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审计文化
顾锦霞(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31日】
字号:【大】 【中】 【小】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全会同时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战略目标和任务,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审计是一个外向型行业,接触的人和事形形色色,接触的文化也是多种多样。要面对改革开放大气候下的八面来风,要面对“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激烈碰撞,就必须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以文化育人、以精神兴审”的理念,充分发挥审计文化感召人、凝聚人、激励人、约束人、教育人的作用,着力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色、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审计文化,为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功能夯实根基。
    一、要通过卓有成效的文化建设,引导审计干部树立坚定理想信念。
    法国著名思想家罗曼 .罗兰说过:“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坚定的信念能够增强审计干部的目标意识,引领其思想和行为朝着明确而高尚的方向发展。总体而言,审计干部必须树立的理想信念就是刘家义审计长的“十二字”要求,即 “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这是全国审计机关在长期审计文化建设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同时也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审计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核心内容。分而言之,就是在政治上,要积极引导审计干部树立忠于党、国家和人民的执着信念,坚定地跟党走、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审计事业。在工作上,要积极引导审计干部树立“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信念。因为“争创一流的审计机关,争当一流的审计干部”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唾手可得,必须有一流的业绩作支撑,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来为实现目标提供不竭动力。在生活上,要积极引导审计干部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因为工作性质决定了审计干部能够接触到许多单位与钱、与物相关的事情,而审计机关又是“清水衙门”,攀比之余的失落感容易让审计干部降低对诱惑的免疫能力,把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之中,着力培养审计干部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和生活作风。
    这些“大道理”看似平平常常,却是审计文化的核心所在,审计事业的发展战略与定位、审计业务拓展、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审计方式方法创新以及审计机关作风建设等要素,都会受到这些大道理的影响和制约。同时,这些信念在审计干部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很强的导向功能,它对每一名审计干部的核心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到了引导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这些信念决定着审计干部的发展方向, 左右着审计干部的价值判断、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每一个审计干部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二、要通过卓有成效的文化建设,培养审计干部强烈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就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一种出自肺腑爱,这种热爱之情能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驱动力,引导审计人员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审计机关、审计工作的目标紧密相连并为之奋斗。在刘家义审计长“十二字”要求之中,“责任”是核心,是基石。责任以情感为依托,可以想见,一个人如果对父母没有真挚的感情,就不可能恪守孝道,尽到做儿女的责任;一个人如果对社会、对祖国、对人民没有真挚的感情,就不可能尽到一个公民、一个公仆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便会成为空谈。责任靠意志来维持。尽责尽心并非听他说得如何动听,主要反映在行动之中,不管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都离不开坚强意志和毅力的支撑,只有在克服困难中,在抵制各种诱惑中,才能反映一个人的责任感。责任心的强弱通过行为来体现。从为家庭烧一顿饭,洗一次衣服,到报名义务献血,应征入伍,都是责任心的体现。不过这是两种不同层次的责任心的体现罢了。
    因此,在审计文化建设中,应当着力教育引导审计人员正确认识自己的每一步成长、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收获与审计之间关系,增强审计人员对审计事业的情感,从而牢固树立起不离不弃、从一而终的热爱审计之情;树立起饮水思源、结草衔环的感恩审计之情。
    三、要用卓有成效的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拴心留人的和谐环境。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改变的程度越高,则人格改变的程度也越高,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质环境是文化育人的基础和保障,要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审计文化,就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建设具有先进性和前导性的物质文化,以前瞻的视角改善审计干部的物质环境,诸如计算机中心、电教室、图书资料室、审计干部教育基地、健身房、活动室……这些既是审计机关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又是精神文明建设阵地和舞台,对于增强审计机关的向心力、凝聚力、集体荣誉感具有桃李不言之功效。
    较之物质环境,制度对人的塑造作用则更加直接,因为制度具有不容置疑、不可违逆的刚性。审计,本身就是一种执法行为,这要求审计事业必须时刻在“一定之规”的匡范下健康前行,要求审计干部必须时刻保持对制度的高度敏感。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不仅要着力体现审计干部对法律法规的恪守、政策制订的严肃和纪律执行的坚决,更重务实创新。要以公平的机制使用人。善于运用竞争上岗等形式把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审计管理制度固定下来,使其成为公正用人的机制,清正廉洁的机制,激励人才辈出的机制。给每个审计干部以公平的机会,使每个人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要以人性化的管理激励人。在工作实践中,既注重发挥刚性的法纪制约作用,又注重发挥软性的道德制约作用,使两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重视审计干部个人因素在审计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做到在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与生活中关怀相结合,利用各种手段,创造各种条件满足审计干部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充分调动和发挥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以严格的制度规范人,恪守“依法执审,依制律人”的原则,使制度文化在提高了审计机关核心竞争力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要通过卓有成效的文化建设,激励审计干部传承弘扬审计精神。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振作的精神状态代表着过硬的作风,而作风决定作为,所以精神的力量润物无声。一个人也好,一个单位和部门也好,能否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优良的作风,对于提升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审计事业的前进与发展需要审计精神作支撑。审计精神不仅能够体现审计的行业特点,而且能够体现审计人员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体现审计工作的意义和性质。如果把审计工作的内容比作血肉的话,审计精神就是支撑血肉的骨架。
    当前,南通审计精神归纳为十六个字:“忠贞克己、阳光明礼、勤恳有为、简约包容”。“忠贞克己”,审计人员在审计执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法律法规、对审计监督职责、对党委政府、对人民群众忠贞不渝,是审计人员的本色,也是审计精神内容的精髓。克已就是清正廉明、严格自律,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尽可能地约束克制自己的个人行为,在情与法之间作出正确抉择。“勤恳有为”,“慎而思之,勤而行之”,审计工作就是要透过一组组数据探求真相,枯燥乏味在所难免。需要审计干部不厌其烦、不厌其苦、不厌其险, 勇于创新,争创一流,凭借勤恳踏实的工作作风,有所作为。“阳光明礼”, “阳光审计人”,凭借其亲和力和人格魅力,如阳光般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给人以向上的力量。而“阳光审计”则是将审计的公正客观公诸于众,让人看得到,听得到。明礼,就是指通晓并能遵守符合国家、集体、人民利益的行为准则,传承和发扬讲文明重礼教的民族传统。“简约包容”,除了审计干部应具备简洁明快、干脆利落的行事风格外,简约的含义更趋附向于发挥审计的“免疫”功能,助力全社会崇尚简单节约之风。包容则体现了文明审计的内涵。审计干部要将依法审计和人性化的工作方式紧密结合,将审计的法定性和权威性体现在公正、客观、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灵活务实的审计技巧上,真正赢得被审计单位的敬佩、理解和尊重,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誉和信任。
    五、要通过卓有成效的文化建设,引导审计干部不断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交往和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实践性标志。审计工作业务性强而缺少多样性和趣味性,而文化活动在帮助审计干部正对人生、展示才华、陶冶情操、形成良好品德方面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利用时机适时开展文化活动,可以为审计干部提供发挥特长、表现才能的机会,促进审计干部形成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要着力推行“快乐审计”,倡导审计干部积极参加游历活动,行万里路,观四海云水,迎八面来风;要多多举办富有审计行业行色和地域特色的诸如审计文化辩论、佳作欣赏、主题演讲、优秀审计征文等活动,励人励已,提升审计干部的精气神,涵养振奋向上的正气,蓄积开拓进取的活力。
    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诗、书、乐、易、礼,不同教育内容和方式,会在人格养成中起到不同的效用。丰厚审计干部的文化底蕴,表面看来似乎和审计工作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其实,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与其价值取向、责任感、事业心休戚相关,因此,要着力提高审计干部的文化修养,用文化底蕴的厚积,逐渐提升审计干部的底气和实力。(顾锦霞)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