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国家审计精神文化
张贺(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6日】
字号:【大】 【中】 【小】
    
    国家审计文化问题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从审计实践出发,特别是从中国审计实践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出发,对审计文化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现从以下方面阐述国家审计精神文化。
    一、国家审计文化的内涵及基本构架
    国家审计文化是指国家审计在其组织职能的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风格和环境的总称,作为文化这个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国家审计文化是一定时期人类文化在审计领域的反映.也是一定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审计领域的体现。不同国家或虽同国但处于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国家或虽同国但处于不同地域所构成的国家审计文化也各不相同。
    中国的国家审计文化有别于中国的内部审计文化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文化,它是指国家审计组织和广大审计人员在长期的审计实践过程中逐步培育和发展形成的以社会主义公共文化为基础,能够综合反映审计职业特点的共同的价值取向、精神、道德、作风、意识、行为、制度、物质等因素的总和。
    中国的国家审计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复合体,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一是审计物质文化,包括审计环境、审计条件等。二是审计制度文化,包括审计纪律、审计规范和审计法规、条例等。三是审计精神文化,包括审计价值观、职业道德和思维方式等。以上三个层次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
    二、国家审计精神文化
    审计精神文化在审计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理论上,它包括审计价值观念、审计思维方式、审计职业道德等内容。国家审计精神文化,以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和推进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为核心理念。
    (一)审计价值观念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国家审计价值观是指审计工作所追求的目标和所希望发挥的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国家审计的职能定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依法维护财政经济秩序。由于法制不完善,新旧体制转轨和落后观念影响等多方面的原因,财政经济领域的不规范现象还将长期存在。随着财政、投资、金融等各个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应当从现行制度、体制的实际状况出发,认识新形势下财政资金运行情况的新特点和违法违规问题新的表现形式,不断加强审计监督,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依法加强对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过程的监督,促进资金的依法合理使用,不断优化支出结构。依法保证对农业、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入,保障各项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依法揭露财政经济工作中重分配、轻管理,由于管理混乱或盲目决策影响资金使用效益、导致损失浪费的问题,促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及其收益管理使用机制的建立和形成。依法加强对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审计,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防范金融风险,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健康运行。
    二是依法查处违法违纪行为,促进廉政建设。通过发挥审计的独特手段和作用,发现和查处各种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违法犯罪行为,促进廉政建设,是审计工作的重要使命。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围绕经济发展责任、经济决策责任、经济管理责任、执行经济政策责任、监督责任和遵守廉洁自律规定的情况,评价领导干部应负的经济责任。
    三是为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深化改革发挥促进作用。对财政、财务行为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是审计法规定的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能。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对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思维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审计不应停留在对问题的揭露上,应当对那些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制度、体制、政策层面上查找原因,提出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完善政策、深化改革、堵塞漏洞、理顺体制的建议,为各级政府加强管理、完善决策机制、深化改革发挥参谋助手作用。这是审计工作发挥作用、提升价值、拓宽职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
    四是通过审计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审计监督的主要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活动,而财政、财务的管理权是各级政府及其各部门行政职能和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职能配置的不合理性、行政行为的不合法性甚至对权力的滥用,往往会在财政、财务活动中体现出来。加强审计监督,无疑是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的重要途径。
    五是通过审计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对各级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应当是国家审计的重要目标之一。审计机关为了达到通过审计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标,应当在审计和审计调查的指导思想、审计的组织方式、审计方法和手段、审计对象和重点的确定、审计方案的编制、审计实施过程、审计发现问题的认定与处理、审计建议的提出、审计成果的运用等各个环节采取相应措施。
    (二)审计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通俗的讲,思维就是思考的维度,就是遇到问题你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思维方式应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新的经济形势下,审计人员应当转变观念,寓服务于监督之中。 具体到审计实践中就是要牢固树立“民本审计观”。时刻牢记和躬行实践党的宗旨,把对人民群众真挚、深厚的感情,融化到审计工作中去,要高度关注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审计事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真正从思想上解决好为谁审计、审计谁、怎样审计的问题。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法为民所执。同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深层次问题,为政府和管理机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宏观管理和调控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审计员仅仅满足于就账论账,就事论事,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立足账本,目光长远,去论制度、论机制、论体制、论政策、论管理、论效益,从而真正成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推进器”。
    (三)审计职业道德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指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职业品德、职业规律、职业胜任能力和职业责任。
    1.审计人员职业的基本品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依法治国,审计应当依法进行。明确“依法审汁”是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品德。所谓依法审计就是依照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审计工作。即执行审计工作必须以审计法和其他相关法规为依据,不能超越职责,权限和法定程序,在具体工作中,应当遵守国家审计准则,并以此作为审计工作质量的评价标准。为了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圆满地完成审计工作任务,审计人员在办理审计事项时,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合理谨慎、职业胜任、保守秘密、廉洁奉公、恪尽职守。
    2.审计人员执行审计职务应当坚持独立性。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保持职业谨慎,要求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防止主观片面,还应当排除一切干扰,坚持独立性,才能提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为奖优罚劣提供依据。
    3.审计人员应当遵守严格的纪律。审计人员在执行公务,办理审计事项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回避;应当忠诚老实,不得隐瞒或曲解事实;应当保持职业谨慎,不得对没有证据支持的、未经核清事实的、法律依据不当的和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发表审计意见;特别要求在作出审计评价、提出处理处罚意见时,应当依法办事、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得偏袒任何一方。
    4.审计人员应当具备职业胜任能力。国家对审计人员要求很高,责任很重,职业稍有不当就会影响各方合法权益,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带来严重后果,所以审计人员应当具备职业胜任能力。
    5.审计人员应当承担职业责任。审计职业涉及有关方面的合法权益,因而审计人员应当承担职业责任,甚至法律责任。审计人员对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未经批准不得对外提供和披露。执行职务时,应当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审计工作纪律和廉政纪律,应当维护国家审计权威,不得有损审计机关形象的行为。审计人员应当维护国家利益和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
    6.审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要求。
    综上所述.审计文化是变革时代国家审计发展的基点。国家审计职能的确定及发挥作用则依赖审计文化的选择和定位,只有树立科学的审计文化观和形成新的价值理念,国家审计才能迎接时代的挑战,才能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获得更大的发展。(张贺)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