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监督VS行政协调
王淑梅(审计署驻长春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1日】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监督制度的法定地位是在1982年颁布的宪法中确定的,1994年颁布的审计法明确了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审计内容等相关内容,即“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可见,审计监督是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互动过程,包括查阅被审计单位相关资料,与有关人员沟通,并延伸审计相关单位和部门等。因此,审计监督的顺利进行、审计目标的最终实现与被审计单位、其他相关单位及人员的沟通协调息息相关。
    行政协调是国家角度的内协调,部门角度的外协调,协调的内容是行政许可、监管信息的共享,协调的目标是提高行政效率和监管效果。行政协调对审计监督的作用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角度的内协调为审计监督提供有力支持。2011年1月,为确保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有关通知,正式成立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在计划制定、组织实施、信息共享、结果利用等关键环节,对形成审前共商、审中协作、审后运用的整体合力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要求建设和完善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金财、金盾、金审等12个重点业务系统,加快整合分散的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电子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为计算机审计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二是部门角度的外协调为审计监督提供有力保障。2002年和2004年,审计署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建立了案件移送和加强工作协调配合以及进一步加强检察机关与审计机关在反腐败工作中协作配合的的机制;一些审计机关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人民群众建立了信访联席会议制度;有的地区国税、地税、工商等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平台,这些为审计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审计监督力度的进一步增强提供了便利条件。
    国家及部门的行政协调在制度机制上为审计监督创造了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但实际执行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审计监督工作经常会发现因行政协调不利,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导致行政许可不当,影响行政效率和监管效果的问题,有的甚至给国家造成损失。如,审计署某特派办在对某市地方财政收支的审计调查中发现,该市土地管理部门、城市规划及建设等相关部门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相互协调配合,在相关单位长期欠缴巨额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情况下,为建设单位颁发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开工许可证,个别用地单位甚至还取得了国有土地使用证,对欠费用地单位未形成有效制约,部门内部的监督也形同虚设。从税收征管质量、关税及进口环节税征管情况等其他审计项目中也反映出,有的税务部门与科技、经贸、残联等有关部门间缺乏行政协调,对企业真实情况不了解,仅凭有关部门对企业的高新技术、先进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及残疾人等资格认定,未认真履行审核责任,就对实际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减免税审批,造成国家税收流失;有的海关与边检部门信息不共享,不能准确掌握旅客进出境携带行李物品情况,不仅影响了管理效率,也为境内免税商店超限值销售、少缴税款提供了可乘之机;有的地方养老保险的业务经办机构与公安、工商、住房公积金中心、民政等部门缺乏有效信息共享机制,不能及时掌握参保人的户籍、工作单位、生存状态等个人信息变动情况,导致漏报、重复参保、骗保等问题时有发生。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社会公众期望的不断提高对审计监督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减少因行政协调机制在某些方面的缺失或失灵而对审计监督产生的不利影响,还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国家层面的内协调。行政运行中各部门分工负责易,协调整合难,这就需要从国家层面建立和完善各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从行政许可、审批等事项的程序设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网络平台,统筹规划部门间网络连接和信息共享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并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以确保制度机制的切实落实。
    其次,加强部门之间的外协调。相关部门也应主动建立与其他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并使之切实发挥作用,以促进本部门及相关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互利互惠,共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成果。
    第三,加强信息公开,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加快建立和完善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王淑梅)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