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权配置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胡贵安(江苏省南京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14日】
字号:【大】 【中】 【小】
     
    尽管国内外对于国家审计体制问题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但从国家审计权及其法律配置的视角研究审计体制问题的相关文献却凤毛麟角。现就国内外学者以国家审计权配置为视角研究审计体制的相关文献,作一个简单的梳理及评析。
    一、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文献
    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与“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 等共13个数据库。笔者搜索以“题名”和“关键词”精确为“国家审计权”的文章,结果显示为5篇(其中,直接以“国家审计权”的“配置”为题的1篇)。由于关于国家审计方面的论文可谓汗牛充栋,笔者无法仅通过“国家审计”为“题名”和“关键词”来选取“国家审计权”的资料,而只能以“题名”相近的“审计权”(范围已涵盖国家审计权)和“审计监督权”(一般意指国家审计权)进行搜索,共搜到1979~2010年的文章25篇(含“国家审计权”题名的5篇)。具体而言:
    1、从刊载文章的时间上看,在1989~2000年,除有几年是空白外,其余每年刊载文章数量基本都是1篇(如表1所示)。然而,2000年之后的情况有了较大变化,除2008年外几乎没有空白年份,最多的2009年为4篇。尤需重视的是,与过去相比,2009年以“国家审计权”为“题名”的研究文献更是出现“井喷”行情,由往年的空白或1篇直线增加到4篇,且首次出现“国家审计权的配置”。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明,学界对国家审计权研究应该始于20世纪90年代,而对此项研究的重视却是在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9年之后的事了。
    表1  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刊载国家审计权文献(1979~2009)统计(单位:篇)                                                  
    题名
    时间 国家审计权配置 国家审计权 审计监督权 审计权 总计
    1989年   1  1
    1990年    1 1
    1992年   1  1
    1995年    1 1
    1996年   1  1
    1997年   1  1
    2000年   2  2
    2001年   2 1 3
    2003年   1  1
    2004年   1  1
    2005年   1  1
    2006年   2 1 3
    2007年    2 2
    2009年 1 4 1  6
    总计 1 4 14 6 25
    2、从刊载文章的题名上看,包括国家审计权、审计权与审计监督权,数量分别为3、7、13篇。其中,以“国家审计权”为题的仅为5篇,而同时含“配置”题名的仅为1篇。这充分说明了以国家审计权配置为视角研究国家审计体制的文献极其匮乏。此外,就“审计权”而言,由于其概念涵盖的范围应该远远大于国家审计权,以审计权作为题名,应该并无不妥。就“审计监督权”而言,鉴于注册会计师审计权的来源主要应归于当事人的委托,而内部审计权实际主要属于被审计对象自身的内部管理的范畴,故一般来说,题名中的“审计监督权”意为国家审计权。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学界还是倾向于用审计监督权来指称国家审计权。
    3、从刊载文章的来源上看,包括硕士学位论文1篇、法规公报1篇、报纸4篇,其余均为普通期刊。在19篇普通期刊文章中,法学及相关期刊仅有6篇,其余13篇都载于会计类刊物。这至少从某种意义上也说明,在当前对国家审计权的研究中,会计审计等经济学界的学者占绝大多数,法学界明显偏少,而属于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的学者则更是微乎其微。另一方面,在这19篇普通期刊中,除《法学研究》、《南京社会科学》、《东方法学》、《审计与经济研究》、《安徽大学法律评论》、《财务与会计》、《财会通讯》、《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审计》、《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各1篇外,其余刊载在《审计理论与实践》、《江西审计与财务》、《审计月刊》、《中州审计》(后改名《理财杂志》)等地方审计部门兴办的杂志。由此可见,相关研究成果的层次尚不够高,唯一关键性的核心期刊《法学研究》1990年所刊登的一篇文章还属于知识普及性的一般介绍。
    4、从刊载文章的内容上看,属于理论探讨性质的文章较少,一般的知识介绍或观点表达的较多。在理论探讨方面,明确论及国家审计权配置的仅有1篇,论及国家审计权的有3篇。其中,山西大学法学院王妹蕾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宪政视野中的国家审计监督权研究》,尽管论文的一些提法与结论仍欠缺缜密的论证,但属于目前较为系统研究国家审计权理论仅有的理论性文章。此外,还有几篇文章也可归类为理论性文章,例如早期探讨国家审计权与企业关系问题的文章舒平的《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外合资企业有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张效白的《国家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审计监督权更迭若干问题》与蔡春的《环境变化条件下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的审计权及其实现形式》。再如探讨国家审计权与其他公权力的关系的文章,姜淑萍的《试论审计监督权与行政处罚权的区别》、江金满的《司法审判权与审计监督权关系之厘定及立法完善建议》和苏杭的《审计机关对司法机关行使审计监督权的正当性分析》。其余的大部分文章,可计入一般的知识介绍或观点表达,缺乏具体的论证。例如《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国会审计权》以及《审计监督权的探讨及借鉴》、《审计监督权的行使与制约》。有的文章则属于新闻报道或法规介绍,例如《审计机关将获更大审计监督权》、《要审计权分离更要审计公开》等等。
    二、国内外专著文献
    以国家审计权及其配置模式为视角研究审计体制的相关论文较少,无疑,专著则更为有限。具体包括:
    1、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标题中同时含有“审计”与“权”的图书,截至2009年1月共有5本,但遗憾的是,没有专门论述国家审计权及其配置的专著。其中,董延安的《公共经济权力审计控制效果研究》主要研究的是审计对公共经济权力进行控制的动因问题;李若山的《论审计与社会经济权责结构》主要研究的是审计的基本理论和审计产生及发展的社会原因等问题;张奇峰的《政府管制、公司控制权安排与独立审计需求:来自审计师选择与审计费用》主要研究的是我国政府管制下的公司审计安排与审计费用的关系问题;王善平的《人性、产权与独立审计管理制度安排》主要论证注册会计师审计对产权保护及其理论基础;奚晓明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侵权赔偿责任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则属于法规介绍与释义类的图书。
    2、美国国会图书馆(The Library of Congress)中,标题中同时含有“审计(Audit)”与“权力(Power)”的图书共有2本,但未发现与审计权直接相关是图书。2本相关图书中,一本是讨论药品领域的注册会计师审计问题,另一本则是讨论英国民主审计(Democratic Audit)的问题。
    三、国外其他研究文献
    除上述外文图书外,现从国外的博士硕士论文、学术期刊两个方面,将有关主要文献梳理如下:
    1、PQDD (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博士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audit or auditing or auditor”为“题名(Document title)”进行搜索(Database: Dissertation & thesis),共搜索到文章1436篇。在此结果中进行再搜索与“Power”有关的文献,共有4篇文章,但遗憾的是,没有直接探讨国家审计权问题的文章。其中,探讨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各1篇,Lawrence P. Kalbers(1989)主要研究有关公司审计委员会的效果及其委员们的权力问题,而Herbert William Pollard(2004)主要研究有关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原因问题。另外2篇则主要侧重于审计实务的分析。
    2、LexisNexis Academic学术大全数据库中,“标题(Title of Article)”同时含有“审计(Audit)、权力(Power)”的,共搜索发现2篇文章。遗憾的是,这2篇文章与国家审计都不直接相关。Steven E. Stark(1984)主要讨论的是注册会计师失职的责任承担问题,而Andrew E. Taslitz(2003)则类比“审计”的概念以讨论少数人权利保护的“种族审计”问题,认为人权保护机构与财务审计机构的机制是一致的,即都是由独立调查者收集数据并公布于众。
    四、研究文献主要观点及其评述
    由于国内外目前尚没有发现这方面研究的专著,在现有的文献中,关于国家审计权法律配置及其模式选择因素考量相关主要内容如下:
    直接论及国家审计权配置的学者主要有胡智强和曾哲两位教授。其中,胡智强教授在《论我国国家审计权的配置》中指出了国家审计权配置研究的意义:国家审计的独立性是国家审计制度的生命,影响国家审计独立性因素尽管有很多,但体制因素——审计权与其他国家公权力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并在简要回顾国家审计权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行政型审计模式演进必须遵循法治背景下的有效权力监督的三个基本原则: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利益中立(中立原则)、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相隶属关系(分离原则)和权力监督渠道多样化(多元性原则)。另一位研究有关国家审计权配置的学者是曾哲教授,主要研究英国和美国等普通法系国家审计权的历史缘起。他认为,以英美为代表的普通法系国家,在西方政治与法律制度上率先建构了国家审计监督权制度,而审计监督权则直接缘起于王室的陪审制度惯例,大、小“陪审团”的创设与分工,便成为后世法治因袭的模式,与英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存在不可割裂的“亲缘”关系,但美国在民主法律制度上的创新和对后世的宪政影响却更具普遍意义。由此可见,尽管两位学者的研究对象还主要局限在我国、英国与美国,其研究结果尚不一定具有普适性的意义,但他们在国家审计权配置领域所作的开创性研究,却为我们展开对审计体制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具有里程碑式的学术意义。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审计学者从审计体制形成因素的角度,间接地探讨国家审计权法律配置的问题。他们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不同审计体制形成的原因展开的。具体包括:李齐辉等人认为,审计环境决定着审计制度,而审计环境包括决定审计产生、发展以及确保审计正常运行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等,其中经济制度和与其相适应的政治制度起着决定作用。即有什么样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就会产生和形成与其相适应的审计制度。廖洪和余玉苗等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除对该国国家审计机关的地位具有决定性影响外,还对该国国家审计机关内部的组织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即一国的政治制度对国家审计体制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马曙光在此观点的基础上认为,政治制度结构对审计体制而言是最重要的制度环境,我们可以把审计体制看作是一种制度安排,政治秩序则是影响审计制度变迁的外生变量。而从纵向角度分析,历史传统也制约着审计体制的形成。即一国审计体制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在该国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的双重约束下的选择。萧英达等认为,审计制度作为一种上层建筑,除了受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影响外,必然还要受到各国不同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有很多,但归纳起来,对审计制度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除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外,还有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方式,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政治法律制度,文化传统和教育水平等。
    笔者认为,学者们对于影响不同审计体制形成因素的认识差异主要集中在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上。概括起来,对于审计体制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主要包括:一元论(即政治制度)、二元论(包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与历史传统)、多元论(即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方式、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政治法律制度、文化传统和教育水平政治制度)。当然,这些观点都是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所得出的初步结论,理论界与实务界应将在吸收其养分的基础上,从国家审计权配置的进路作进一步的研究。(胡贵安)
【关闭】    【打印】