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完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把握的几个环节
姚海峰(湖北省宜都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12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效果进行监督、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一种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本文从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企业  经济效益  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效果进行监督、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一种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其审计的主要对象是生产经营活动和财政经济活动能取得的经济效果或效率,它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基本建设效果和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果的审查,评价经济效益的高低、经营情况的好坏,并进一步发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和途径。

    一、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

    经济效益审计着眼于未来,强调企业未来经济活动的改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对确保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经营活动内容日趋复杂,多元化的经营方式日渐突出,企业的规模急剧扩张,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必须跟上形势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开展效益审计,可以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
    (二)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审计体系的需要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基于财务审计之上的高层次审计,它从财务会计审计领域扩展到企业生产、销售计划和决策等领域,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既重视事后审计,还大力开展事前、事中审计,保证了审计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三)是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就需要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既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和合规,还要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达到让企业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减少损失浪费的目的,增强企业自我发展、完善的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提出与实施,与真正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还相差甚远,具体表现在:
    (一)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思想认识上的混乱现象,以及由此导致的工作上的种种偏差,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无固定标准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具有很大的弹性。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因事、因地而不同,这给审计工作形成很大发展空间的同时,客观上也造成了标准依据弹性化、人为化的问题。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范围相对狭窄
    目前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仍然是以财务收支审计内容为主,与严格意义上的经济效益审计还有距离。对到底开展什么项目的效益审计,效益审计范围延伸到什么程度,仍然存在疑问。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除了审计职能的局限性,还有审计人员思维方式和技术知识水平的限制。
    (四)计算机知识和信息系统运用不熟练
    目前审计人员往往对于计算机的核心系统不了解,难以发现利用计算机舞弊的现象。尤其是现代企业ERP系统全面实施后,企业的业务处理模式、管理模式和内部控制模式均发生了根本变化。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的对应关系逐渐变得模糊,原先从财务数据入手的审计方法难以发挥作用,审计人员面临更大的挑战。
    (五)审计效果难以实现
    尽管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了改进建议,但从实际整改情况看,并没有改变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同样的问题屡查屡犯,审计效果利用程度不高。

    三、完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把握的几个环节

    (一)转变观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审计人员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时,应将“查问题、追责任”的监督观念转变到“提建议、找措施”的服务观念上来。一方面,审计人员要转换观念,深入认识经济效益审计是查找、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促进企业正常运行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在深入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不断总结整理,探索和寻求经济效益审计的新经验和新方法,通过从审计实践中提炼理论,再利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
    (二)加强审计理论研究,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技术水平
    效益审计需要复合型的审计队伍,审计人员不仅应精通财务审计知识,还需要精通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是有效实施效益审计所必需的。这就要求审计机关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式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同时,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ERP相关模块的操作。审计人员要对ERP系统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验证输入与输出数据可信程度。要对系统内部控制的设置和遵守情况、系统内定义的信息转换规则等进行审计验证。同时,加大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大力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业务,开发针对ERP环境的审计软件,将ERP系统下的数据转化为便于查询、审计的数据。
    (三)重视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
    一是要制定周密细致、目标明确的审计方案。侧重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者必须统筹兼顾,选准切入点,依此来确定具体的审计目标、范围及重点。二是要注重审计调查,要充分利用财务收支审计,查明审计事项真相。只有在收集、了解和把握各方面资料的情况下,才能对审计结果作出科学的分析、衡量、评价,特别是涉及到的很多非数量因素的问题,都需要在审计调查中完成。三是要重视综合分析。不能仅仅就数查数,更主要的是要运用各种数据和这些数据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及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便发现问题、揭露矛盾,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办法和建议,并要及时反馈给被审计单位,促进及时整改,纠正决策执行中的偏差,使效益问题落到实处。四是要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计效益审计中涉及数据模型、统计抽样、数学分析等,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深化审计成果,有效整合审计资源,满足效益审计的需要。
    (四)建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效益审计不仅要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益从总体上做出评价,还要深入分析其经济活动的各方面和各环节,找出影响其效益的主要因素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益的方法和途径。因此,企业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也应相应地分为综合效益指标和单项效益指标两大类。综合效益指标主要由净资产收益率和社会贡献率组成。净资产收益率是从投资者获取净利润的角度对企业内部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社会贡献率是评价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国家、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能力的指标,从企业向社会所作的贡献角度评价企业外部经济效益指标。综合性指标是多种因素、多种措施共同作用的结果,审计时从各个因素中找出主要原因,有助于审计人员从总体上把握被审计单位的效益状况和发展潜力,为进一步的审查分析提供思路和导向。单项效益指标对构成综合效益的各个主要方面进行分项评价,分析某项资源的利用情况,或某一工作的效率、效果,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意见与建议,深入挖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包括反映生产经营状况的效益指标——销售利润率;反映财务管理状况的效益指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反映投资与研发状况的效益指标——投资报酬率、科技进步对净利率增长量的贡献;反映人力资源状况的效益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源价值率。
    (五)提高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程度
    企业经济效益评价结果是十分宝贵的信息资源,企业应充分利用,为加强宏观控制、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和调整经营战略服务。要运用经济效益评价堵塞企业经营管理的漏洞,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审计部门要加强后续审计的力度,确保审计成果。同时,对于成熟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项目,要及时加以总结,建立案例库或模型库,以便为以后或其他单位进行类似的审计工作提供范本。(姚海峰)

    参考文献:
    1.《效益审计的理论结构》 中国审计出版社  李敦嘉;
    2.《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人民邮电出版社  高岩芳;
    3.《制度变迁中的实践与思考》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秦晓;
    4.《最新国外绩效审计》 中国审计出版社  邢俊芳、陈华、邹传华;
    5.《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 中国内部审计杂志  宫传辉。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