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技环境在环境绩效审计中的重要性
游春 (审计署西安办)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8日】
字号:【大】 【中】 【小】
    
    环境绩效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依法、独立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以实现对受托责任履行过程进行控制的一种活动。具体来说,环境绩效审计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为标准,审查、分析各单位的经济环境活动,考查各项活动 对环境绩效产生怎样的效果,发表意见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更全面、有效地履行受托环境绩效责任,提高环境管理绩效。
    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也日益增多,大力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加强对环境保护资金分配、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对于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推动环保工作更好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审计署2008-2012 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将评价环境政策和项目的适当性、合法性的审计与环保政策及项目资金的绩效水平的审计有效结合,实施环境绩效审计,有效配置环保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合理、有序和长期发展。
    
    一、科技环境对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影响
    绩效审计的开展主要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和科技环境四个方面。科技环境是由一定时期内的科技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与其他三类外部环境互相影响、共同作用。对于环境绩效审计来说,其科技环境包括环境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环境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环境专家及专业机构的技术水平,计算机在环境绩效审计中的应用程度等等。目前,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不足、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未建立、开展环境审计的人才储备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环境绩效审计全面、有效的开展。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不足,阻碍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
    环境绩效审计除了涉及传统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外,还包括环境管理政策的评价、环境发展趋势的估计、环境达标状况的检测、环境改善预测和估计等。环境绩效审计所需的技术手段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的财政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所涉及的方法与技术,现有的审计理论无法指导审计人员实施环境绩效审计,阻碍了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发展。
    (二)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影响了环境绩效审计的有效开展。
    环保项目涉及大气、水、土壤、噪声、固废等各个方面,涉及到的环保标准有水环境保护标准、大气环境保护标准、土壤环境保护标准、环境噪声标准、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污染控制标准、核辐射与电磁辐射环境保护标准、生态环境保护标准等。不同环保项目技术标准和衡量标准不同,且部分领域尚未形成科学的技术标准,导致审计人员对不同的环保项目开展绩效审计时难以把握评价的度,影响了环境绩效审计的有效开展。
    (三)相关的人才储备没有到位,影响了环境绩效审计的深入开展。
    与财务审计相比,环境绩效审计要求审计人员需要具备专门的审计技术与方法,而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工作起步较晚,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得审计人员目前的知识结构与业务素质不能满足全面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要求,审计人员大多只能在项目中摸索学习,积累经验。未建立相应的环境专家库,临时聘用的专家对环境绩效审计的认识不足,难以在审计中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
    (四)环境监测数据库尚未完全建立,难以对环保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审计署自开展环境审计以来,及时发现和纠正了环境保护资金使用中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完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意见和建议,有力保障和促进了环境保护资金合理有效使用,推动了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但由于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数据库尚未完全建立,仅水体、大气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监测数据库,因此,审计项目大多集中在节能减排及流域水污染防治方面,对自然资源保护、海洋资源保护、农村面源污染、固体废弃物处理、放射性污染处理处置等方面的专项环境绩效审计较少,与环保工作的全面性相矛盾,难以对环境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二、科技环境提升在环境绩效审计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环保工作的逐渐深入,环境绩效审计的范围、方法、重点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大力提升科技环境,有利于环境绩效审计全面、深入的开展。
    (一)有利于提高环境绩效审计的工作质量
    环境绩效审计工作需要有相关法律及执业准则予以支持并作为坚强的后盾,如果环境审计法律法规不完备、不配套,则审计监督难以真正实现。因此,我们需加强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完善审计立法,使审计组织在环境监督、管理方面有特定的审计权限;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绩效审计工作准则,使环境绩效审计的范围、内容、程序和方法等走向制度化,从而提高环境绩效审计的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二)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环境绩效评价结果
    环保项目涉及面广、标准多,仅以水环境保护标准为例,就有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海水水质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渔业水质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等。建立科学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定量的评价环保项目的效益,提高不同类型项目环境绩效的可比性,形成科学的评价结果。
    (三)有利于拓展环境绩效审计的深度和广度
    随着环境技术的进步、环境监测系统的信息化,审计人员创造性的应用计算机审计方法,通过向被审计单位采集大量的环境业务数据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环境规划相比对,对项目的真实性、效益性开展绩效评价,极大的拓展了环境绩效审计的深度和广度。随着先进科技在环保领域的全面应用,计算机审计方法的不断创新,审计人员能更全面、深入的开展环境绩效审计。
    (四)有利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环保技术的持续发展,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的不断深入,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日益完善,环境人才库的逐步建立,计算机审计方法的不断创新,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将不断发展,实现有效配置环保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合理、有序和长期发展的审计目标。
    
    三、如何提升环境绩效审计的科技环境
    (一)加强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
    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还只处于萌芽阶段,对于各种重要的理论问题都没有相对统一的认识,应积极开展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工作,加强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和完善。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工作正逐步开展,形成了许多应用价值极高的案例。应将理论研究与审计案例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同时,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研究,促进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
    (二)建立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对环境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较少,现有的研究多局限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指标如何运用涉及较少;设计指标多以财务指标为主,对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重视程度不足;以定性指标为主,容易使评价主观化。国外对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研究起步较早,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均制定了各自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我国可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开展情况,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三)提高环境绩效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环境绩效审计不但需要财务知识,更需要环境工程方面的知识,因此,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进行相关培训是推进环境绩效审计的重要方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环境绩效审计队伍建设,一要不断对现有从事环境绩效审计的审计人员进行职业再培训,使他们充分掌握环境科学专业的知识或鼓励环境人员学习审计学、会计学等财经专业的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组织审计人员经常参与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讨论,加强业务交流;二要建立具有专门环境保护知识的专家库,以便在需要开展特定环境审计时能进行咨询或聘用;三要建立与专业检测机构的合作关系,特别是在延伸审计中,需要借助相应的实时监测手段才能完成对项目的评估,独立、客观的第三方机构检测报告非常关键。
    (四)积极开展计算机审计
    计算机审计是信息化环境下崭新的审计方式,广大审计人员勇于探索,推动着计算机审计方法的不断创新,促进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系统越来越完善,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都具备的实时监测能力,国控和部分省控监测点有较为完整的在线监测数据,为开展计算机审计提供了方便。已完成的水污染防治项目和节能减排项目中,审计人员均已尝试通过计算机审计方法,核实环保设施运行情况并对实施效果进行绩效评价,取得了较好效果。随着环境绩效审计的全面开展,审计人员应扩大计算机审计在环境绩效审计中的应用,一方面尝试在自然资源审计、土壤污染等项目开展计算机审计,一方面结合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建立计算机评价系统。(游春)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