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持续提升服务国家治理能力的智慧审计研究
彭源 段文静(审计署长沙办)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5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信息技术变化日新月异,对国家审计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审计需要更智慧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本文尝试阐述对智慧审计的理解,并以系统论为指导,提出了智慧审计的四层两翼模型。智慧审计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智慧审计的不断探索必将促进国家审计持续提升服务国家治理能力。
关键词:国家治理;能力提升;智慧;审计

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但在前进的道路上也面临一些风险,党和人民对审计工作不断寄予厚望和重托。前任总理温家宝指出审计监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直接关系到维护国家财经秩序,关系到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设,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核心是推动实现国家的良好治理,保证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和科学发展,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利益。新形势下,党和人民对审计工作寄予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工作必须不断改进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才能承担起历史重任。

一、时代发展需要审计更智慧

(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国研究系主任蓝普顿教授认为,从公元元年直到1840年的这段时间,中国在世界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曾高达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1840年以后,由于鸦片战争以及100多年的屈辱,中国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跌至大约只有3%到4%;这种情况基本上一直持续到毛泽东时代的结束;只有到了1978年,随着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才开始回升。1978年11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快步融入世界经济,今天的经济总量位居前三,2013年3月末外汇储备达3.44万亿美元。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城乡发生巨变,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迅速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推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原有高度集中的社会结构开始逐渐解体,中国社会走向了一个更加多元化的社会。今天的中国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经济增速下滑,通胀长期化,全球性金融危机持续,经济泡沫逐渐累积,经济结构亟待转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增加,改革阻力增加,人民对于贪污腐败和分配不公现象不满等。审计需要更加智慧地发现中国前进道路上出现的新问题并提供应对措施。 

(二)信息技术变化日新月异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新技术新事物层出不穷,每天都会有新的科学发现,新产品不断问世。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企业管理和政务服务,早已实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随着集成电路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中央处理器的运算速度越来越快,性能越来越强,体积越来越小。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正在走向融合,无线宽带接入技术茁壮成长,网络变得无处不在,网络将个人、企业和政府紧密联系在一起。诸如瘦客户端、下一代Web应用、IPTV、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主数据管理、IP呼叫中心和Web挖掘等概念的出现如雨后春笋,有的正在变为现实。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数据量呈现爆炸式增长。麦肯锡咨询公司认为: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不可否认,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一些弊端,如失业、不良信息泛滥、网络瘫痪、信息安全受威胁和高科技犯罪更加难以防范等等。审计需要更加智慧地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形势并充分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

(三)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在参考外国宪法的基础上,胡乔木同志提出设立审计机构以利于防止贪污浪费盗窃贿赂和其他各种不合法、不合理、不合算、来历去向不明的收支。同年修订后的宪法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监督审计。从1983年我国恢复审计监督制度,到2004年的一场“审计风暴”,让许多中国人知道还有个已经成立多年的审计机关,人们开始关注审计机关在做什么。一直以来,审计机关也在探索“什么是审计”和“为谁审计”等问题,深入探求审计的本质。前任审计长李金华指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要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刘家义审计长指出随着国家治理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方式的转变,国家审计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方式也在转变;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国家治理的模式决定了国家审计的制度形态。多年来,审计工作从关注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到关注效益性,关注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关注民生,关注宏观政策的贯彻落实,到推进法治建设,推动改革创新,服务科学发展。审计需要更加智慧地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并承担起服务国家治理的责任。

二、对智慧审计的理解

(一)关于智慧
智慧(智慧)一词的解释有多种。一是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新华字典》第十版)。二是指聪明才智,例如《墨子·尚贤中》:“若此之使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这应当是古人对智慧最初的理解。又如宋朝梅尧臣《桃花源》诗:“英雄灭尽有石阙,智慧屏去无年华。” 三是指梵语“般若”的意译。佛教谓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例如《大智度论》卷四三:“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四是指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现代汉语词典》)。在英语中wisdom一词与智慧的意思接近,《牛津高阶英汉双语词典》(第四版)中wisdom的英文释义之一为“experience and knowledge(shown in making decisions and judgments)”,相应中文释义为(在做决定或判断时表现出的)经验知识;英文释义之二为“good judgment,advisability,common sense”,相应中文释义为正确的判断,明智,常识。
智慧从哪里来?东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的理解。英语谚语“Experience is the father of wisdom,and memory the mother。”意思是经验是智慧之父,记忆是智慧之母。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关于智慧从哪里来还有一个小故事,一个年轻人问一个得道的老者:“智慧哪里来?”老者说:“精确的判断力。”年轻人又问:“精确的判断力哪里来?”老者说:“经验。”年轻人再问:“经验哪里来?”老者说:“错误的判断。”

(二)关于智慧审计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智慧审计是一个使得国家审计更加迅速、灵活、准确地为国家治理服务的系统。从科技发展角度看,智慧审计是审计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表现形态,避免从传统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发展过程中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智慧审计的目的在于积累国家审计的经验知识,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智慧,提高审计能力。智慧审计可以在审计计划、实施和报告三个阶段发挥作用,将每个审计项目从计划、实施到报告阶段的关键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都积累下来,为今后选择和开展审计项目做准备,为审计人员交流、借鉴和创新提供平台。
审计工作的实践性很强,目前由于一些问题的发现大都依靠个人或者借鉴他人的经验,特别是大要案线索的发现,故有的审计人员认为审计主要依靠经验打天下,过于强调经验的作用。反之,有的审计人员片面地强调科技的重要性,声称一些重大问题的发现都是依靠科技,尤其是片面地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这两种思想都不利于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片面强调经验会导致审计工作因人而异,片面强调科技会导致审计工作走入歧途。智慧审计不是片面地强调经验或者强调科技,反对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例如为联网而联网。智慧审计的出发点在于转变思想观念、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推进审计法治化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审计工作于信息化的融合。

三、怎样构建智慧审计

(一)以系统论为指导

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创立的。1932年他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37年他提出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直到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才确立这门科学的学术地位。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贝塔朗菲提出的一般系统论有以下主要观点:一是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是若干事物的集合,系统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整体性,但又不简单地等同于整体。整体性概念是一般系统论的核心。二是系统的有机关联性。系统的性质不是要素性质的总和,系统的性质为要素所没有;系统所遵循的规律既不同于要素所遵循的规律,也不是要素所遵循的规律的总和;但系统与它的要素又是统一的,系统的性质以要素的性质为基础,系统的规律也必定要通过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的结构)体现出来。也就是说,系统是要素的有机的集合。三是系统的动态性。系统的有机关联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系统的动态性包含两方面的意思,其一是系统内部的结构状况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其二是系统必定与外部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实际存在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动态是开放系统的必然表现。四是系统的有序性。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其动态的方向性都表明系统具有有序性的特征。系统的存在必然表现为某种有序状态,系统越是趋向有序,它的组织程度越高,稳定性也越好。系统从有序走向无序,它的稳定性便随之降低。完全无序的状态就是系统的解体。五是系统的目的性。系统的有序性是有一定方向的,即一个系统的发展方向不仅取决于偶然的实际状态,还取决于它自身所具有的、必然的方向性,这就是系统的目的性。
钱学森继承了贝塔朗菲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并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他认为处理复杂行为系统的定量方法学,是半经验半理论的,提出经验性假设(猜想和判断),是建立复杂行为系统数学模型的出发点。他特别指出,当人们寻求用定量方法处理复杂行为系统时,容易注重数学模型的逻辑处理,这样的数学模型看起来“理论性”很强,其实不免牵强附会、脱离实际。与其如此,倒不如从建模一开始就老老实实承认理论的不足,而求援于经验判断,让定性的方法与定量的方法结合起来,最后定量。他和于景元、戴汝为合作深入研究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并在1992年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的应用形式,即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构成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他将这种综合集成工程提炼成大成智慧工程,并进而上升到大成智慧学。徐匡迪在《学习钱学森的系统论思想》一文中指出综合集成思维贯穿钱学森科学研究的始终,就是把还原论思想和整体论思想结合起来的系统论思想。而把系统理论和系统技术应用到改造客观世界实践中,这就是综合集成工程。其实质是把专家、数据和信息体系以及计算机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人·机、人·网结合的系统,这样就能充分发挥人的思维、人的经验、知识和智慧,并把各种情报、资料和信息统统集成起来,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辅佐下,使定性的认识上升到定量的认识。
构建智慧审计应当以系统论为指导,促进审计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促进各要素有机整合,以充分调动每一个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一个审计人员的智慧,特别是集体智慧。

(二)从数据、信息、知识到智慧

英国的系统思维学者Gene Bellinger等人涉及知识管理领域研究后发现,对于知识、数据、信息和智慧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为此,Gene Bellinger等人进一步研究了著名系统思维学者和运筹学先驱Russell L. Ackoff的观点:人的意识可以分为五类,即数据、信息、知识、理解和智慧。数据是符号。信息是经过加工的有用的数据,回答关于谁、什么、何处和何时的问题。知识是数据和信息的运用,回答如何的问题。理解是解释为什么。智慧是有价值和可以理解。数据、信息、知识和理解与过去有关,它们是对过去的认知。仅有智慧是与未来有关的,因为它融入了想象与设计。拥有智慧,人们就能够创造未来,而不是仅仅掌握过去和现在。但是要拥有智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还必须具有对其他事物的认识。Russell L. Ackoff还认为:(1)数据未经过加工。它以简单形式存在,如果没有平台的支撑就没有任何意义;它能够以任何形式存在,可以是有用的,也可以是无用的;它的自身没有任何意义。(2)信息是通过某种关联而具有含义的数据;这个含义可能是有用的,也可能是无用的;在计算机学科中就是由数据组成的关联数据库。(3)知识是经过选择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知识有明确的作用;当人们记忆信息时,实际上是在积累知识;这种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是有用的,但不是为了某种目的,其中可能含有更多的知识。例如,低年级小学生知道“2x2=4”,因为他们积累了相关知识(即乘法口诀)。但是对于“1267x300",他们就无法计算了,因为没有相关的乘法口诀。如果要做出这道数学题,需要学习下一步的知识,需要认知和分析能力。在计算机学科中就是应用软件用于存储知识。(4)理解是一个或然的过程。它是经过认知和分析的。通过这个过程,人们可以通过以前掌握的知识获得进一步的知识和整合出新的知识。理解与知识的不同表现为“学问”与“记忆”的差别。有理解力的人能够采取有意识的行动,因为他们能够通过以前的理解整合出新的知识,至少是新的信息。也就是说,理解建立在已有信息、知识和对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之上。在计算机学科中就是人工智能系统具有理解功能,它能够利用所存储的信息和知识整合成新的知识。(5)智慧是一种推断和非确定、非或然的过程。它调动了所有的意识,尤其是人所具有的特殊的意识,如道德和伦理规范等。它使人们理解以前未曾理解的东西,以此来达到超越理解本身的目的。它是一种基本的哲学探索。与前四种类型不同,智慧回答关于没有答案或者不能轻易得出答案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可能是处于未知答案的时期。因此,智慧是通过人们的观察,判断是与非和好与坏的过程。计算机不具备这种功能,也将永远不会拥有这项功能。智慧是人类独有的能力。智慧需要灵魂,灵魂存在于人的心灵,存在于人的大脑。灵魂绝不是某种机器能够拥有的。下图表示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之间的转换关系。理解是各种转换之间的桥梁,理解融于各阶段之中。

图1  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之间的转换关系
Gene Bellinger等人认为:数据表示一种事实或对没有任何关联的事件的描述,如,下雨了。信息包含着对一些事件的关系和可能出现的后果的理解,如,温度下降到15 度,然后开始下雨。知识表现为一种模式,它进一步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情,如,由于湿度很高,气温下降,空气支撑不住湿气,所以下雨。智慧是对更多隐含知识的理解,它以知识为基础,智慧具有系统性,如,因为下雨条件具备所以下雨。这其中包含着对所有发生事件的理解,包括蒸发、空气流动、温度变化和正在下雨。

(三)智慧审计的模型

经过上面的研究后,我们尝试提出智慧审计的模型,如下图所示。智慧审计的模型是一个四层两翼的结构,由下至上分别是数据层、信息层、知识层和智慧层,左翼是信息技术支撑部,右翼是法律规范支持部。

图2  智慧审计的模型
数据层位于最低层,是智慧审计的基础部分,其功能是存储和共享审计工作所需的数值型数据和非数值型数据。数值型数据是指直接使用自然数或度量衡单位进行计量的具体的数值。如收入3000元,年龄20岁、考试分数100分、重量3公斤等。非数值型数据是指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已转化为可在计算机中表示的数据。数据层存储涉及审计服务国家治理所需的历史数据和最近数据,例如:与财政有关的预算数据、国库集中支付数据、总预算会计数据、非税收入数据、政府性债务数据和决算数据,以及涉及税收征管环节的数据;与金融有关的银行账户流水、贷款数据,金融证券交易数据;大型国有企业的财务收支数据、工商注册登记变更数据;机构代码数据;海陆空货运量数据;发电售电数据;房地产交易数据;社会保障数据等。
信息层的主要功能是存储和共享数据之间的关系。信息层能够表示数据的来源和去向,可以将数据有机的联系起来,提供一些经过组合计算的数据即重要指标。信息层可以方便地为审计人员提供各种信息。审计人员只需要输入关注内容的关键词,而不需要关心数据是如何存放的。例如:某公司在2011年获得的财政资金与银行贷款资金存在什么关系,某公司在2011年获得银行贷款资金与该公司金融证券交易量存在什么关系,某公司在2011年获得的财政资金与该公司的货运量和用电量存在什么关系。审计人员还可以获得一些涉及宏观经济运行信息,例如:全国银行贷款发放量与金融证券交易量的关系,全国财政支出与物价指数之间的关系,全国银行贷款发放量与政府性债务的关系,全国财政支出与海陆空货运量的关系,全国银行贷款发放量与工业用电量的关系。
知识层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和共享符合审计需求的有用信息。知识层能够处理显性知识,以及部分可显性的隐性知识,可以展现信息中蕴含的模式。审计人员可以掌握到信息中所蕴含的知识,例如:对工业企业而言,当银行贷款发放一年后,企业的用电量或者货运量一般会有明显增加;对出口加工型企业而言,当其出口货物量增加时,用电量会相应增加,反之亦成立。对于进口型企业而言,当其进口货值增加,其增值税销项金额会相应增加。审计人员从信息中也可获得宏观经济运行的知识,例如:当信贷增长量减少,工业企业用电量和货运量减少,全社会消费量减少,居民收入增加速度缓慢的时候,经济将出现衰退;当工业增加值增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一般贸易进口增长,商品房销售额增长的时候,营业税、进口货物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会相应增长。
智慧层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和共享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精确判断和建议。智慧层可以展示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中蕴含的原理,用于指导解决今后或即将出现的问题。例如:国家经济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巨系统,经济健康运行涉及的因素很多,如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措施之间是否协调配合,是否贯彻落实到位,实施效果是否良好。深入分析掌握中国经济运行的原理,经济社会运行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能够及时揭示、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种风险隐患。特别要国家层面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注意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企业相互拖欠资金、民间借贷、房地产等领域的风险,密切关注跨境资本流动、资产价格变动新情况,及时提出防范风险和积极应对的建议,帮助国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审计机关需要掌握国家经济运行的原理,深入了解历史和现状,才能精确地判断将来的发展趋势,以及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对策和建议。
信息技术支撑部的主要功能是为数据层、信息层、知识层、智慧层和各层之间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支撑保障。例如: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数据正在迅速膨胀并变大,审计机关一方面需要减少存储不必要的数据,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应对海量数据,数据层可以采用国际主流数据库软件帮助管理数据;在信息层、知识层、智慧层以及各层之间的联系需要用到人工智能技术,涉及语言的学习与处理、知识表示、智能搜索、数据挖掘、推理、规划、机器学习、知识获取、组合调度、感知、模式识别、软计算、不精确和不确定的管理、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等。如知识层需要运用知识获取和知识表示技术,源源不断地通过知识表示,将所获取的知识,存储在知识库中,进一步利用知识进行推理,求解问题。
法律规范支持部的主要功能是为数据层、信息层、知识层、智慧层提供法规和规范的支持保障。目前,审计机关难以持续获得财政、金融、企业的数据进行分析,一般只能获得一些单个审计项目的电子数据,比较零散,不具有延续性。虽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1]88号)要求被审计单位应当按照审计机关的要求,提供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电子数据和必要的计算机技术文档等资料;以及《审计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审计机关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运用电子计算机储存、处理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电子数据和必要的电子计算机技术文档,但被审计单位认为自身没有义务持续地向审计机关提供数据。因此,智慧审计的基础——数据层的建立面临困难,尤其需要法律的支持。此外,法律规范支持部还需要为各层表示、存储和共享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提供规范保障,避免无序存储和共享,以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四、总结

智慧审计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其建立是一个长期过程,绝非一朝一夕。随着人们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建立智慧审计将经历一个循环迭代、循序渐进的过程。国家治理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在建立智慧审计的道路上必将充满挑战,但对智慧审计的不断探索必将促进国家审计持续提升服务国家治理能力。(彭源  段文静)

参考文献
[1]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 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 自然杂志,1990,13(1): 3-10.
[2]Gene Bellinger,Durval Castro,Anthony Mills. Data,Information,Knowledge,andWisdom[EB/OL] . www.systems-thinking.org/dikw/dikw.htm. 2004-05-04.
[3]王德禄. 知识管理的IT实现  朴素的知识管理[M] .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
[4]刘家义. 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 全面提升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 在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2.
[5]荆宁宁,程俊瑜. 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J]. 情报科学,2005, 23(12) .
[6] G.贝林杰,D.卡斯特罗,A. 米尔斯. 数据、信息、知识、智慧[J].国外社会科学,2007,6.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