审计方法主要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基础之上的抽样审计,所奉行的是成本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而这两点本身就是允许一定审计风险存在为前提的。在抽样审计中,审计人员往往为了用有限的成本达到较高预期的效益,放弃相当一部分的样本资料,这就更加大了做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审计结果存在的误差就不足为奇了。同时审计行业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事务所为了维持应有的收益,就必须追求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平衡,即在保持各项具体审计活动必要效果的同时,努力追求审计效率。这就必须把审计的力量重点放在各个重要组成项目上,放弃一些审计人员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也愿意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抽取全部业务的一部分来进行审查,无形中增加了审计风险。

    四是经济法律环境的制约。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虽然《国家审计准则》确立了独立审计的合法地位,但我国长久以来是一个行政集权社会,各部门的行政干预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审计结论,加大审计风险。同时现有法律、法规不健全,惩戒配套制度不到位、规范力度不够,致使审计独立性差,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差、抗风险能力差。

    三、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风险的防范建议

    审计风险虽然是客观存在,但可以加以控制。具体来讲,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健全和完善审计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机构要严格执行质量控制准则,内部要建立健全审计工作的规章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如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奖惩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使其形成程序规范、职责明确、考核严格的有效控制体系。同时要制定审计工作质量考核办法,设立考核指标,定期进行考核评比,根据考核结果采取奖惩措施,以降低审计风险、促进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二是树立“质量第一”观念,贯彻风险导向理念。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审计风险的问题,并认识到审计风险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从审计方案的制定到审计通知书的发出,从内控制度的测试到审计报告的形成,每一环节都要注意审计风险的防范,特别是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必须明确,不可面面俱到,要贯彻审计质量第一的原则。在现实操作中由于审计人员少、任务重、时间紧,往往忽略审计风险问题,对审计风险的问题重视不够,这就给审计风险的发生埋下了隐患。为此,通过科学制定审计方案,收集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严格地编制、复核审计工作底稿,规范审计报告,对重大问题实行报告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主观因素引起的审计风险。

    三是加强审计人员业务培训,建设复合型审计队伍。要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职业道德和廉政建设。经常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职业道德以及廉政建设讲座,用制度规范、约束审计人员的行为,防止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和以权谋私。让审计人员做到知法、守法、用法,排除各种主、客观因素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使审计行为符合法定程序,审计评价符合依据,审计结论客观公正。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审计人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应当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以及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风险分析与控制能力,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四是运用科学审计的方法。当前我国审计界面临的不再是一个对审计风险观念上的改变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深入地理解审计风险的概念和理论,寻求一种以风险为基础的审计方法来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只有解决好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问题,并使以审计风险控制为基础的审计模式在审计实务中得以运用,我国的审计事业才会得到长期可持续发展,才能在民众心目中树立威信。(杨小玲 杨辉)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