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家审计在风险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杨宁宁(审计署驻广州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16日】
字号:【大】 【中】 【小】

    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刘家义审计长提出了“审计实质上是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观点,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这是从新的高度对国家审计进行的科学诠释和重要定位。如何深入理解和定位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特别是在风险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
    一.风险社会理论
    1986 年,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提出“风险社会”概念,强调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推动,社会公众切身地感受到生活在因市场经济、先进科技和官僚行政等现代性带来的风险之下,以及由此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挑战。而进入21 世纪以来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 SARS、禽流感等公共卫生疫情,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等风险接连不断,昭示着风险社会的来临。
    风险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公共风险的增大并居于主导地位。公共风险具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内在关联性,即公共风险的作用对个人来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二是不可分割性,即任何个体都无法游离于公共风险之外。公共风险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应对,人们一般把这一领域的风险分为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类,或者如吉登斯所提出的外部风险和人造风险。来源于外部的、因为传统或自然的不变性所带来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如地震、洪水、海啸等;而人造风险是由于人类行为尤其是不断发展的知识、技术和制度安排对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如生态、化学、基因、核风险等。风险给社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1) 影响经济运行和发展,包括生产和服务中断、财政支出增加、市场秩序混乱、消费者信心不足、投资减少、债务增加等。(2) 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行,包括社会环境恶化、社会关系受到影响、社会信念体系动摇、公众心理状态紧张等。(3) 造成政治上的影响,如政府形象受损和公信力下降、政府正常计划被打乱、国家和地区稳定受到影响、国际关系紧张甚至出现冲突和战争等。
    风险所带来的影响似乎更多是负面的,但从发展的角度而言,风险也隐喻着新的发展机会。如果应对得当,风险所导致的影响和压力就可能转化为变革的推动力和催化剂。对于政府而言,风险的存在也具有改进政府管理、改善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正功能。
    二.我国风险社会治理面临的现状
    当前,我国处于传统风险、现代风险、转型风险同时并存的时期,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存在,并很有可能演变为公共危机,影响正常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但据《2007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道,根据城乡居民的看法,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失业问题”和“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是最突出的三大社会问题。
    (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不平衡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利益分配不均和利益分化加剧,滋生了社会风险。经济上,部分地方出现了片面追求GDP 增长,忽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社会阶层上,社会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加大,甚至出现了一定层面上的对立;道德上出现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信仰危机。这样,不同社会主体在利益分配上出现不平衡,并加剧了矛盾和冲突,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和缓解,极易引发社会冲突和社会动荡。
    (二)城市化进程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中国社会的贫富差别、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愈演愈烈,存在着极大的社会风险。已经深刻分化的社会在城市化进程中形成了更加尖锐的分化。其主要表现是:迅速展开的城市化过程,把不断扩大的社会分化压缩在越来越窄小的城市空间里。一方面,城市化要大规模开发城市资源,在土地、资金和人力的大规模运用中,少数精英获得了丰厚利益,变得越来越富,而多数普通市民因为城市规模扩大、生活成本提高,却走向了相对贫穷;另一方面,城市化把大批农村劳动力吸引到城市建设中,更为严重的是,中国社会的一些主要群体如工人阶层(包括身份依然是“农民”的工人)和农民阶层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弱势化趋向,这意味着低收入群体人数所占的比例太大,消费市场必将长期萎靡,内需拉动力明显降低,进而严重地降低中国发展的持续推动力。
    (三)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导致成熟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缺失。中国社会转型期特征是社会风险的另一重要产生根源。第一,在中国现阶段,社会利益结构正在进行大幅度调整,人民民主意识逐步增强,在当前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的情况下,老百姓通过正常的渠道无法维护自己的利益,就容易采取违法的或者极端的方式。第二,社会经济领域往往缺乏正常的秩序和健全的规则体系。一方面在社会、经济领域往往会形成大量的越轨行为,形成社会失序现象;另一方面在社会心理的层面上,社会焦虑往往会放大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感受加剧对社会问题的不满。
    三.国家审计构建风险社会管理的途径
    从防范和控制社会风险角度出发,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免疫系统”,国家审计应当建设和完善其功能,真正发挥经济监督职能和风险预警防范作用。
    1、国家审计要完善社会监督职能。国家审计的审计职能作为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从风险预防的视角优化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从源头上避免体制和政策风险。审计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从制度和机制上解决问题,促进改革,推动制度建设。从制度建设着手,创新审计制度,充分发挥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保证作用。国家审计应紧紧围绕国家的经济工作中心,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监督力度,坚持把揭露问题与规范管理、促进改革结合起来,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层面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使政府部门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逐步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体制改革。
    2、建立和完善审计风险预警系统,为了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就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要熟知国民经济的运营环境,研究市场运行状况、技术发展、机构组织设立和相关制度协调等多方面的中观、宏观风险,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立足于对审计风险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捕捉潜在的风险点,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对社会风险形成全方位、深层次、立体化的监督,从以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预警和免疫系统的保护功能。
    3、改进和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和审计管理模式。在组织方式上,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组建一支数据分析专业化队伍,通过集中分析电子数据,准确定位,做到防范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漏网,及时揭露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应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宏观调控,围绕风险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社会转型领域存在的倾向性、重要性问题,开展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同时,按照审计质量控制流程,建立项目管理平台,实施科学的审计项目管理,提高审计质量;以系统论为指导,以内控制度为导向,积极探索风险审计方法。
    4、积极寻求与相关行政职能部门、组织的合作,将专业的会计、审计、金融、信息技术知识与研究风险社会机理和特点等结合起来,形成防范和控制社会风险的免疫合力。要切实履行经济高层次监督的职责,积极加强与经济监管部门、纪检司法部门、财政税务部门等其他监管机构的沟通、交流,形成专业互补优势和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并有效利用打击经济犯罪的协调合作平台,形成打击经济犯罪、维护经济安全的合力,达到提升和整合国家免疫系统能力的效果,从而有效的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杨宁宁)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