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保障性住房审计面对的困难及对策
杜鹃(审计署驻长沙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8日】
字号:【大】 【中】 【小】

    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以来,审计署一直十分重视这一民生工程,多次派出审计组对全国的保障性住房工作实施展开审计和审计调查。从历年审计的情况来看,保障性住房审计为推进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做出了贡献,通过发现政策、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不断促进各级政府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笔者结合自身的审计工作实践经验发现,现阶段的保障性住房审计中仍面临着许多困难。
    一是审计缺乏持续性。保障性住房有其长效性和延续性等特点,而目前保障性住房审计因审计资源有限等原因多是针对地方政府某一时间段的保障性住房工作开展审计,缺乏审计的持续性。而且目前对保障性住房的审计多为事后审计,起到了发现问题的作用,但预防效果不大,加上审计缺乏持续性,对其整改结果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
    如能建立保障性住房审计的长效机制,让地方审计机关在当地保障性住房工作开展的各个阶段及时介入,将能更好地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将保障性住房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这不仅有利于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建设,相对发现问题再进行整改也能节约有限的公共资源,对其进行更好的分配,有助于增加保障性住房的公平性。
    二是审计关注重点的缺失,导致审计存在风险。通过查阅审计署发布的保障性住房审计公告发现,近年来保障性住房关注的重点主要放在资金配备、制度制订和执行及政策执行中出现的违法违规问题,保障性住房的质量未被纳入重点关注范围。随着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的不断增加,各地媒体也出现了关于保障性住房质量不佳的报道。由于审计缺乏对这方面问题的重视,加上保障性住房属于社会保障体系,通常由社会保障审计承担其审计任务,审计组也往往不具备实施工程质量审计的能力,导致在保障性住房审计中存在审计盲区,容易出现审计风险。
    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是要在保障性住房审计中加强对保障性住房质量的关注。另一方面是可以通过人力资源整合和利用财政大格局审计的契机,优化审计组的知识结构,使审计组有能力发现保障性住房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是审计人力资源短缺和迅速扩大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之间存在的矛盾。“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未来五年将建设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据人民日报报道,今年全国共将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建设规模为历年之最。截至5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已开工340万套,开工进度为历史同期最快。与此对应,保障性住房审计任务将随之加重。然而审计人员数量相对固定,审计人力资源的不足与保障性住房审计任务不断加重之间存在矛盾。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审计部门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例如部分环节采用送达审计方法,积极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与被审计单位联网进行审计等方法,都可促使审计效率提高。(杜鹃)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