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审计的理论探索
陈锋(审计署京津冀办)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2日】
字号:【大】 【中】 【小】
    知识管理系统是信息系统发展的新阶段,更加重视知识(尤其是隐形知识)的共享与知识创新。目前包括国家电网公司在内的许多大型组织中都在实施知识管理,审计署审计科研所也对审计机关知识管理系统的内容与建设开展了研究。早期和近来的管理者在整个系统的规划和实施中,往往忽略了知识审计这一重要的环节。现有的知识审计理论和实践集中于内部审计,审计机关可以探索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知识审计。

    一、知识审计的含义和价值

    (一)知识审计的含义
    知识审计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的流程,它对某个组织知识资源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考察和评估,分析已有的知识(知识基础)与缺乏的知识(知识需求),提出诊断性和预测性的审计报告。知识审计能够回答的问题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该单位已经拥有哪些知识、缺乏哪些知识、谁需要这些知识、他们如何利用这些知识?当前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否满足了单位的信息和知识需要?
    知识审计有别于信息系统审计,但与信息系统的绩效审计也密切相关。《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审计研究报告》(2013年第8期)认为电子政务审计有三大目标: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并提出应用控制审计、一般控制审计、应用绩效审计三方面的审计内容。从系统应用水平、信息公共与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构建电子政务应用绩效审计的内容及相关事项。综合分析,以往的信息系统绩效审计更加关注管理制度、信息处理的准确性等,对单位的信息需求及满足关注较少。
    (二)知识审计的价值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积极开展对国家信息化政策执行、规划实施和工程建设的审计监督,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重大工程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服务效能和标准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国家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
    在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组织认识到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加大了对信息系统的投资和应用。知识已经成为组织的重要资产。审计不仅要关注有形资产,也要关注无形资产的管理。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各自为政、统筹建设不足,横向间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程度不高,以及应用水平低等问题日益严峻。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2006年对政府对政府(G2G)、政府对组织(G2B)和政府对公众(G2C)等业务进行的绩效满意度调查结果,总体来说用户对我国当前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绩效评价不高。满意度正面评价比率最高的G2G业务也只有54%。
    从2002年后,很多组织都争相上知识管理系统,目前已经在包括国家电网公司在内的许多大型组织中得到运用。然而,据统计数据显示,知识管理项目的成功率仅有15%,真正成功的或是达到期望效果的组织并不多。
    在分析和讨论信息管理系统或知识管理系统失败的原因时,大多错误地归咎于提供系统实施的软件厂商。但是研究发现,早期和近来的管理者在整个系统的规划和实施中,往往忽略了知识审计这一重要的环节。

    二、审计机关开展知识管理的初步设想

    (一)明确知识审计对象
    审计机关可以依法对使用财政性资金开展信息化建设并形成信息系统资产的组织进行知识审计。
    知识审计的对象包括三个方面:人、知识和知识环境。信息管理系统或知识管理系统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人是知识的拥有者,也是知识的接受者。知识审计时,一方面要审计人的知识流程,另一方面要熟悉组织内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与目标,以此来确定知识需求。必须把组织内和与该组织有关的人一起列入审计对象。例如,对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而言,必须考虑与该部门有关的组织、公民对该部门的知识需求。
    知识审计的另一个要注意的方面是知识具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分。显性知识存在于数据库、文档等载体之中,而隐性知识存在于该组织人员的头脑中。审计知识时,不仅需要审计那些结构化的知识,更要审计有助于组织快速经验积累、效率提升的隐性知识。需要梳理出隐形知识产生、传播和消失的途径。例如评估岗位轮换、员工离职对隐形知识传播和消失的影响,隐形知识消失对组织发展的影响。
    知识环境主要指的是组织内部与外部的环境。知识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但要注意组织内部知识的相互作用,还要关注外部环境的作用,内外知识相互转化是一个永恒的过程。关注知识是否能够跨越机构利益、技术壁垒等妨碍因素有效流通。
    (二)探索知识审计方法
    知识审计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审计方法。根据沈灵芝等人的研究,目前比较流行的有AnnHylton提出的HyAKAudit方法、Delphi集团的知识审计方法、JayLiebowitz等学者提出的审计方法等。上述几种知识审计方法,都采用了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的方式,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形成知识审计报告。此外可以使用已开发出来的评估工具,不过这些工具不一定完全适合每一个组织,需要做适应性的改进和修正。只有进行深入的调查,才能揭示隐性知识的分布,了解知识工作者的知识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调查问卷前,需要清楚组织有哪些专业知识领域。
    (三)规范知识审计流程
    组织开展知识审计需要依据一定的流程,一般包含三个阶段、六个步骤。
    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知识审计的目标,进而确定知识审计的对象、审计的范围、审计的指标和审计报告的结构。只有明确了知识审计的目标,知识审计的过程才有意义,最终完成的知识审计报告才有价值。对于审计机关实施的对其他组织的知识审计,不仅要关注该组织内部的知识管理情况,更要关注该组织与外部单位的信息交流。这个阶段主要的工作是:了解组织的基本情况、了解组织的内部控制体系、初步评价组织的知识资产(大类)等。
    实施阶段。完成准备阶段的工作后,要根据组织具体的情况,选择知识审计的方法。使用的方法决定了组织是否能够准确地诊断知识的状况。知识审计的实施包括了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完成阶段。最后对知识审计得到的数据整理和评价,形成审计建议和意见,编写知识审计报告。(陈锋)

    参考文献:[1] (美)德鲁克著,杨开峰译:知识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 李俊:关于我国电子政务绩效审计的几点思考,审计研究简报,审计署审计科研所,2011,14[3] 唐志豪 曹洪泽:电子政务审计研究,审计研究简报,审计署审计科研所,2013,08[4] 沈灵芝:知识审计是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AMT前沿论丛,AMT咨询公司,2008,06
    [5] 祁延莉 冯静:知识管理以知识审计为基础,中国计算机用户,中国计算机用户杂志社,2003,08
    [6] 刘西友:审计机关知识管理系统的内容与建设研究,审计研究报告,审计署审计科研所,2014,14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