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深化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吴治理(湖南省长沙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5日】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审计环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何深化和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关注的课题。本文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涵入手,阐述开展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重要意义,并对目前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深入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应对措施,供学界和实务界审计同仁参考。

    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涵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上级人民政府拨付本行政区域和本级人民政府安排的用于社会管理、公共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经济建设以及政策补贴等方面具有指定用途的资金。绩效审计是审计机关在对依法属于审计监督对象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审查其管理和使用财政资金及其他公共资源所达到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进行分析、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的审计行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绩效审计的一个内容分支,对财政专项资金开展绩效审计,就是站在专项资金的设置初衷和目标维度的基础上,从投入、管理和使用的绩效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通过运用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手段,对财政专项资金所实现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程度以及是否达到预定绩效目标进行评价判断,并从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体制、机制或制度层面揭示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二、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意义

    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国内国际审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无论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民主政治和廉洁高效政府的建立,还是满足国家审计自身的发展需要,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能”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不仅影响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目标的实施效果,也带来了市场恶性竞争、企业开工不足或倒闭、人员下岗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等社会问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以促进资源节约和保护生态环境。应新形势的要求,审计机关必须加大绩效审计力度,特别是加大对财政产业扶持类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力度,揭露和查处违背国家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方针、财政资金损失、国有资产流失、重大资源毁损以及效益低下等问题。
    (二)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推进民主政治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政府和公共部门提高管理绩效,有效使用财政资金。与此同时,随着公民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财政专项资金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等情况。传统的真实合法性财务收支审计无法向社会公众提供政府管理的公共资金使用效益方面的信息,惟有对财政专项资金开展绩效审计,才能满足服务性政府建设和社会公众监督及参与政治的需要。
    (三)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可以从国家政策执行、资金管理使用、资源节约利用以及行政效能情况等方面,评价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是否尽责,政策贯彻执行是否到位、资金管理是否合法合规、资金分配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存在领导决策不当、管理缺位、利益寻租等因素造成财政资金严重损失浪费及违法违纪等问题,从而从源头上发现和揭露腐败现象,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推进廉洁高效政府建设。
    (四)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国家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当前,财政支出刚性增长与可用财力缓慢增长矛盾较为突出,如何分配和使用有限的财政专项资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最大程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是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不但可以揭露财政专项资金存在的管理不规范、损失浪费等绩效性问题,更能注重从资金管理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完善方面进行分析,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三、我国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现状

    (一)开展财政资金的绩效审计起步较晚。审计署1991年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效益审计”的概念。2001年,深圳市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并开展大量试点审计,地方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先行试点正式起步;2003年,时任审计长李金华同志提出“积极探索绩效审计的路子”;同年,审计署发布的《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规划》明确要求“积极开展绩效审计,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2003年开始,我国审计机关正式步入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探索和实践阶段。
    (二)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经验和技术手段落后。当前,大多数审计机关开展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还是以揭露问题为主,且相关技术手段也存在较大差距,不能达到国外发达国家的全面效益评估水准。如美国审计署将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以及数理统计的知识运用到绩效审计的计划、分析、管理和数据库等方面,使得绩效审计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信息化。
    (三)绩效评价标准规范性不强,评价内容不够全面。从目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实践情况来看,全国范围还没有统一的、全面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部分已实施的绩效评价标准中,多数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内容不够全面,关注专项资金的经济效益较多,对专项资金的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的关注和评价较少,对专项资金管理效益的关注和评价更少。
    (四)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成果应用不大。当前,多数审计机关实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项目,在按程序出具审计报告或审计决定后,一般就此结束。普遍追求审计程序的完整和规范,而忽视了绩效审计结果的应用和后续跟踪。殊不知,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成果开发和运用也是审计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

    四、深化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应对措施

    (一)从制度层面建立科学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标准体系
    鉴于目前绩效审计开展的现状,从制度层面建立科学、全面、实用、操作性强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标准体系,要把握两个关键环节。内容层面,既要包含常规性绩效评价的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环境效益指标、管理效益指标,又要把对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政策执行和目标实现情况的相关评价指标融入总的评价标准体系中。操作层面,既要有适合全国审计机关开展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通用评价指标,又要有适合各地具体情况的专用评价指标。
    1.通用评价指标。通用评价指标一般包括两类,即政策法规性指标和共性评价指标,政策法规性指标包括国家方针政策规定、社会评价反映、国际通行惯例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标准等;共性评价指标是指无论针对何种性质和用途的财政专项资金,都必须采用的评价指标,包括财政专项资金到位率、财政专项资金到位及时性、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率、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相符性、合规性等。
    2.专用评价指标。专用评价指标视各地各区域经济环境、历史发展状况、地方党委和政府制定的政策制度的不同,由地方审计机关自行设置,为保证指标评价体系的权威性和统一性,一般以省级审计机关为主体,统一制定适合本地区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具体专用评价指标框架。专用评价指标的设置,可以从财政专项资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管理效益等四个大的方面分级设定明细指标和权数,采用综合评分的方法评价某类专项资金的综合绩效。
    (二)在实施环节运用“组合拳”开展精细化绩效审计
    1.周密安排审前调查,精心制定绩效审计实施方案。专项资金类别多、分布广,开展各类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没有固化的套路,没有现成的模板。每一类专项资金因管理部门、管理方式和管理程序的不同,相应的审计内容和重点、评价标准都会不一样。因此,必须在审计实施前周密安排审计调查,从财政部门、资金主管部门调查了解专项资金安排的依据、分配原则和拨付程序、资金管理制度建设情况,获取相关预算指标数据和资料。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专项资金管理现状,结合调查了解的相关宏观政策、系统及行业标准等要素,挖掘开展资金绩效审计的突破口,科学选定相关评价标准,确定审计重点、审计事项和实施步骤,科学安排时间节点,做好审计人员分工,精心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且符合开展绩效审计需求的审计实施方案。
    2.点面结合实施审计,善用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定性绩效分析。在开展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过程中,针对资金特点和客观环境,科学、合理选择绩效评价指标,紧扣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通过定量分析专项资金规模、结构、和投入产出效益,定性分析专项资金分配程序、拨付方式和管理状态,有重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资金延伸调查,揭示有无资金拨付安排欠合理,分配不公正透明,使用不合规等影响资金绩效发挥的问题,并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分析有无影响专项资金使用绩效的漏洞和缺陷,达到“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保证财政安全、提高财政资金绩效水平”的目的。
    3.充分运用计算机审计手段,提高绩效审计效率和质量。财政专项资金的特点是涉及面广、数据量大,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数据分析,手工审计难以完成,必须借助计算机审计手段。计算机技术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中所发挥的作用已越来越大,根据被审计对象的数据特点,通过采集、转换、清理、验证及建立审计中间表等手段,能够构建专项资金审计信息数据库;通过综合运用AO现场审计实施系统、通用审计软件、联网审计系统等专业审计软件或者使用EXCEL、SQL SERVER、ORACLE等通用数据分析工具,对财政专项资金的规模、结构、支出明细进行检索、查询,对多年度的专项资金相关数据进行多维分析比对,把握总体,锁定重点,形成有用的审计线索、疑点或者直接生成审计证据,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审计取证,大大提高审计效率。
    4.精心撰写审计报告,综合提炼审计成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报告是审计实施成果的集中体现,绩效审计报告不同于一般审计报告,不能拘泥于反映审计中发现的具体事例,而是要对审计中获取的大量素材进行综合分析和高度概括,并且突出专项资金的绩效这个主题,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个方面作出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首先,在素材的选取上,对程度较轻的违法违规事实及与资金绩效关联不大的事例要勇于舍去,对虽然不违反规定,但能反映管理状体和管理权限的问题要纳入审计报告,选取的标准就是能符合绩效审计的需要。其次,要认真分析,在查找问题原因上下工夫。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重点是反映资金管理部门在对资金管理的体制、机制上存在影响绩效的问题,因此,要对审计实施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针对审计发现的具体问题,反复研究,认真分析,提炼观点,力求抓住要害,反映出资金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审计报告更具全面性、准确性和针对性。再次,要在审计建议上下功夫。审计建议提出的是否准确、是否可行,是否具体可操作性,关系到审计建议能否被采纳和落实,关系到绩效审计的目标是否能实现,能否发挥绩效审计应有的作用。对反映国家政策及其执行中的重大问题,关系国家财政安全的重大问题,影响社会公众利益的重大问题等,均可以通过绩效审计分析或研究报告、专题报告、审计信息的形式向政府主要领导或有关部门反映审计成果。重大违纪问题可以移送相关部门处理。
    (三)借用外力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力度和影响
    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情况开展审计,光靠审计机关“单兵种作战”不够,如能借用外围力量,通过一些措施和手段,在审计机关无法独自实现目标的基础上完成绩效审计任务,势必大大增加审计的力度和影响。如开展对扶持企业的产业发展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可以在分析数据、确定重点企业延伸审计的基础上,通过发函取证、联合国税、地税机关到企业调查纳税情况,比对企业接受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和缴纳税收情况,分析企业税收贡献率和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产业效率,揭示有无企业接受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多而税收贡献小的问题,实现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相关绩效审计的目标。又如开展对某地级市的蔬菜基地建设资金使用情况的绩效审计,对基地面积的测量单靠审计人员的查账或其他技术手段,基本无法完成,但是如获取同级国土部门的支持,采用GPS卫星定位测量,将在最短时间里以最快的速度准确获取蔬菜基地实际建成面积情况,再通过实测面积与获取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的申报面积作分析比对,揭示部分蔬菜基地申报面积小于实测面积,虚报多领财政专项资金及投入产出比例过低等问题。
    (四)加强跟踪检查力度,巩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成果
    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主要目标是依据审计发现作出审计评价,提出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的富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增值性的审计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管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效果和质量如何,在于其建议是否得到执行。因此,有必要在审计结束后进行后续跟踪检查,督促在审计成果落实,促进绩效审计目标的实现。后续跟踪检查主要关注审计报告、决定、审计意见及有关批示等是否体现到被审计单位和有关部门的具体行动上,是否真正得到落实以及执行力如何,并对审计整改的情况予以报告。(吴治理)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