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中主要经济指标审计浅探
焦见杉(山东省潍坊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1日】
字号:【大】 【中】 【小】
    中办、国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要求,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关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等情况。而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是否科学发展,与该地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本文试就主要经济指标审计提出一点粗浅看法,借以抛砖引玉。
    一、经济指标定义及主要经济指标包含内容
    经济指标是反映一定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名称及其数值。经济现象的名称用经济范畴表述,经济范畴的数量方面则通过数值反映。例如,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是经济范畴,表现这些经济范畴数量方面的名称及其数值“社会总产值××亿元”、“国民收入××亿元”就是经济指标。经济指标在反映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数量表现时,是以理论经济学所确定的经济范畴的涵义为依据。
    经济指标种类繁多,主要经济指标也因国家、地区、行业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现在国内一般认为,主要经济指标包含地区生产总值(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对外贸易(海关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外商直接投资(FDI)、外汇储备、货币存量或流通量等经济指标。在实际表述、运用时,也可能根据情况需要而有所增减、侧重、变化。
    二、主要经济指标相关数据表达方式
    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减变化有多种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用数值直接表达。如:20××年,××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04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35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7亿元等。
    二是用人均指标来表达。如:20××年,××市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34250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33元等。
    三是用同比增长(下降)速度来表达。如:20××年,××市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8.2%,进出口总额比上年下降3.8%;地区生产总值由20××年的1480亿元增加到20××年的3400亿元,年均增长18.1%等。
    四是用百分点数来表达。如:20××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涨幅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5、7.8和5.3个百分点等。
    五是用占比方式来表达。如:20××年,全市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9.4%;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860.3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46%等。
    三、主要经济指标相关数据来源
    (一)首先采用数据来源
    1.采用上级统计年鉴有关数据。统计年鉴代表政府统计向社会发布信息,是全面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年刊,是认识和研究某地情况、制定政策、指导工作的重要资料和历史性的工具书,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实用性,应作为主要经济指标首选数据来源。
    2.采用上级综合表彰考核文件有关数据。一个地区的综合表彰考核文件,一般由本地党委、政府共同行文,其主要经济指标有关考核数据应由专业人员进行统计、考评,具有权威性、科学性、政策性。
    另外,上级党委、政府及各职能部门正式文件,上级统计等权威部门发布的有关文档、文献,也可作为主要经济指标相关数据来源之一。
    (二)参考或谨慎采用数据来源
    1.参考采用上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有关数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是统计主管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发布的地区性基本统计资料。其注释中往往注明“公报所列数字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字,正式数字以统计年鉴为准”。
    2.参考采用上级年鉴有关数据。年鉴是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一个地区上年度事物运动、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性工具书,汇辑了该地区一年内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具有权威性、资料性、实用性。但其编辑说明中一般都注明:主要统计数字以统计部门公布的统计资料为准。
    3.参考采用其他有关数据来源。如上级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工作总结等。政府工作报告是我国政府的一种公文形式,各级政府都必须在每年召开的当地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和政治协商会议上向大会主席团、与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布这一报告,之后也会通过各类媒体向大众公布全文,具有思想性、科学性、指导性、实践性。其中主要经济指标有关数据虽然也来源于统计等有关部门,但由于会议召开时间一般为年初,有关主要经济指标还未完全统计完成,前面往往加有“预计”等字样,有关数据还是以统计年鉴为准。
    4.谨慎采用有关数据来源。如:本级统计年鉴、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本级综合表彰考核文件、本级政府工作报告、本级有关文档、本级有关文献,以及由本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自行填写的有关数据等。其主要原因是,审计证据应具有适当性、充分性,适当性即要求审计证据在支持审计结论方面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国家审计准则第八十六条规定:“(一)从被审计单位外部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内部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三)需要说明的问题
    1.关于上级统计年鉴相关数据不尽一致问题。有时,同一年度统计年鉴,或者不同年度的统计年鉴,对同年度的某项主要经济指标相关数据,可能存在不一致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采用上级数据、成组数据比采用本级数据、单个数据更可靠、更有说服力。所谓上级数据,即在本级统计年鉴中,附有上级统计部门反馈提供的有关数据。所谓成组数据,即所辖每个市(县、区)都批次罗列、相互对比、彼此对照的有关数据。
    2.关于自行计算数据问题。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中,有些年度的主要经济指标有关数据可能无法查找到权威来源,需要审计人员参照上、下年度有关数据或根据其他有关数据进行计算。这些自行计算数据一是要注意可靠性,即相关数据来源要具有权威性;二是要注意可比性,要充分考虑到区划调整等原因,使相关数据左右能衡量、上下能匹配。
    3.关于无上级数据来源问题。有些主要经济指标,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级市的统计年鉴中往往只有本级数据,没有所辖每个县市区的相关数据。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采用被审计单位本地的统计年鉴相关数据。
    4.一些不能混淆的主要经济指标。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前者包括“规模以上”与“规模以下”,后者则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及个体户进行的计划总投资50万元及5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而今年3月份,经国务院批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的起点标准从计划总投资额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其他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与“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全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等,都有着不同的差别,不能混淆使用。
    四、主要经济指标审计方法
    (一)主要经济指标的确定
    主要经济指标包含地区生产总值(GDP)等经济指标,但在审计实践中,由于各地实际情况差异较大,为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规避审计风险,应由当地党委、政府提供有关主要经济指标所包含内容,并加以取证。对审计中涉及的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审计人员认为确有必要进行分析的,也可自行进行分析、对比,并予以取证。
    (二)主要经济指标审计方法
    主要经济指标的审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情况,即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二是贯彻上级重大经济工作部署,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落实情况,以及上级下达的计划任务实现情况,即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对主要经济指标变化情况的审计,大致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纵向比较法。通过对一个地区主要经济指标纵向的发展变化进行比较,可以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一定分析和评价。主要经济指标纵向的发展变化,包括总量的变化、同比增长(下降)速度的变化等。尤其对于变化较大的数值,如:某地区2007-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率分别为16.92%、-80.9%、-3.7%、20.6%,其中2008年增长率为负,且数值较大,这就要加强研究分析,查找存在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
    2.横向比较法。通过对一个地区主要经济指标横向的发展变化进行比较,可以对当地经济发展在一定层面上的位次做出分析和评价。因存在总人口、自然环境、基础条件等情况的差异,对于主要经济指标发展变化的横向比较,多采用人均、增长速度等指标,对于总量指标则要区别不同情况,慎重对比分析。横向比较的层面可根据审计实践需要,比如选择一个地级市所辖县市区,或选择各种情况相对类似的几个市(县、区)进行比对,从而对当地经济发展作出比较客观的立体分析和评价。
    3.与先进比较法。一个地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发展变化,纵向比较,可能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横向比较,在一定层面内,可能均居中上游位次。但这并非表明当地经济已经步入科学发展的良性轨道。所谓一山更比一山高。要把当地主要经济指标发展变化情况和先进地区进行比较,从而查找差距和不足,明确对策和目标,为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设性审计建议。
    对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审计,主要是针对一个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市(县、区)委工作要点、政府工作报告、党委政府制定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文件等确定的主要经济指标预期实现目标,以及上级党委政府确定的主要经济指标计划实现目标,与其实际实现情况进行比对,审查其实现情况。
    五、主要经济指标审计定性评价
    主要经济指标审计的定性评价,要区别情况,坚持慎重、适当原则,作出客观的定性评价。
    (一)主要经济指标发展变化情况的审计定性评价
    一个地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发展变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状况。审计人员通过审查比较,该地区某些主要经济指标可能增速较高、人均指标高于平均水平、综合考核位次靠前,也可能增速较慢、人均指标低于平均水平、综合考核位次较低,或者存有其他更加复杂的情况。在审计定性、评价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坚持审什么就评价什么、审到什么程度就评价到什么程度,不妄自评论,不妄下结论,始终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如果审计发现该地区存在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在一定层面排位较低、人均指标低于平均水平、部分主要经济指标质效较低等问题,笔者认为作一般表述即可,不宜作为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
    (二)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审计定性评价
    对于一个地区贯彻落实上级政策精神,根据当地实际确定的主要经济指标预期实现目标,审计人员通过与其实际实现情况进行审查比对,可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意见可分为实现、基本实现、未根本实现、未实现等几个等次。对于定性为未根本实现、未实现的工作(任务)目标,笔者认为可作为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有些审计人员认为,此类问题也可不作定性评价,只把预期实现目标及其实际实现情况列表阐明,同样作为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也是一目了然,这也是一种看法。两种观点都需要在审计实践中加以探索论证。
    目前,随着各级审计机关对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不断探索、深入,对主要经济指标的审计也将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审计理念、审计方式方法、审计定性评价也将不断创新发展,以进一步发挥好审计职能,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焦见杉)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