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江苏省沛县审计局)
王广庆(江苏省沛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0日】
字号:【大】 【中】 【小】
    
    财政专项资金是政府性资金,是各级党委政府在一个时期内,为了促进某项事业发展而设立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资金,是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物质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专项资金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逐年加大,其使用绩效的好坏,关系到事业发展的好坏。因此,构建有效的管理模式,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日益成为各级财政、审计部门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从当前专项资金绩效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简单阐述。
    
    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存在的问题

    (一)专项资金运行成本高,缩减了资金规模扩大的效果。专项资金分散在各个部门,每个部门对所使用的专项资金都采取了严格的管理措施和程序,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专项资金的有效运行。但同时看到,由于各个部门在安排项目时进行了招标投标程序,也组织了有关专家进行了评审,自然所发生的费用也很多,相应增加了专项资金的运作成本,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扩大了专项资金的支出。
    
    (二)专项资金重复安排项目,制约了资金绩效的发挥。由于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界定不清楚等因素,造成了各部门之间经常发生工作“碰车”现象,导致单位多头申请,项目重复安排。比如,节能项目,“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工业发展基金”都列入扶持范围;又如环保项目,“工业发展基金”、“排污费专项资金”都可以安排。部门职能交叉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专项资金项目确定前,明显缺乏综合平衡,直接导致单位多头申请,项目重复安排等现象的发生。
    
    (三)专项资金财力分散,影响了集中财力办大事。有些专项资金虽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但仍按照计划经济的方式运作。同时,名目繁多的专项资金,实际上是分割了财政预算,导致财力分散于各个部门,削弱了公共财政的“蓄水池”的作用,不能达到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效果。
    
    (四)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影响了资金绩效运行。专项资金使用中不规范现象比较普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点不突出、超范围使用、挤占挪用等问题,致使单位“钻空子”,打“擦边球”,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
    
    (五)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弱化。当前,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多,部门之间难免存在不协调现象,重复申报、争取项目,重项目申报,轻资金管理;财务核算不规范,无会计账簿、无专人核算的现象仍然存在;监督管理单位专项性的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事后检查多,事前、事中检查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的出台往往滞后,难以起到强化专项资金管理的作用,势必影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的发挥。
    
    二、解决财政专项资金绩效问题的措施

    (一)构建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体系。财政部门应积极探索专项资金预算绩效论证的做法,将绩效管理的端口前移到预算安排的环节,围绕相关政策依据、使用范围、拨付方式、绩效目标等方面,组织对专项资金的论证工作。坚持按绩效拨款的理念,按照专项资金的使用特性,采取事后拨款的方式,提高使用绩效。同时,开展对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根据评价意见,作为下一年度拨款的依据。
    
    (二)改革专项资金现行的管理模式。专项资金是政府性资金,而不是部门资金,是政府公共资源,其使用支配权应归属政府所有。因此,针对当前专项资金归属部门所有、由部门支配的现状,改革专项资金的权属关系,将其使用权与部门脱钩,改变现有部门直接支配的现象,彻底扭转专项资金是部门资金的观念,打破由部门支配的局面。
    
    (三)调整专项资金安排使用的思路。针对专项资金使用重点不突出、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建议调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思路,根据年度发展目标,来确定项目安排的方向。同时,深化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程序,先安排重点项目,再安排一般项目,改变目前部分专项资金使用不合理的现状。
    
    (四)发挥专项资金的规模效益和导向作用。按照突出重点、统分结合的原则,以资源整合为主线,制定政府专项投入的中长期计划,充分发挥政府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等项目的推动作用和宏观导向作用。而对于省、市、县都有投入,有关部门均上报的项目,要求所有申报材料统一格式,所有资金均纳入一个专户管理,项目完工后,集中验收,达到效益资源共享。同时,减少项目管理费的隐性占有,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
    
    (五)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监督机制。财政和审计部门应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在有效开展资金安全性、规范性监督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绩效监督制度,按照绩效评价的内在原则,对照项目立项要求,运用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共同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及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适时调增项目资金的投向。(王广庆)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