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电子政务审计 促进良好国家治理
魏毅(审计署驻哈尔滨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18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电子政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向社会提供优质、全方位、规范而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推进电子政务审计是履行审计职责,发挥国家治理中审计功能的重要途径,除对项目本身的监督规范外,还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促进公民参与政府决策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程。

    关键词:电子政务、国家治理、信息系统审计、绩效审计
    一、引言
    电子政务是信息化时代的特定产物,自产生以来其定义众说纷纭,并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笔者认为电子政务是以现代电子通信技术为手段,以管理、服务和电子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为纽带,以实现政府组织管理模式的优化重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增强政府透明度,改善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众之间关系,促进公民参与政府决策和推进民主法治进程为目标。
    电子政务如同其他IT建设项目一样面临着风险。根据The Standish Group 的调查,美国2000年的政府和工业部门的所有IT项目,仅28%成功,另外23%被取消,其余的49%部分合格。联合国在2003年《处于十字路口的电子政务》的报告中特别强调,经济处于发展中的国家,电子政务项目失败的概率达60%~80%之高[1]。因此,随着电子政务在国内的发展,推进电子政务审计势在必行。通过电子政务审计,发挥审计工作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保障我国电子政务健康发展,进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促进公民参与政府决策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程,有利于促进我国在信息化时代的良好国家治理。
    二、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电子政务的提出源于1985年的“海内工程”,当时的建设目标为:在中央政府开展办公自动化建设,逐步实现决策与政府行政管理的信息网络化[2]。而大规模的电子政务建设始于90年代初期,1993年底,为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中国正式启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起步工程——“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三金工程”是我国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是我国电子政务的雏形。而此后进一步开展的“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建设,使得电子政务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两网是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一站是政府门户网站,四库是建立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等四个基础数据库,十二金是建设金宏、金桥、金财、金税、金卡、金关、金审、金盾、金保、金农、金水、金质等十二个业务系统工程)。1999年由40多家部委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迄今为止我国已逐步建立起了73个国务院部委级相关单位网站、32个省级政府网站、332个市级政府网站及448个区县政府网站,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的政府网站群,网页内容日益丰富,在政策传递、网上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3]。
    虽然近几年我国电子政务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着我国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十二五”规划中加明确指出,电子政务要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十二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将对电子政务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电子政务将以打造电子政府为目标向公共服务方向延伸,电子政务审批服务和其他公共服务将得到加强,最大程度的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的互联共享,将凸显一站式服务的特点。
    三、推进电子政务审计是审计促进良好国家治理的具体体现
    电子政务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政府工作透明度的同时,其建设投入也成为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项目。在我国,电子政务以政府为主导,财政资金是电子政务建设投入的主要来源,随着电子政务建设步伐的加快,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也明显加大。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机关有权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财政收支以及政府投资和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电子政务建设周期长,财政资金投入大,开展电子政务审计符合“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的原则,是“国家审计通过依法履行职责,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和制约,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实现国家良好治理”的具体体现,主要体现在:
    (一)开展电子政务审计有利于解决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问题
    20多年来政府在电子政务方面的大力投入,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是法律体系不健全。目前为止,我国仍没有一部法律、法规专门规范电子政务,现行电子政务的规定大多属于部委规章或者地方立法,效力层级较低。随着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推进,相关上位法的缺失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国电子政务进入法制化发展轨道。二是管理机制存在障碍。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在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中电子政务系统模式不统一,导致出现部门内部信息资源利用率明显高于不同部门之间信息利用率的“纵强横弱”现象。这些独立的、封闭的系统使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而这恰恰是政务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在互联网上的真实反映。三是重建设轻应用。比如一些政府部门在电子政务的软、硬件投入上肯下大工夫、花大本钱,建设起功能强大的门户网站,但此后既不宣传讲解网站功能,也不进行页面维护、更不与网友进行互动,致使出现了互联网上的形象工程。开展电子政务审计不仅能深入发现上述问题,还能针对发现的问题,揭示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和制度方面存在的漏洞,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解决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开展电子政务审计有益于电子政务平稳健康发展
    当我国在电子政务领域逐年加大投资之际,我国与先进国家的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却有逐步拉大的趋势。在联合国刚刚发布的《2010全球电子政务报告》中,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排名位列第72位,参与指数排名位列第32位,分别比联合国上一次发布的《2008全球电子政务报告》中的排名下降7位和12位 [4-5]。由此可见,在投入显著增加的情况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绩效水平令人担忧,部分项目可能存在“有投入无产出”或“有产出无效益”的情况,甚至存在变成“资金黑洞”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政府门户网站作为电子政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被篡改的比例达到10.3%,即全国有约十分之一的政府网站遭遇了黑客篡改,强化电子政务审计中的信息系统安全审计已经势在必行。在推进电子政务审计的过程中,强化信息系统安全审计和绩效审计,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开展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全局、从微观到宏观的深层次分析,提出加强管理、防范风险的审计建议,有益于不断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安全水平和绩效水平,有益于为电子政务系统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有益于取得在国家间竞争的优势。
    (三)开展电子政务审计有助于电子政务目标的实现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建设电子政务的指导原则。电子政务的核心价值是使政务公开化、透明化,提高政府效率,提高政府与社会、公民的互动,改善公共服务,这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是一致的。但从我国电子政务的运行情况看,在公共服务和提升公共关系等方面的实现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从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在2006年对我国在政府对政府(G2G)、政府对企业(G2B)和政府对公众(G2C)三方面电子政务建设满意度调查来看,各项满意度均不高,最高的政府间关系满意度也仅为54%,而政府与公众间关系的满意度更是只有36%[6]。我国电子政务系统中还存在电子公务审批不便、在线公共服务不完善、公众参与得不到有效回复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政府部门顾及自身利益,不愿打破现有权力平衡,忽视公共服务,畏惧决策过程中的相左民意所导致的。电子政务审计因其自身超然的审计独立性,可以摆脱既得利益的羁绊,便于发现问题后揭示深层次制度和体制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从而促进电子政务更好更快的发展,进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深化改革、促进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最终有助于实现电子政务的目标。
    电子政务是信息化时代国家间竞争的重要领域,是各国实现国家良好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电子政务审计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开展深层次分析,揭示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缺陷,积极建言献策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有助于促进电子政务在我国健康发展,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有利于促进公民参与政府决策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程,从而有利于促进我国在信息化时代的良好国家治理。(魏毅)


    参考文献
    [1] The World Public Sector Report 2003: E - government at the Crossroads.
    [2] 徐晓林 杨锐. 电子政务. 华中科技大学出本社
    [3] 2010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总报告. 中国软件测评中心
    [4] United Nations E-Government survey 2008
    [5] United Nations E-Government survey 2010
    [6] 汪向东.我国电子政务的进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电子政务,2009(7).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