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审计方案控制审计质量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刘万钧(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14日】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如何控制审计质量是审计管理的重要课题。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运用审计方案有效控制审计质量,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审计目标,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全面提高审计监督在国家经济运行中的“免疫系统”作用。现就总结归纳的几点体会浅谈如下,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在审计准备阶段控制审计质量,认真做好审前调查工作
    审计实践表明,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必须搞好审前调查,提前摸清家底。国家审计要适应新形势和解决新问题,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更新、调整审计理念,转变原有的审计思维定式和方法。而审前调查阶段的一些习惯做法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如部分审计人员对审前调查认识模糊,准备不充分,没有充分收集与项目相关的基础资料,审计方案编制简单粗放、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差;审前调查蜻蜓点水,流于形式,忽视计算机审计在审前调查阶段的充分应用。势必增加审计阶段的工作量,不利于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发现大案要案线索。
    笔者深深体会到,凡是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审前调查不仅是一个必须完成的审计程序,更是日常工作中就应当密切关注的量的积累过程。因此,加强对审计方案编制前的审计前期准备的审查非常必要,这一阶段主要审查审计组审前准备是否充分,是否编制调查方案,所调查的内容是否与审计方案所规定的审计目标相符,是否认真参考以前年度的审计资料确定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薄弱点,是否充分利用媒体报道和互联网等信息时代的先进技术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情况及特点,是否利用计算机技术,分析确定审计重点,是否利用审计署开发的《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中“审计抽样”功能,对被审计单位数据进行抽样,依据调查情况和分析结果,从审计范围、内容、方法和步骤以及业务分工等方面为细化审计实施方案重点侧重于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提供必要的第一手资料,是否组织审计人员在审前准备阶段再次对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审计知识进行强化学习,同时广泛收集该行业的法律法规,为实施审计过程中对查出问题定性准确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从审计总体目标角度控制审计质量,对审计方案的编制进行实质性审查
    审计方案是对审计项目实施的全面规划,是整个审计实施工作的行动指南。审计方案包括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由不同层级审计机关或多个审计组参加的行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或者其他统一审计项目时,应当编制审计工作方案。相关审计组具体承办审计项目时,应当编制审计实施方案。也就是说,由多个审计机关或者审计组共同完成一个审计项目的,统一组织的审计机关要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具体承办的审计机关或者审计组要编制各自的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方案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中起到 “龙头”的作用,是落实审计任务确保审计项目计划、检查考核审计项目质量的重要依据,是指导审计作业的重要措施。详细周密的审计方案能够有效控制审计项目进度,保证审计人员有条不紊地进行审计查证,完成审计计划所确定的审计任务,保障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方案编制质量直接影响审计实施的质量,应当切实加强对审计方案的审查,从审计实施的总体目标上控制审计质量。审查审计方案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对审计方案所反映的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审查。主要审查其收集的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是否完整、真实,特别是工作职责、业务范围是否清晰,其使用的财务会计制度政策及变动情况是否叙述清楚,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内控制度建立健全情况是否调查到位,是否了解清楚关键控制点及其内控薄弱环节等。
    (二)对审计目标、内容、重点线索的审查。主要审查其编制的审计目标是否明确而具体,审计内容是否符合审计目标的要求,时间范围和具体事项范围是否准确,审计重点是否突出等。
    (三)对初步分析性复核,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评估进行审查。
    1.对初步分析性复核的审查。对审计方案编制人根据审前调查所掌握的信息,运用其了解的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揭示其财政、财务收支中可能存在的重要错误所进行的初步分析性复核要进行认真审查。主要检查其是否掌握并取得了相关的资料,如同行业资料、被审计单位前期同类资料、被审计单位的计划、预算、定额等资料、审计人员根据职业判断估计的数据资料等,对被审计单位相关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指标研究分析和对重大支出项目予以重点关注的审计方法是否恰当。
    2.对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审查。审计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会计信息错弊的严重程度,未被揭露的错弊信息是否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以及审计目标的实现。一般来说,重要性水平是指会计信息漏报或错报的严重程度,其表现形式是金额额度。重要性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审计工作质量,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的审计证据越多,审计工作量也越大,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的关系,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还应当利用审前调查的结果,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以决定审计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3.对评估的审计风险的审查。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作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评估的审计风险,一方面成为设计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的直接根据,另一方面,用以指导审计人员开展抽样审计。对评估的审计风险的审查主要检查方案编制人是否将审计风险评估的结果写入审计实施方案,审计风险评估的评估是否合理,评估的数据采集是否准确、充分等。
    (四)对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审程序与内容的审查。编审程序的审查主要反映审计实施方案是否由审计组具体负责编制,是否进行集体讨论、审议,是否有主管领导审批,方案调整是否经过批准等。对审计实施方案内容的审查主要审查下列审计方案必备的内容是否健全:编制的依据;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和基本情况;审计目标;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审计范围、内容、重点以及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审计程序应当能够切实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最大限度的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预定的审计工作起止时间、审计组长、审计组员及其分工及编制的日期等其他相关内容。  
    (五)对方案所列审计人员适当性的审查。主要审查审计人员是否配备具有专门技能和相当业务水平,并考虑审计的范围和复杂性、审计人员的资格和专业特长、有无需要回避的人际关系和审计人员的定期轮换等。还应当在明确审计目标、内容和相关审计程序后,审查审计组成员个人能力差异和审计工作事项的客观要求是否进行合理分工。
    三、在审计的实施过程中控制审计质量,全程跟踪审计方案的落实情况
    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关键环节。加强对审计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监督,对保证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促进审计目标全面实现具有重大作用。这一阶段主要审查审计组是否按审计方案所规定的审计内容实施审计,该实施的所有审计程序是否完整无缺地实施等。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检查审计组是否按审计准则的要求,确保审计实施方案所定的审计程序、审计内容实施到位;
    (二)检查审计组当实际情况与审计方案产生差异时,是否围绕审计目标及时做出相应的对策,并办理编制调整方案并上报方案审批人审批等相应的手续等;
    (三)检查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底稿是否及时、规范编制,违规事项是否逐项编写底稿,对违规事项的取证是否合法、充分、完整,事实是否清楚,定性是否准确,适用法律、法规是否适当等;
    (四)检查审计组是否建立健全内部的指导、检查与监督制度,对审计组质量是否采取完善的控制措施,是否及时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审计组长、项目主审是否对其他审计人员的审计过程进行及时、有效、充分地指导、检查与监督,是否形成审计组会议记录等;
    (五)检查审计组是否建立健全分级复核制度,检查一般审计人员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是否有审计组长或具有较高技能的审计人员复核并签署意见,审计人员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是否有审计项目主审人员复核并签署意见,整个审计项目的全部审计工作底稿是否有审计组长或项目主审人员复核并签署意见,对复核人员签署要求补充审计程序的审计事项是否进行补充审计等。
    全程跟踪审计方案的实施情况,可以采用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同期控制等方式进行。通过运用多种控制方式对多项有关审计质量的内容进行检查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
    四、从审计的结果角度控制审计质量,对审计方案实施的结果进行系统性复核
    主要审查审计组提交的审计报告、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明材料是否真实、可信,逻辑性是否严密,是否存在取证材料与问题定性之间相互矛盾,是否按审计方案规定的内容有效实施审计,是否存在审计方案和审计报告“两张皮”的现象等。同时对补充审计程序进行再审查,主要审查对审计组未按审计方案实施的审计事项要求其重新补充审计程序,并对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明材料进行复核审查等,以此来促进审计目标的进一步实现,进一步规避审计风险
    五、从严格审计纪律的角度控制审计质量,对审计方案的实施进行实质性审查。
    这一阶段主要运用专业判断对形式上按审计方案实施但可能存在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进行审查。为审不廉必然导致审计舞弊行为,审计舞弊必然导致审计质量低劣。通过对审计组提交的审计报告、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证明材料等进行严格审查,运用专业判断结合平时对有关审计单位掌握的相关情况从中筛选并发现审计舞弊行为,采用抽调其他审计人员交叉到被审计单位复审、突击到被审计单位抽查、组织专人进行专项检查等,有效遏制为审不廉,审计舞弊等行为,切实做到全面控制审计质量,从源头上控制审计质量。(刘万钧)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