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审计现场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夏敏(江苏省常州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28日】
字号:【大】 【中】 【小】
    内容摘要:审计现场管理是审计项目质量的基础和核心,审计现场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审计项目的效率、审计结果的质量和审计目标的实现,审计现场管理的优劣直接决定审计项目的质量。当前,审计现场管理中存在一些缺陷,造成了审计项目质量较低。本文主要从审前、审中、审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审计现场管理的不足之处,提出从准备、操作、报告、审核四个主要方面来提升审计现场管理。

    主题词:审计现场   管理   项目质量

    审计项目是审计监督活动的落脚点,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工作计划,在一定条件下,围绕特定审计目标所承担的具体审计任务。审计项目质量是审计工作的基础,也是审计工作质量的集中表现和最终反映。因此,审计项目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有利于树立审计机关的良好形象,有利于推动审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审计现场管理是对现场的审计组成员、操作行为、审计过程及结果进行组织、控制、协调和检查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审计目标的实现,审计方案的执行,审计质量的把握,审计进度和成本的控制,审计风险的规避,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基础和核心。审计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审计效率的高低,审计现场管理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审计项目的质量,关系到审计风险的控制。然而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审计现场管理工作存在着一些缺陷,审计项目质量不高,成为影响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一大问题。

    一、审计现场管理存在的薄弱点

    当前从实际操作角度来看,审计现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既有“审前”,又有“审中”,还包括“审后”。

    (一)审计准备工作不够充分

    一是缺乏深入有效的调查了解,对审计对象调查了解的目的是让审计人员在正式实施审计前能对被审计单位有初步的印象,对被审计单位有了基本的了解后,再根据审计工作经验来判断该审计项目的重要事项和主要风险点,而实际工作中调查了解往往流于形式,记录的内容千篇一律,没有明确的项目特点,对于重要事项、风险点的分析也不够确切;二是制定的审计方案脱离实际,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人员为达到预期审计目标、实施审计项目的行动指南,而实际过程往往是审计方案操作指导性不强,审计重点不够突出,空话较多泛泛而谈,审计的思路、方法不明确,对于每个审计事项该如何审,从哪入手,怎样操作都无具体说明;三是审计资源配置不合理,审计项目是个团体合作的过程,资源分配相当于关键,而实际中,审计事项没有具体分解落实到每个审计组成员,对于成员各自的分工、任务不够明确,对于不同重要程度的审计事项没有具体的相关要求。

    (二)审计实施过程不够规范

    一是审计现场管理粗放,精细化程度较低。审计现场管理大多凭经验、按惯性从事现场审计。审计组长多是按领导的想法和要求来从事现场审计的具体工作,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查处问题,而容易忽视审计现场的管理和督导,影响工作效率。二是审计证据不适当,充分性要求不足。审计人员的经验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取证资料的完整性,说明问题的清晰度会存在差异,经验较少的审计人员取证往往不恰当,不能充分反映查出问题的全貌,影响问题的定性。三是信息沟通不顺畅,协调合作性较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组成员往往根据分工内容只去做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工作,对涉及其他成员的审计事项、内容漠不关心,或者对于某些不确定的疑点不进行审计组集体讨论,很可能造成一些重大线索、重大情况的错失,影响审计效果。四是进度控制不严谨,项目时效性较差。部分审计机关对于具体项目进度快慢、时间长短并没有做到严格约束,审计方案也没有把时间细化到具体事项,这就给审计现场实施时间的控制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造成审计现场效率低下,工作节奏拖沓,审计项目的投入产出比例失衡,影响审计的绩效性。

    (三)审计成果提炼不够科学

    一是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缺乏严谨,随意性比较大,取得的审计证据有的缺乏充分性,对审计工作底稿乃至审计报告的内容缺乏有力支撑,有的证据存在冗余,同一个问题取得的证据多且杂乱并且取证的程序也存在不够规范的现象,而底稿的编制规范中也往往存在忽视审计过程的描述、对审计事项表述为问题的概述,审计结论、定性依据不完全准确等不完善方面;二是对于审计证据底稿复核不够细致、浮于表面甚至没有人复核,差错率较高,存在未经审计组长授权而直接由主审或其他审计人员进行复核或者是未进行完全的交叉审计的现象,;三是审计综合分析不够透彻,对查出问题的原因未有深刻的探究,审计意见缺乏针对性、建设性和可操作性,对审计对象当前错误的纠正、今后工作的开展不具有实际意义;四是审计报告格式几乎千篇一律,其质量和水平不高。

    二、加强审计现场管理的着力点

    审计现场管理是对执行审计业务进行的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加强审计现场管理能进一步完善审计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从而达到强化审计项目质量控制、防范审计风险产生的目的。提升审计现场管理要从准备、操作、报告、审核四个主要方面入手。

    (一)做好审前准备是首要条件

    一是认真研习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工作方案下达后,审计组要进行认真学习,吃透方案精神,明确任务目标,掌握审计的内容和重点。审计组长作为项目负责人,要准确把握审计要点,设定符合项目要求的质量控制点,并根据审计组成员业务素质情况,将这些控制点分解到人,为制定审计实施方案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是扎实搞好调查了解。通过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全面实施审计奠定基础。一般情况下调查了解应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机构设置、职责范围或业务经营范围、财务收支规模、银行账户、会计报表、执行的会计制度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设置及其执行情况等。通过以上情况的调查,使我们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这就为审计项目的实施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合理进行人员分工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拟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创造了条件。

    三是精心拟好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机关为了顺利完成审计任务,达到预期审计目的,在评估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围绕审计目标,对审计全过程的工作所作的计划和安排。一份高质量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项目的行动指南。因此,正式实施审计前一定要科学地制定好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方法、审计人员的分工、审计任务完成时间等,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更好地节约审计资源、保证审计质量等奠定良好基础。

    (二)取好审计证据是关键环节

    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说明审计事项真相,形成审计结论的基础性材料,是反映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财政法规行为的最真实、最直接、最能充分说明事实真相的直观载体。审计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合法性,如果审计证据只是审计人员的一般文字描述,没有相应证据附件支持,收集的证据其证明力将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证据收集过程中,必须做到严谨细致,对能够支持审计结论的审计证据,必须进行严格的分析确认,以避免审计事项因证据不足,影响到审计质量,造成潜在的审计风险。

    (三)写好审计报告是成果体现

    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审计公文,是审计情况的书面反映,审计报告质量直接关系到审计目标实现。因此,审计报告的质量在整个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审计组在项目实施阶段结束后,一定要严谨细致地对整个项目资料进行认真的整理归纳,严格按照要求撰写审计报告,使形成的审计报告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结构合理、观点明确、用词恰当、格式规范,需要依法作出处理、处罚时,必须正确运用相关法律、法规,按“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宽严适度”的原则,提出处理、处罚意见。同时要结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恰当地提出审计评价意见,提出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改进建议。

    (四)搞好审计复核是重要关卡

    审计复核是保证审计项目质量的关键环节,是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审计复核工作做得越严谨越细致,发生审计差错的可能性就越小,审计项目复核要严格、积极实施三级复核,对各层次复核的内容、重点、时间、程序、复核人和被复核人的责任和权利进行明确,把不完善、不规范、不准确的问题解决在审计项目结束之前,对审计现场的复核内容、重点、程序和复核人的责任都要进行明确。(夏敏)

    参考文献:

    1. 陕西省审计厅课题组,《国家审计现场管理探析》,《现代审计与经济》2012年第3期;

    2. 王大华,《加强审计现场管理构筑质量控制平台》,《现代审计与经济》2012年第1期;

    3. 辽宁省审计学会课题组,《加强审计现场管理的对策研究》,《审计研究》2010年2期;

    4. 张建新,《论审计质量控制环节与国家审计质量控制》,《河北企业》2010年第5期。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