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行政事业绩效审计
崔健飞(审计署郑州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1日】
字号:【大】 【中】 【小】
    
    行政事业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审计时,在对其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对管理活动的经济性、利用资源的效率性和工作业绩的效果性进行评估,以促进被审计单位依法履行职责,更好地发挥本部门在经济管理中的职能作用。随着审计理论的不断发展,仅仅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真实合法性审计已经不能满足审计的要求,如何科学的评价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责履行情况,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已成为目前行政事业审计工作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行政事业绩效审计的特点
    行政事业绩效审计作为行政事业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国家审计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依法率履行职责、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行政事业绩效审计与其它类型的审计相比,具有一下明显的特征:
    1、审计目标的多重性。与行政事业审计的职责相联系,依据审计结果,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行政事业单位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政策执行的效率性和执行结果进行评价。并提出科学的评价意见和建议,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依法履行其职责。
    2、审计内容的综合性。行政事业绩效审计的内容不仅涉及行政事业单位贯彻落实国家各种宏观政策的情况,而且还涉及对政策的制定和政策的履行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审计监督,揭示政策缺陷、制度漏洞和体制障碍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完善政策、弥补漏洞和健全体制的建议。
    3、审计方法的多样性。不同的行政事业单位,其职责也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行政事业绩效审计要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对于政策制定部门,由于其主要负责社会资源的分配,所以易采用结构分析法;对于政策执行部门,其主要职责是落实各项政策,则应采用其实分析法。
    4、审计风险的易发性。行政事业绩效审计的风险性是由行政事业单位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这种风险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部门多,各自的职责不同,所以对于某个具体的审计事项的评价标准也应有所区别;二是受宏观政策变动的影响大,尤其是在当今我国体制机制未建立健全的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联动效应明显;三是行政事业绩效审计缺乏统一的判断标准,这就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的不确定性。所以,行政事业绩效审计必须正视这些风险的存在,以审慎与科学的态度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规避或化解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
    因此,行政事业绩效审计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依法履行职责的总体要求,进一步突出重点,创新审计思路,力求从宏观上发挥建设性作用。
    二、行政事业绩效审计的重点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始终要把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依法履责作为审计的重点,通过揭示行政事业单位在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效果评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反映现行国家政策存在的不足和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漏洞,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制度,更好的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
    (一)关注行政事业单位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促进本地区科学发展的情况。
    审计机关应紧紧围绕“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通过跟踪政府资金投向,揭露与反映公共资金违规投入 “两高一剩”行业、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等国家禁止或限制发展的产业或行业。同时还应关注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查处将公共资金用于建设“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的行为。
    (二)应关注行政事业单位对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情况。
    审计机关在对行政事业单位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情况进行评估时,应关注决策前是否对该项政策进行了可行性的研究,该项决策是否符合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决策时是否严格履行了法律法规规定的决策程序。重点揭示由于盲目决策、违规决策和违反程序决策进而造成公共资金损失浪费的情况。
    (三)应关注行政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情况。
    行政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是否到位,是评价该部门行政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审计中应关注行政事业单位在履行其法定职责时是否存在“缺位”的现象,重点揭示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执法不严,导致被监管对象违法违规生产而带来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问题。
    (四)重大违规违法问题的查处。
    重大违规违法问题的查处始终是国家审计所关注的重点之一。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违法违纪问题呈现出职务犯罪增多、犯罪手段隐蔽、“集团”案件突出等趋势。因此,行政事业绩效审计要特别注意加大对以权谋私、失职渎职以及职务侵占等造成国有资金大量流失等严重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集中力量查处一批社会影响大、危害大、性质严重的重大经济案件,整顿和规范经济秩序,推进反腐斗争的深入开展。
    三、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主要方法
    (一)结构分析法。从具体的审计项目出发,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责,将其资金投向分解成若半部分,并对每部分进行结构性细化,从而发现疑点与线索。
    (二)趋势分析法。将同一类型的公共资金在若干时期的数据直接导入EXCEL表格,运用计算机转换功能将表格内容自动生成趋势变化图形,重点关注数据的异常变化或异常现象,分析该种异常产生的原因,查找审计线索。
    (三)现场观察法。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现场观察政策制定和执行情况,对其内部控制机制进行评估,分析查找其内部控制的漏洞,从而确定审计的重点。
    (四)座谈法。邀请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进行座谈,深入了解该部门在履行职责,依法行政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在具体政策实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完善制度建设,规范政府行为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审计活动应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在揭示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的基础上,深度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注意从体制、机制、政策、法律、管理等层面,提出综合性的审计建议,促进其加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提升成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依法履责
    (一)以执行国家宏观政策为切入点,分析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促进国家宏观政策执行到位。
    审计机关在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审计时,应对其执行国家宏观政策情况进行评估,查找其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不力的问题,综合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将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通过信息简报或审计报告的形式反应给相关管部门,使之及时了解相关情况,督促相关部门出台措施,促进国家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落实到位。
    (二)以对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为切入点,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在合理分配社会公共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掌握的资源越来越多,一旦出现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综合评估与分析,推动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加强公共资金运用的可行性研究与决策评估机制,有利于推动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有利于提高决策水平、避免决策失误。
    (三)以职责履行情况为切入点,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社会经济事务方面存在的不足。
    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管理社会经济事务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职责,审计机关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依法履责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查找其在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应关注行政事业单位单位职责履行情况,分析查找是否存在由于其职责履行不到位,而导致违法违规案件发生的情况;另一方面还应关注行政事业单位在履行职责时是否符合成本效益最大化原则,是否存在损失浪费等现象,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以最小的公共资源投入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
    (四)以综合分析零星个案为切入点,分析违法违规现象产生的共性原因。
    以审计中发现的有代表性的零星个案为切入点,综合分析各独立案件背后的共性问题,寻找案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查找我国现行政策和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国家完善制度、健全机制,防范个性问题发展成共性问题,苗头问题发展成倾向性问题,经济问题发展成社会、政治性问题。(崔健飞)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