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审计机关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之我见
侯俊华(湖北省汉川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11日】
字号:【大】 【中】 【小】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审计署在《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的重要目标,是审计理念的创新成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参考,笔者总结多年财政审计工作经验,认为县级审计机关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应坚持以审计创新为主线,从思想意识、审计成果利用、审计内容、组织方式和技术方法、审计管理等五个方面进行创新,做到“明确一个理念,树立两个品牌,突出三项转变,统筹四种资源,把握五个力度”,积极推进,提升财政审计工作整体效能。

    一、明确一个理念,拓展财政审计视野

    明确一个理念,即要明确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念,在思想意识上创新,拓展财政审计视野,指导审计实践。
    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审计机关以全部财政资金为内容,以财政管理审计为核心,以政府预算为纽带,统筹审计资源,有效整合审计计划,有机结合不同审计类型,从宏观性、整体性和建设性层次整合审计信息的财政审计工作体系。相比传统的财政审计,财政审计大格局的任务定位更明确、组织计划更周密、关注内容更全面、实施方式也更灵活,极大的拓展了财政审计视野。在审计工作实践中,要通过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切实完善财政审计监督体系,将全部政府性资金都纳入审计视野,使所有接受、使用政府性资金的单位、个人、项目都成为审计对象,并结合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全程监督,重点发现其中带有全局性、体制性和制度性的问题,以及科学统筹各部门财政审计工作,逐步实现传统财政审计工作的“转型升级”。

    二、树立两个品牌,综合利用审计成果

    树立两个品牌,即树立“两个报告”和“审计要情”这两个品牌,在综合利用审计成果上创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两个报告”即预算执行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是全面反映财政审计大格局成果的主要载体。要紧紧围绕“两个报告”的主题思想,把握重要性原则,按照报告主旨要求取舍综合材料,对不同主题的分项审计报告进行整合和专业分类,围绕财政审计的宏观性、全局性目标,“两个报告”的主要内容由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情况改为财政资金运用审计情况,关注资金使用绩效,综合反映财政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体制、机制、制度性问题,提出具有宏观性、建设性和前瞻性的审计评价和改进建议,不断提升“两个报告”的影响力。
    “审计要情”也是财政审计大格局理念下反映审计成果的有效载体。应坚持从体制、机制和管理层面抓住苗头性、普遍性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向市委市政府提交针对性强、质量高的审计要情,使审计建议转化为工作成果,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三、突出三项转变,维护经济安全

    突出三项转变,即通过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实现从单纯的财政财务收支向宏观管理审计转变、从关注一般预算资金向关注全部财政性资金转变、从以真实合法性审计为主向真实合法性审计与绩效审计并重转变,在财政审计的主要内容上创新,注重审计高度和深度,从而促进财政管理规范有序,促进实现财政的公开、公平、合理、有效,达到维护经济安全的目的。按照“财政资金运行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将“维护经济安全,进而推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作为财政审计工作的终极目标,所有财政资金审计项目必须达成这一目标,揭示和防范经济运行中潜在的风险,彰显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四、统筹四种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统筹四种资源,即统筹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项目资源,为财政审计提供人才、后勤、方法和组织方面的保障,在审计组织和技术方法上创新,从而有效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一是统筹人力资源,提供人才保障。在开展同级预算执行审计时,要求审计人员不分科室,统一调度,既分工负责,又相互配合,实现全局一盘棋、整体联动,发挥团队优势,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形成以预算执行审计为主线,以专项资金审计为重点,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审计为基础,以其他专业审计为补充的审计模式,实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为审计项目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有效缓解基层审计机关人少事多、对口专业审计力量严重不足等问题。
    二是统筹信息资源,提供后勤保障。实行通报、交流、调度制度和审计信息例会等制度,创建审计案件证据线索备案平台,有效地利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要线索,实现信息互通,成果共享,形成合理配置、利用和共享审计资源的良好局面,有助于财政审计大格局项目的有效推行,为审计项目的实施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不仅能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充分利用审计成果资源,有利于直接发现问题,降低审计工作风险。
    三是统筹技术资源,提供方法保障。在审计程序上,重视调查了解,编写符合单位实际、操作性强的审计方案为工作指南,整合各项目的审计内容,确保各项目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不偏离预算执行的主题,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在审计手段上,实现传统手工审计转为计算机审计和手工审计相结合,广泛应用AO和OA系统交互,运用计算机开展审计,采取直接运用AO系统实施审计、运用SQL Server等数据库软件实施审计、运用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软件实施审计等多种形式对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审计的重点疑点,使审计工作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质量和效率,扩大审计成果;在审计方式方法上,突出灵活性,注重突出重点,发挥审计调查的作用,加大涉及民生方面的转移支付资金和专项补助资金的延伸审计力度,对重大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行全程跟踪审计,实施送达审计等等。
    四是统筹项目资源,提供组织保障。在计划安排上,围绕目标定位,充分体现以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为主题和满足“两个报告”需求这条主线,合理安排审计项目,形成主次分明、相互联系、统分结合的一个整体,实现审计计划的科学管理,而不是不同项目的简单叠加。

    五、把握五个力度,提升审计工作的整体效能

    把握五个力度,即抓住主要矛盾的力度、提高审计质量的力度、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协调各方关系的力度、督促落实整改的力度,在审计管理上创新,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提升审计工作的整体效能。
    一是要把握抓住主要矛盾的力度,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审计工作中应及时把握热点、关注焦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学会对现行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疏理,透过现象看本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查处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分析原因,控制解决问题的节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要把握提高审计质量的力度,提升审计风险防控能力。财政审计大格局构建中,审计内外环境的变化将带来新的审计风险点,风险不仅存在于财政资金运动的各个环节,还可能存在于几个环节之间,研究制定出台对预审期间的调查了解、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审计实施过程的监管、审计报告的编制和审计项目的审理提出全面质量控制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和审计质量,提升防控审计风险能力。
    三是要把握审计队伍能力建设的力度,创新人才培养。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一项需长期探索的系统工程,需要诸多精通业务、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具备高超调研分析能力的复合性审计人才,要求审计人员站在更高的层面看问题,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因此,必须加快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速度,着力提升审计人员的五种能力,即审计业务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拒腐防变能力,创新人才培养,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使人才结构适应于公共财政体制下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要求,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四是要把握协调各方关系的力度,强化整体合力。财政审计大格局涉及的子项目多,结构复杂,为了服务于“两个报告”的内在需要,在推进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过程中,在审计部门内部,注重协调好财政部门审计、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的关系,强化整体合力。财政部门审计是龙头,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是必不可少的两个分支。对财政部门的审计应起到对两个分支审计的指导作用,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应紧紧围绕财政部门审计的需要开展审计工作,要共同围绕同一年度的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实施审计,从不同的专项资金和不同的审计对象的角度,揭示财政体制不健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共性问题,其审计内容、审计成果应相互衔接、相互联系,形成同一整体有机结合的不同分支。
    五是要把握督促落实整改的力度,巩固审计成效。为了突出财政审计大格局成效,应把对审计整改落实情况的检查和反馈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审计阶段,能整改的问题要求被审计单位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问题酌情限期整改;在审计结束后,定期进行回访,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以提高审计成效。此项工作应积极寻求当地政府的支持,着力建立健全和完善审计整改制度,如审计整改报告制度、审计整改联动制度、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制度、审计整改问责制度、审计整改结果通报和公告制度等等,探索建立审计整改工作的长效机制和联动机制,进一步推动政府法治化进程。

    总之,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审计工作的一种理念,必须落实到审计工作实践中去,审计人员要用创新意识推进财政审计大格局,不断地总结和完善财政审计大格局审计组织方式、技术方法、审计管理、审计成效等方面内容,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努力推进财政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侯俊华)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