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民生资金绩效审计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邓存海 (甘肃省金塔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1日】
字号:【大】 【中】 【小】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审计法》明确规定审计要保障社会健康发展,而保障社会健康发展的核心就是要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的审计机关,就要适应新形势、符合新要求、实现新跨越,把握发展民生这个根本,明确审计工作方向,把握审计工作的灵魂,用灵魂统领发展、总揽全局、凝心聚力,为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决策依据、为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当好坚强卫士。因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审计工作只有问计于民,深入于民,着力于民生,切实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使审计工作得到长效发展,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审计宗旨,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现就基层审计机关如何开展民生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使审计工作在改善民生上有所作为,结合工作实践,本人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深刻认识开展民生资金绩效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开展民生资金绩效审计是对民生经济活动进行独立监督、评价和鉴证的一种活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需要。具有政治服从性、范围广泛性、内容复杂性、效益多重性等特点,范围涵盖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环保、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与民生直接相关的诸多公共服务领域。其目的是为了揭示和反映落实惠民利民政策不到位、政策目标未实现以及各种严重影响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提出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意见和建议,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建设。为此,我们要密切联系工作实际,深刻理解十八大报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提出的战略举措,准确把握、全面贯彻,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民权与民生、效益与公平;要牢固树立科学的民生审计理念,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开展民生资金绩效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要切实加强审计人员的学习和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宏观经济、法律法规、环境保护、农业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政策理论水平,既能把握宏观经济政策,又能把握微观经济政策,从而把握审计工作的方向,以便在对项目作出绩效评价时形成深刻而中肯的判断。通过民生资金绩效审计,最终实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地方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服务。
    
    二、准确把握审计监督重点,有效发挥民生资金绩效审计的指导性和建设性作用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等。开展民生资金绩效审计,就是要紧紧围绕十八大提出的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审计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来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的生存、生产及生活问题,形成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为改善民生提供制度保障。当前,开展民生资金绩效审计,要重点选择政府惠民利民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财政投入资金量大以及社会关注度高的项目,着力揭示和反映政策设计不够合理、政策执行不够彻底以及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确保惠民利民政策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选择政府重点投资项目,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项目,揭露和查处各种违法违规、损失浪费、严重影响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促进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着力揭示民生民本资金在决策、使用、管理中存在的带有宏观性、倾向性的问题,以及因政策制定的不合理性影响民生民本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等问题,准确把握审计监督重点,有效发挥民生资金绩效审计的指导性和建设性作用,力促审计整改落实。
    
    三、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强化审计自身建设创新性的开展民生资金绩效审计工作
    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而彻底解决民生问题将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和财政资金投入的重点。如何使用好这笔资金,如何监督资金不被挪用、浪费甚至贪污,是国家、地方政府和广大百姓都十分关心的事情。因此,审计工作任务重、责任大。要贯彻民本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把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适应新形势,在民生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中,做到“四结合”,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审计力度,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是结合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审查民生配套资金是否全部纳入预算,资金是否及时足额拨付、征收。二是结合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严厉查处违规使用专项资金和改变资金用途、挤占、截留、挪用等民生资金情况。三是结合跟踪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揭露建设、施工、设计、监理和采购等环节的问题,严格资金监管,确保资金规范高效使用。四是结合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反映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目标未实现以及严重影响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促进民生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四、切实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创新审计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民生资金绩效审计质量
    审计机关要在规范审计目标、实施方案、风险评估、证据分析、报告结构、审计证据、审计程序等审计质量控制前提下,针对民生资金管理工作的不同环节,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审计,建立一套完整的审计评价标准,建立一套科学化和专业化的、先进的、可操作的审计流程,确保民生资金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完整性和指导性。为此,切实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创新审计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民生资金绩效审计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合理制定项目计划。审计部门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要围绕民生工程建设这个中心,结合党委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合理制定项目计划。为了保证审计的连贯性,审计机关对社保资金、教育资金、医疗卫生资金等有计划的开展审计和调查纳入滚动审计项目计划,确保民生资金得到规范使用,使广大人民能够得到实惠。
    二是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在开展民生工程项目或资金审计中,应认真搞好审前了解调查,科学制定审计方案,从制度建设入手,把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纳入审计内容,重点把握资金的分配、使用和效果,突出资金的安全性、及时性和效益性。对审计中发现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要加强原因分析,多从宏观的角度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要密切关注制度建设、机制运行等方面的问题,充分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进一步提升审计质量。
    三是注重绩效审计评价。对民生资金民生项目进行绩效评价,首先要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绩效标准和指标评价体系,只有确立了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才能客观公正的评价项目的绩效;其次是要明确绩效评价的内容和范围,如民生工程、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情况以及资金的到位和支出情况、各项惠民利民政策的执行效果、对大量财政资金投入的社会公共事业所产生的社会效果等;第三是要按照确定的审计目标和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效益性及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通过社会舆论和群众监督的力量来促成整改落实,促进审计项目更好的发挥应有的效益,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四是加强审计结果运用。加强成果转化,发挥审计效能,首先要围绕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重点对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审计项目或审计调查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是要对完成的审计项目及时进行审计回访,落实审计决定执行和审计意见建议采纳情况,对有关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及建议落实情况实施抽查,听取被审计单位及相关单位整改审计查明问题及具体落实过程中的措施,使审计结果真正落到实处;第三是要把落实审计整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进一步完善跟踪检查、联动整改、责任追究等长效机制。通过审计整改督查,促进绩效审计的成果转化和综合利用,为党委、政府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发挥审计效能。另外,要加强审计结果运用,逐步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使各项资金的使用做到公开、透明。
    总之,开展民生资金绩效审计,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审计工作一定要以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己任,深入开展民生资金绩效审计,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目标顺利实现作出审计应有的贡献。(邓存海)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