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我国外资绩效审计工作
袁宇鹏(审计署驻沈阳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6日】
字号:【大】 【中】 【小】
    绩效审计是国际审计的主流,也是我国未来审计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之一,审计署在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就已经把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多年来,审计人员在利用外资绩效审计方面已经做了大量探索,但随着利用外资形式的变化、利用外资额度的增加和外资运用领域的不断拓宽,外资绩效审计应逐步适应审计环境的发展变化,由单一的公证审计向公证审计和绩效审计有机结合转变,在促进有效利用外资和服务于国家治理等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笔者结合外资审计工作经验,对强化外资绩效审计提出几点看法。
    一、一个“落实”确定外资绩效审计工作发展战略目标
    认真落实《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和《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关于绩效审计的要求,紧紧围绕“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目标开展外资绩效审计。不仅要进一步做好外资公证项目及外债资金运用的绩效审计,而且要重点关注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进外资的使用效果,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开展利用外资的绩效审计。
    二、二个“归纳”总结外资绩效审计工作经验
    一是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先进外资绩效审计工作经验,分门别类归纳外资绩效审计的操作指南和审计方法,为绩效审计的广泛开展和提高绩效审计工作成果水平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外资绩效审计上层次。二是将具体的操作指南和审计方法进一步归纳,形成某一类外资绩效审计项目的操作流程或模型。程序化操作流程或模型一方面可以使绩效审计工作标准化,同时也将有效促进外资绩效审计工作水平的整体提高。如,《审计现场实施系统(外资版)》和《外资审计数据规划》的应用,不仅使审计程序更加规范,审计工作效率也大幅提升。
    三、三个“制定”建立外资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一是要制定绩效审计的法规体系。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法律依据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关键,只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把绩效审计确定下来,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才能有法可依。制定绩效审计法规体系既是对绩效审计工作的规范,也是深化和拓宽绩效审计的保证。二是要通过总结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中取得的经验,结合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准则,制定比较系统、操作性较强的外资绩效审计准则。在准则中要对绩效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形式等作出规定。三是要制定科学可行的外资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等原则的基础上,对外资使用效果、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和绩效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
    四、四个“结合”确定外资绩效审计工作重点
    一是结合公共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合规性和经济性开展外资绩效审计,揭露严重损失浪费或效益低下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促进提高公共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益。二是结合宏观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目标实现情况开展外资绩效审计,揭露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政策落实的原因和政策目标实现程度,为完善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建议。三是结合政府自身管理的效率性和效果性开展外资绩效审计,揭露和发现政府在外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建设责任型政府。四是结合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客观地分析和预测我国利用外资的形势和问题,在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提出建议。
    五、五个“推进”加强外资绩效审计队伍建设
    一是推进外资绩效审计理念的树立。审计人员应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结合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逐步认识到绩效审计是国家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二是推进外资绩效审计师的培养。加强外资审计人员培训力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普及公共管理、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一批既有宏观审计思路,又具备外资绩效审计能力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三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整合外资审计资源,引入竞争机制,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实事的氛围,发挥整体协同绩效。四是推进对外资绩效审计的检查指导工作,进一步完善统计、成果开发等基础性工作,把外资绩效审计工作纳入考核体系,发挥激励导向作用。五是推进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创新,注重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提高审计人员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袁宇鹏)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