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慎监管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内容与切入点
张 平 (审计署重庆办)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8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是审计组织和人员旨在推定被审计对象落实既定政策,实现既定目标,对被审计对象执行既定政策进行适时评价、持续监督和及时反馈的一种审计模式。审慎监管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应建立在把握政策目标、政策措施、政策运行机制等基础上,通过审计评价政策执行总体情况,反映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绩效问题和影响政策执行的机制问题和风险,预防和打击重大违法违纪行为,评估政策执行异化的成因和影响,促进政策措施落实和政策目标的实现,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以总量、结构、质量、价格、机制、个案等作为审计切入点,有助于实现审慎监管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目标。
    关键词:跟踪审计 审慎监管政策  目标 内容 切入点 
     
    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是审计组织和人员旨在推定被审计对象落实既定政策,实现既定目标,对被审计对象执行既定政策进行适时评价、持续监督和及时反馈的一种审计模式。开展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是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要求,是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在更宽领域、更高层面发挥更大作用,促进国家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也是“十二五”规划纲要健全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纪律保障机制的重要举措。当前,金融审计应加强审慎监管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
    
    一、审慎监管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目标

    政策,是国家政权机关、政党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步骤和具体措施。政策由政策目标、政策措施、政策运行机制等要素构成。政策目标具有抽象性、层级性、阶段性等特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党和国家政策的总体目标是促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当前体现为“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该目标可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是由主体、对象、内容、规则等要素构成的,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是人、财、物、事的组合。政策措施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要素的组合,跟踪审计往往是某项政策的具体措施之一。政策运行机制,侧重于政策执行的环节、步骤与当事人的统一,具有连贯性、阶段性、衔接性。
    审慎监管政策,是指为了控制和化解个体金融机构的风险,预防并缓解金融体系内的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而以指标监管、内部控制作为运营条件,以风险高低作为筛选标准制订的金融监管政策,包括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政策。审慎监管政策的目标是控制和化解个体金融机构风险,预防并缓解金融体系内的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政策措施包括货币政策的松紧要求、信贷投向的要求、资本比率的要求、结售汇的要求、交叉性业务规范的要求以及这些措施与财政、产业、环保、民生等政策措施的配合要求等。
    对审慎监管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审计,既要服从国家审计的总体目标,也要服从具体政策的目标,还要体现具体跟踪审计的目标。当前,其审计目标,就是通过审计评价审慎监管政策执行的总体状况,揭示审慎监管政策执行各阶段存在的绩效问题和风险,预防和打击审慎监管政策执行中存在重大违法违纪行为,提出完善审慎监管政策运行机制的建议和意见,促进审慎监管政策措施的落实,控制和化解个体金融机构的风险,预防并缓解金融体系内的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完善国家治理。
    
    二、审慎监管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内容

    为实现审慎监管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目标,必须确定审计的内容。当然,不同的政策、不同的被审计单位、不同的时期,等等,对审计内容的确定会有重要影响。但一般而言,评价政策执行各阶段的总体状况、揭示政策执行各阶段的绩效问题、预防和打击政策执行中的重大违法违纪行为、反映影响政策执行的机制问题和风险、评估政策执行异化的成因和影响,应当首先考虑。
    (一)评价审慎监管政策执行的总体情况。通过趋势性分析,剖析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的总量和结构,揭示存在的趋势性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反映其在发展思路、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评价审慎监管政策执行的总体情况和目标实现程度。一是分析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的变化趋势、比较趋势,把握总体状况。二是分析资产负债结构情况,揭示其资产负债不匹配问题。三是分析资产内部结构情况,反映资产结构不合理问题,如过度依赖对大项目(包括对政府背景下的项目)、大企业、融资平台公司的贷款情况以及存在的隐患。四是分析负债和资本的内部结构情况,反映负债和资本结构的不合理问题,如过度依赖频繁的融资进行支撑,揭示可能存在的隐患。五是分析损益内部结构情况,反映损益结构的不合理问题,如过度依赖存贷利差和过度依赖对大项目、大企业的贷款增长的盈利模式。
    (二)揭示审慎监管政策执行的绩效问题。通过业务产品、区域、质量、内外分布等维度和具体项目的分析,反映金融机构执行审慎监管政策过程中存在的真实、合规、效益性问题。一是关注金融机构是否切实加强对国家支持的薄弱环节、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支持,如对三农发展、中西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是否符合政策要求。二是关注金融机构是否切实落实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否严格控制和禁止对高污染、高耗能、产能过剩产业和领域的信贷投放,是否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绿色产业情况。三是关注金融机构是否切实贯彻执行了民生政策,如是否严格执行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加强对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商用房贷款、房地产信托的审查,是否加强对贷款的审查,防止信贷资金用于非实体经济。
    (三)预防和打击审慎监管政策执行中的重大违法违纪行为。一是关注和打击有令不行、顶风作案的行为。二是关注和打击借政策之名、行非法目的的行为。三是关注和打击内外勾结,侵害国家利益和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通过打击重大违法违纪行为产生威慑,通过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促进加强管理,从而预防重大违法违纪行为的再次发生。
    (四)关注审慎监管政策执行中的系统性风险情况。一是关注金融监管部门关注较少的灰色机构和产品,如影子银行、万能银行、金融控股公司等,又如衍生产品、证券化产品、信托理财产品、代理投资业务等创新产品。二是关注金融机构监管真空,主要是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竞争与合作中可能利用监管套利规避监管,导致跨市场金融风险的传递,揭示金融业系统性风险的产生、传递及危害。三是关注跨境资本的异常流动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和金融机构落实、应对跨境资本流动的措施是否到位,揭示跨境资本异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以及金融机构在应对跨境资本异动中的缺陷,防范国外市场风险向国内市场的转移和传递。四是关注地方政府性债务与信贷关系,揭示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转化。五是关注中小型金融机构、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金融机构存在的风险,揭示金融风险由大中型金融机构向中小型金融机构转移的风险。六是关注金融机构跨国发展和境外业务的经营、管理及风险,揭示决策不当、盲目扩张、履职不力、管理不善等导致的海外权益的散失和各类风险的产生。
    (五)关注审慎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一是关注金融监管部门是否正确、及时、有效履行国家赋予的法定职责,是否切实落实审慎监管政策下的措施,各项措施配合是否协调一致,是否存在不同政策手段在实际执行中扭曲、变形,是否存在只注重宏观引导,忽视实际执行效果,导致政策措施无法发挥作用问题,关注是否制定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市场和工具监管制度,是否真正实行了逆周期的货币、信贷调控机制。二是关注金融监管部门政策之间是否存在冲突或盲点,协调、配合到位有效,既揭示金融监管部门履职不到位的问题,也要揭示重复监管、监管真空、协调不畅通等问题,促进改进金融监管和协调,建立逆周期的审慎政策框架,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促进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三是关注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架构、基本制度、内部控制是否健全以及实际效果,能否为审慎监管政策的实施提供畅通渠道,如能否及时、准确地细化措施和传递政策意图,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机制畅通。
     
        三、审慎监管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切入点

     确定合适的审计切入点,对于实现审慎监管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目标,完成审计的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一)从总量入手分析。以总量为切入点分析审慎监管政策执行情况,要重点分析融资总量问题。一是货币投放的总量、信贷投放的总量、社会融资总量等状况,是否突破或者远未达到政策界限;二是分析构成总量的方式,如信贷投放方式是通过表内还是表外;三是信贷投放品种的结构如何,不同品种的投放结构;四是信贷投放的真实用途,是否真正用到了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上。要重点关注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和脱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所导致的信贷投放总量的变化,揭示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问题,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
     (二)从结构入手分析。以结构为切入点分析审慎监管政策执行情况,要重点分析金融机构的业务结构。一是分析信贷对象的结构,信贷资金投向大中型企业还是投向了小型微型企业。二是分析信贷项目的结构,是传统型项目还是创新型项目。三是分析信贷的期限结构,是通过中长期信贷还是短期信贷。四是分析信贷投向的区域结构,信贷主要集中的地区分布。五是分析信贷投向的产业结构,是投向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六是分析信贷投放的环保结构,投放到“两高一剩”还是投放到清洁能源项目。通过揭示信贷投放结构存在的问题,促进落实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促进信贷结构优化。
     (三)从质量入手分析。以质量为切入点分析审慎监管政策执行情况,要重点分析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一是分析资产质量是否真实,是否存在不按法定标准认定资产质量和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创新”的行为,如通过主体变更、行际交替、借新还旧、社会融资、品种变化等方式调整、掩盖资产真实质量的问题。二是分析提取拨备情况,是否存在通过调整资产质量任意调整准备金情况。
     (四)从价格入手分析。以价格为切入点分析审慎监管政策执行情况,要重点分析服务收费情况。一是要关注金融机构提供各种服务的价格依据是否充分,是否与国家规定相一致。二是要关注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服务的实际价格,是否在利率之外附加条件,致使提供服务的实际成本明显高于名义价格。
     (五)从机制入手分析。以机制为切入点分析审慎监管政策执行情况,要重点分析政策运行的环节。一是关注金融机构是否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精神是否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精神相一致,如是否切实细化对“三农”发展、中西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等经济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严格控制和禁止对高污染、高耗能、产能过剩和资源性产品的信贷投放,执行房地产调控政策。二是实施细则是否具有操作性。
     (六)从个案入手分析。如果说从总量、结构、质量、价格、机制入手分析是正向思维,采用演绎法揭示问题。通过多角度剖析典型个案,则是通过揭示不同环节、参与者、财物在事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经过归纳反映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属于逆向思维,是审慎监管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又一个视角和切入点。往往,一个典型案例能够反映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结构、质量、价格、机制多个方面问题。(张平)
     
     参考文献:
     1. 白日玲.2009.审计机关强化跟踪审计的若干思考.【J】.审计研究.(6).
     2. 董大胜.2012.董大胜副审计长在2012年金融审计视频培训班上的讲话. 【J】.审计情况通报.(10).
     3. 葛群.2011.我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理论研究文献综述.【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 .
     4.刘家义.2011.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的讲话.【J】.审计情况通报.(14).
     5.李威.2010.关于完善我国跟踪审计的思考.【J】.党政干部论坛.(2).
     6.陕西省跟踪审计研究课题组.2010.跟踪审计的策略及应注意的问题. 【J】.现代审计与经济.(6).
     7.审计署成都特派办课题组.2010.跟踪审计研究.【J】.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审计研究报告.(9).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