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当前社会保障审计的现状、难点和对策
罗朝芳(审计署京津冀办)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4日】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保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社会关注度日益提高,国家和民众对如何发挥社会保障资金的保障民生作用,提出较高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发展,审计机关必须转变审计目标,审计方式方法、审计的技术手段和组织方式。在关注社会保障资金的真实、合法、安全可靠的基础上,更加关注资金的使用绩效,在体制上、机制上提出审计建议,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保障民生资金健康有效运行,使党和政府的利民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审计工作实践,对当前社会保障审计的现状、难点和对策等问题浅议如下,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社会保障审计的现状
    随着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保障审计工作也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1998年审计署设立社会保障审计司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审计工作发展更加迅猛。通过近二十年的实践,我国社会保障审计的基本框架体系已经建立,社会保障审计的分工更加严密。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审计包括社会保险资金审计、社会救济资金审计、社会福利资金审计和其他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等四个方面。
    审计机关通过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管理、分配、使用等各个环节审查,了解社会保障资金的计划安排、实际使用和结存情况,审查资金管理和使用各部门、资金运行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查错纠弊,揭露系统性、体制性的缺陷,既有助于国务院及相关单位及时了解社会保障资金的增减和变动趋势,全面掌握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行情况;又有助于政策制订部门全面掌握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情况,在适当的时候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社会保障审计的难点
    (一)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社会保障审计工作缺乏应有的法律基础。立法先行和规则先行是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普遍遵循的原则,我国也不例外,到目前我国才出台了一部规范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的法律。至于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等方面的规定大多数是通过各种行政性文件和部门规章发布的,这些行政性文件和部门规章缺乏法律权威和制度刚性,灵活性、随意性较大,致使在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中不时会出现政策之间互相冲突的现象,不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审计工作是依法工作,这种情况也使审计机关缺少应有的法律基础和基本条件,对审计对象的合法性评价比较困难,对违规问题的定性依据不充分。
    (二)社会保障资金点多面广,难以全面把握。社会保障审计涉及的资金和对象庞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社会保障资金覆盖面广,随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推进,社会保障几乎覆盖了所有人群。
    二是社会保障资金种类多,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公积金等资金。
    三是社会保障资金收支渠道复杂,资金来源有各级财政拨款、单位及个人缴纳、社会捐助及资金利息收入和结余资金投资收益等,资金支出有养老、失业、医保、低保、救灾等。
    四是管理和经办机构多,社会保障工作涉及社保、财政、民政、住房、税务等部门,由于这些部门的信息不能共享,造成审计人员疲于奔命却效果不佳。上述这些特点增加了社会保障审计工作的难度,使社会保障审计难以做到全面审计。
    (三)社会保障预算尚未正式建立,社会保障审计缺乏有效的工作平台。审计监督一要依靠法律法规,二要依靠预算。社会保障审计要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整体和全过程进行监督,必须依托社会保障预算。国务院于2010年1月颁布《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虽然明确了社会保险基金被正式纳入政府预算,但是,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尚处于试行编报阶段,并且只包含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险,各地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其它社会保险基金纳入政府预算的进展状况不一,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范围有待于进一步扩展。对社会保障审计来说,由于没有社会保障预算,使社会保障审计缺少有效的工作平台,无法从总体上和全过程对社会保障资金进行跟踪监督,也不能全面反映社会保障基金的结余情况,和正确计算社会保障基金的增值情况。
    (四)受审计的方法和手段的限制,社会保障审计不能对审计对象开展全方位审计。首先,当前的社会保障审计,主要是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收入、支出、分配、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很少开展社会保障资金的效益审计,这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其次,社会保障审计技术手段落后。以前审计工作主要是以财务为基础,审计手段主要是查账,但在审计实践中,社会保障工作与财政、地税、卫生、住房、工商、公安等相关部门关联度越来越高,财务和业务数据也不再是单系统完整反映,所以仅靠查账是远远不够的,只能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政府审计缺乏熟练掌握计算机审计技能的人员,对社会保障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审计风险的规避。
    三、解决社会保障审计难点问题的一些对策和思考
    (一)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审计要以政策执行绩效审计为主体。
    真实合法性审计是审计的基础和前提。但是,随着我国社保制度的不断健全完善,挤占挪用社会保障资金的现象将会越来越少,问题将更多地从管理和制度建设方面显现出来。因此,社会保障审计应更多地关注社会保障制度的执行效益,为促进我国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服务。社保基金政策执行绩效审计就是审计机关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对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真实有用的反馈信息,为完善政策、制度提供有用的建议,从而促进政策、体制、机制的完善。随着社会保障审计纵深推进,今后我国社会保障审计应重点审查各项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情况,分析影响政策执行的原因,并对有关政策、体制、机制的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二)积极推动社保预算制度的建立,打造审计监督平台。
    社会保障预算是国家用来反映各项社会保障资金收支的计划,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财政全面反映、管理、监督各项社会保障资金收支活动的重要手段。预算制度是社会保障审计工作的平台,社会保障审计依据社保预算做出判断,同时又是推进社保预算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的社保预算体系尚不系统完善,“政府一般预算中的社会保障项目预算+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管理模式不能向决策机构和监管部门给出一个完整、独立、直观的社会保障收支计划和执行结果的总体概念。这增加了审计工作总体分析和评价的难度,对此,社会保障审计应开展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未纳入社保预算资金的审计监督,并从宏观政策和体制缺陷方面分析这些资金未纳入预算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二是密切关注与社会保障资金统筹级次提高相关的问题,着手研究相关改革对社会保障审计可能产生的影响及社会保障审计的应对思路。
    (三)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的全面应用,要尽快实现传统审计向计算机联网审计的转变。
    社会保障资金涉及的点多面广,资金量大,执行部门多以及信息化管理程度日益提高等特点决定了在社保领域有条件也必须广泛地、深入地开展计算机审计。社会保障资金联网审计是未来社会保障审计的发展方向,它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采用一定的传输接受方式将社保、财政、民政、住房、税务部门等被审计单位及其他数据管理方的计算机网络与审计机关相连接,通过审计业务操作平台及配套的审计应用软件系统对采集的共享资源进行数据转换,开展异地远程实时的联网核查、分析、排疑、预警,从而有效地实现以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以及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为特点的新型计算机审计模式,更高效地为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转服务。(罗朝芳)

    参考文献:
    《社会保障审计理论与实务》,彭华彰等著,时代经济出版社。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