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田添(审计署驻广州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1日】
字号:【大】 【中】 【小】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经济和社会关系的重大结构性变迁必将产生大量的经济和社会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不能在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自我矫正,需要国家通过各种治理手段进行干预。这就要求国家治理必须在转型中能够保持基本运转和自我调适,进而有效控制和缓解社会矛盾,使我国实现适应于中国国情的市场化和民主化的顺利转型。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对不断改进和完善国家治理,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经济社会转型对国家治理提出的挑战和任务要求
    国家治理就是通过配置和运行国家权力,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控制、管理和提供服务,确保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利益,维护人民权益,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科学发展。国家治理的本质在于通过其属性及职能的发挥,协调和缓解社会冲突与矛盾,以维持特定的秩序,实现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在急剧的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国家治理的能力往往是滞后的。迅速的市场化、民主化进程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对国家治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经济社会转型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和反腐倡廉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权利的特性上看,由于行政权力所固有的扩张性、侵害性和破坏性,容易诱发行政权力脱离正常轨道,在权利范围外谋求自身利益。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入,市场经济的规范运行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但同时也诱发了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张和异化。这是因为,转型期行政在微观经济领域对市场的干预比较明显,政府职能部门和掌握实权的政府官员控制着稀缺性生产要素,决定着各类优惠政策,有的甚至拥有比传统体制下更大的资源配置权,驱使一部分市场主体采取非正当手段获取资源和财富,向权力“寻租”,这就为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提供了土壤和条件。加强对权利的监督制约,强化问责和责任追究机制,减少和防范腐败现象,成为国家治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经济社会转型对政府政策的科学化水平和执行力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就市场经济本身而言,它的发展轨迹是周期性的,有增长就有滞涨甚至经济危机,需要国家进行及时和适度的干预。比如,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的经济转型遇到了地方经济割据、“重复建设”和经济泡沫化等问题。经济发展使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而转向了“剩余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在竞争中陷入“困境”。国有企业的转制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现代管理体制改革遇到政府主管机构的掣肘。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周期性地遭遇了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国际贸易摩擦和2008年以来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冲击,等等。所有这些困难、挑战和危机并不都能通过市场来解决,必须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及时和适度的具体政策干预来化解。这就要求政府不断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水平,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加强政策监控和信息反馈。
    (三)经济社会转型对政治民主化程度和政策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社会的阶层分化、加深贫富差距和阶级冲突。急剧的城市化过程,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多种方式尤其是流动人口或农民工的方式进入城市,而城市身份认定和城市福利体制的排他性对他们的工作机会、工资收入以及在城市的生活状况都产生了不公平的影响。同时,大量可耕土地的流失,也产生了严重的失地农民问题。在城市,传统的土地征收政策和市场的土地招标转让办法形成的高额土地价差成为许多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这种市场化转型中新旧制度转换的社会成本——居高不下的房价,主要由城市居民所承担。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一方面推进政治民主化,改善公共参与环境,推进信息公开,使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更为有效,便于社会问题迅速转换为公共政策问题,尽快进入政府议程而得到有效的解决;一方面通过重大的政策结构调整,逐步建立有效的社会政策体系,以此来解决诸多的社会分配和公共服务等民生问题。
    二、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转型时期,国家审计通过监督制约权利运行、促进宏观调控政策目标实现、推进民主法治和保障人民利益,发挥着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在不断完善国家治理,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 监督制约权利运行,推动反腐倡廉建设
    “人民通过法律,把权力、责任赋予和委托给人民意志的代表——国家,国家再用法律形式把这些权力和责任分解给代表国家在某个方面行使权力、履行责任的公共权力机关。其中,对公共资源、公共财政、公有资产等的配置、管理、使用的权力和责任,赋予和委托给了某些公共权力机构及其权力人。”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系统中的监督控制系统,其基本职能就是对国家财政和公共资金配置的决策权与执行权进行监督,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将政府机构和官员的权力约束在人民对其授权的范围之内。通过加强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权力行使情况的审计监督,将政府和官员履行受托责任的程度和水平公开披露,并将审计结果作为考察和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促进权力与责任匹配。通过揭示和分析违法违纪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查找制度上和管理上的漏洞,更好地从机制上、源头上惩治和预防腐败。
    (二)促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目标实现
        转型时期,国家往往会制定一系列指导原则和具体措施对经济活动进行的有意识的干预,旨在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解决经济社会问题。每一个阶段出台的政策都要经过决策-执行-评估-监控的过程,而政策制定过程又包括了发现问题-搜集决策信息-制定政策。一般来讲,政府决策必须建立在决策信息真实的基础上,决策信息的真实与否决定了政策是否体现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并实现预期目标。国家审计能够通过审计或审计调查,反映某些地区、经济领域、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总体情况,检查决策信息的真实性,并及时反馈给决策系统,促进决策系统及时修正决策。在监督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哪些经济主体的行为偏离了宏观调控方向,以及对实现宏观调控政策目标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通过要求被审计单位纠正行为,来保证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进一步促进政策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 推进民主法治,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国家政策更加体现社会公平和公正,公民有更加便利的政治参与渠道来表达意愿和得到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的保护,政府体系应该更具有对社会的责任性和在行政管理上的有效性,人民群众更需要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国家审计作为民主法治的产物,是推动民主法治的重要工具。这是因为,在近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国家审计是代表纳税人对政府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监督。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推进民主法治的进程,代表公众的意愿,让政府接受公众或纳税人的监督,用公众的民主监督推动政府执政为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也是社会民主化法制化转型时期,国家审计能够通过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促使其公开、公正、公平、高效;通过对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审计,促使政府规范支出、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通过揭露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促使政府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深化财政体制改革;通过健全审计结果公告和信息发布制度,推进信息公开,扩大公众的知情权,为公众参与国家公共领域治理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引信息、客观的评价标准;通过加强对重点民生工程和资金的跟踪审计,促进公共资源、公共资产、公共服务公平合理分配,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转型时期国家治理需求下的国家审计工作着力点
    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治理目标,国家审计的任务、重点必须随国家治理的任务、重点的转变而转变,将如何监督制约权利运行、促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目标实现、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转型时期工作的着力点。
    (一)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对权利的制约和监督
    现阶段,国家审计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加大揭露、惩治腐败的力度,促进领导人员依法行政。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深化创新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由监督微观财政财务收支向评价宏观经济行为拓展,向领导干部经济决策、管理、执行和监督等领导行为的科学、合规和有效性检查延伸。不仅关注资金流向的痕迹,更关注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轨迹。比如,可以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基础,围绕领导干部履责情况,关注科学发展观落实情况、民生资金使用情况、决策的科学性情况;以政府负债为重点,检查领导干部有无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造成超过偿还能力债务的问题。二是构建经济责任审计问责监督机制,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全面督查落实。对领导干部的违规行为界定直接责任、主管责任或领导责任,向组织部门、纪检监察、公检法等有关部门提出责任追究依据和建议。同时,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问题责任追究结果存入被审计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和组织考核档案,作为领导干部廉政谈话和干部选拔、任用的依据之一。三是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机制,把领导干部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资产、资源的有关信息公布于众,将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形成监督制约的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和对权力监督制约的作用。
    (二)加强政府绩效审计,促进宏观调控政策目标实现
    实施和发展绩效审计,有利于促进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公共资源是由政府来管理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是弥补市场的缺陷,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由此而形成公共财政制度。资源配置职能是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公共财政的管理上,政府干预、调节经济的职能主要也是通过公共财政,特别是通过公共支出来实现的。对政府开展绩效审计,实质上就是对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组织运用财政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和评价,并对其实现既定目标的程度和所造成的各种影响进行报告,为决策机构提供相关的评价意见。加强政府绩效审计,一是要选中切入点,紧紧围绕落实国家宏观政策、现行体制、机制、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环境等热点问题,增加年度计划中单独立项的绩效审计项目数量。二是找准分析点,重点关注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情况、经济结构调整以及财政资金的支出结构、使用效益和政策执行效果,促进中央财政有效发挥均衡基本公共服务职能。三是增强时效性,对中央宏观经济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的执行情况、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科技和自主创新投入资金等及时开展跟踪审计,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
    (三)加强民生审计,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治理的最终成效要体现在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着重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意味着,在下一个五年里,党和国家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下一阶段的审计工作要更多地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把关系到民众生计、生产、生活的内容纳入审计视野之中。加强民生审计,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民生审计理念,要充分认识民生在国家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柱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支撑作用,提高对民生审计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要不断扩展民生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始终把监督检查国家关于民生和资源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作为重要内容,高度关注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三农”、城市低收入群众以及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养老问题;救济、救灾、扶贫等社会救济基金的征集、管理和使用问题;下岗再就业、农民工工资发放等就业问题等。三是要与经济责任审计和政府绩效审计有机结合,一方面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这个载体,促进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从而更加服务民生、保障民生、促进民生;一方面通过揭示和反映政策设计、项目设置不合理以及落实惠民利民政策不到位、政策目标未实现等问题,分析和查找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和管理漏洞,促进健全体制、完善机制、规范管理,从根本上提高经济社会肌体的“免疫力”。(田添)
    
    参考文献:
    [1] 刘家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的讲话.审计情况通报,2011(14)
    [2]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博士论文,2011
    [3] 许和隆,《冲突与互动:转型社会政治发展中的制度与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4]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 徐湘林,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中国的经验,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