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审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魏长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3日】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文化是审计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事业赖以生存的基础灵魂。当前,国家审计正处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的关键时期,审计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推进审计创新转型、凝聚审计力量、实现审计科学发展、彰显免疫系统功能等无疑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进一步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已成当务之急。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下有些基层审计机关对审计文化的理解和实施还存在着种种误区,亟待澄清和校正:

    一是内涵的片面化。认为审计文化就是指审计精神文化,而忽视了审计制度和物质层面的文化,更有甚者,有人片面地认为审计文化就是审计干部业余文化生活,比如唱歌跳舞、打球摄影之类的活动,这些都是对审计文化内涵的误解。审计文化建设的内容远远不止于此,其内涵极其丰富,包括价值观念、规范制度及其具体化的物质实体等内容。
    二是实施的形式化。有些基层审计机关没有将审计文化作为促进审计机关科学发展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思想,而是作为一种装饰来对待,满足于提几条口号、贴几条标语、确定一个标志,认为这就是审计文化建设了,常常用来应付方方面面的检查和评比。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效果,往往成了“墙上”的或者“纸上”的文化。看上去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收效甚微。
    三是行为的短期化。众所周知,审计文化建设是一种无形资产投资,需要多次的长期的投入,方能逐渐培育出优秀的审计文化,投入的回收同样也不可能在短期内一次完成,而是具有明显地滞后性,呈现不断回收的特点。但有些基层审计机关并没有把审计文化建设作为一种促进审计事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来谋划,持之以恒地扎实推进,而误以为是凑热闹、走形式的短期行为。
    四是建设的雷同化。审计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有共性,也有自己鲜明的独特个性。在文化热的推动下,有些基层审计机关不是在总结传承自己优良文化和管理经验基础上,结合时代的需要和环境的变化,推进文化创新,彰显自身的文化个性,反映审计工作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而是盲目效法照搬其他文化的内容,从而导致国家审计文化缺乏个性特色,不能与其他文化区别开来。
    五是主体的高层化。有的审计机关认为审计文化建设是高层领导的事,与普通审计干部无关,没有形成上下联动、齐心协力的浓厚氛围。只是由领导班子制定审计文化建设的目标、方案、实施步骤等,或是列出几条口号让相关科室去操作,或把审计理念和各种规章制度编印成审计文化手册,印发给审计干部,就认为全面导入了审计文化建设,这是对审计文化建设的又一种曲解。

    上述的种种情形,对审计文化的健康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笔者以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求实效。

    一要编制审计文化长期规划。建立审计文化战略实施的计划体系,将审计文化战略方案分解为各种短期计划、行动方案和操作程序,建立组织机构,明确责任任务,确保审计文化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要健全审计文化长效机制。健全责任机制,明确工作规范,强化监督检查;健全奖惩机制,把审计文化建设作为年度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与审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健全评价机制,评估审计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健全保障机制,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审计文化建设提供经济保障。
    三要充分发挥主体地位作用。要充分发挥审计领导的率先垂范作用,审计领导只有大力倡导和培育审计文化,并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和自身形象以身示范,方能有力带动审计文化的建设。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审计干部积极性和主动性。准确把握审计干部全面发展的要求,通过建立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审计干部的活力和潜力,把个人发展与审计事业发展统一起来。
    四要不断丰富审计文化内涵。坚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摸索符合时代发展的审计文化的内涵。要突出增强“三种意识”。一是责任意识。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切实加强对政府部门履责情况和资金使用绩效情况的审计监督。二是服务意识。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做到在服务中实现有效监督。三是民本意识。始终把关注民生作为审计的重点。突出对民生民享民用项目的审计监督,关注民生,保障民生。
    五要构筑审计文化互动模式。审计文化建设要积极动员广大审计干部踊跃参与、身体力行,同时还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充分理解、配合支持。要形成审计机关和社会各界互动的格局,让审计干部和社会各界都能自觉地参与到审计文化的建设中来。审计机关对外要树立公开透明的形象,大力推动审计政务公开;对内要提高审计管理水平,增强审计干部的向心力。长此以往,必将凝练成先进的审计文化,有力推动审计事业的持续发展。(魏长华)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