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真实性审计为基础 促进“三个政府”建设
陈金阳 (审计署哈尔滨办)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7日】
字号:【大】 【中】 【小】
    
    李克强总理在审计署考察时对审计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念好权力监督的“紧箍咒”,促进廉洁政府建设;二是为国家看好钱财,促进俭朴政府建设;三是完善制度,促进法治政府建设。这三点要求,对发挥审计在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解决重大的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管理漏洞,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同时,促进“三个政府”建设也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审计机关肩负的使命。审计机关要增强进一步做好审计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真实性审计为基础,看好钱、盯住权、促反腐、推改革、保发展,为“三个政府”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深挖严查,揪出侵蚀公共利益的“蛀虫”
    没有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现实中,少数人员被赋予了极大的权力,这些权力如果不受到约束和制衡,必将产生腐败和滥用。给权力监督戴上“紧箍咒”,就是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让权力受到约束,受到限制,对“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来个釜底抽薪,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企图权力“飙车”的人遵章行驶,最终达到铲除侵蚀公共利益“寄生虫”的目的。
    审计机关作为宪法赋予独立行使审计监督职能的政府部门,其职责范围与审计对象涵盖了所有的国家职能部门,涉及各行各业。因具备专业特长、职能优势和客观公正、独立性等特点,决定了审计在促进廉政政府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也决定了审计是反腐防腐的重要力量。为此,审计机关必须主动行动,展现优势,加大对重大违法违规、经济犯罪和腐败问题的查处力度,促进廉洁政府建设。
    要重点审计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行政审批权、经济决策权、资源分配权、资金管理使用权、垄断权等权力的行使运行中程序是否合法合规、科学民主和公开透明,有无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化公为私和损失浪费等现象。一是要深刻领会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意义,加强对行政审批领域的审计。要重点关注必要的行政审批是否规范,有无权钱交易、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等腐败问题产生;应予减少的许可、审批是否减少,有无审批事项边减边增、明减暗增或变相审批等问题。要通过审计监督,改变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个人化、利益集团化的扭曲现象,从而有效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二是要加强对矿产资源、土地等重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的审计监督。要揭露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资源分配、矿山地质灾害、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耕地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查处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线索。三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监督,依法规范权力运行。要抓住权力运行这条主线,加强对领导干部遵守经济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履行经济责任、遵守廉洁从政(从业)规定以及渎职失职、违法违纪违规等情况的审计监督。
    要树立“重要性”理念,提高审计资源的利用效率。要认真研究和分析腐败案件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重点分析和判断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及时揭示和查处重大侵蚀公共利益的问题、重大违背中央政策问题以及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失职渎职等案件,进一步规范和监督权力运行,深入推进反腐建设。要跟踪审计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对项目审批、政府采购、工程招标等权力运行进行全过程跟踪,及时查处和揭露落实中央宏观经济政策不到位及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要加强对政府采购、对外投资、出租和出借国有资产、转让等处置国有资产等权力执行程序和结果的审计,加强对权钱交易等容易滋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领域的审计力度,促进规范权力运行。
    
    二、盯紧钱袋,提高公共资金绩效
    财政审计是永恒的主题。审计的职能作用就是要通过跟进财政资金运用的全过程,不断发现矛盾、揭露矛盾,推动宏观调控政策和各项部署的落实,同时,发挥审计对经济的“体检诊断”功能,及时发现和揭示发展中的风险隐患,防止苗头性问题转化为趋势性问题,当好公共资金的“守护者”。
    要进一步强化对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草案的审计,从整体上把握财政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从源头上把好财政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关口,揭露和查处挤占挪用、损失浪费、滞留欠拨财政专项资金等严重问题,确保财政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要重点抓好“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的审计,及时揭示政府相关部门有无转嫁“三公经费”等问题的发生;要严查政府性的楼堂馆所审批、资金使用以及建设等情况,杜绝以租代购、偷梁换柱等变相新建楼堂馆所行为的发生;要关注各级政府和部门财政供养人数和资金的变化情况,严控少了正式工多了“临时工”等“换汤不换药”情况的发生。
    要突出对重点民生项目和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不出窟窿,每一分钱都能物尽所用。要国围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加强对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审计监督,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审计斩断挤占挪用、违规投资运营、套取骗取社保资金的黑手;要盯紧各级政府和部门落实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的情况,切实强化审计监督,确保专款专用,阳光操作,严禁侵占挪用、暗箱操作;要加强对粮食直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及“三农”方面资金分配、拨付和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确保各项惠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要逐步加大对教育、就业、住房、扶贫等重大民生资金的审计力度,关注这些领域改革措施落实情况和改革目标实现情况,重点揭示资金分配管理使用过程中挤占挪用、虚报冒领、个人侵占等违规违法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进不断改善民生。
    要关注城镇化改革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审计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关注现行分税制体制下,各级政府财权事权的划分、地方债务融资风险的控制等;要着重关注改革过程中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方面的支出水平和社会效益,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情况;要以资源环境资金筹集、分配、管理、使用和项目管理实施的真实性为基础,切实发挥在推进生态友好型城镇化目标中的建设性作用。
    
    三、做好“体检诊断”,推进制度完善
    管钱、管权、管事,根本上还是靠体制机制,把权力涂上防腐剂。审计要通过揭露和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各项中央和国家各项制度的完善,让不愿腐、不敢腐、不能腐成为常态。“治已病”不如“治未病”,要发挥审计的“体检诊断”功能,在萌芽状态提示问题,要注重对趋势性、高发性问题的揭露,倒逼制度的完善。要通过审计监督权的运用,制约和协调决策权、执行权的运用,让权力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运行。
    要以审计“倒逼”各项制度的完善,推动建立不敢贪不能贪的机制。要坚持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只有对财政资金实行全覆盖审计,才能真正盯住、管好用好每一笔钱,才能在每一次审计中发现问题、促进各项制度的完善。要重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没有整改的审计,效果等于零。要完善审计整改工作制度,促进边审边改与审后整改相结合;要加强审计整改结果公开,进一步完善审计整改结果公告制度,加大审计公开力度,促进审计监督与社会、舆论监督有效结合,并建立健全审计整改问责制度。明确问责的对象和原则、内容和方式,杜绝屡审屡犯现象的发生。要改革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让老百姓看得懂,取信于民。要增大公告力度,尤其是对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重大项目,要及时披露审计查出的问题及处理情况;要细化公告内容,改进审计报告、财务报表,确保公告公开透明,老百姓看得懂,弄得明白。(陈金阳 )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